(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1)
[摘 要] 圍繞高職專科院校內立體構成課程對室內設計專業的基礎性作用,提出改革后的空間構成課程與室內設計專業的理論性聯系更為緊密,以及其對室內設計專業學生的專業邏輯性培養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的論題。
[關 鍵 詞] 高職專科;室內設計專業;立體構成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2-0110-01
一、立體構成
立體構成是現代藝術設計的基礎學科,是20世紀初德國包豪斯學院(Bauhaus)創辦確立的藝術流派。到20世紀80年代才引進我國,并如雨后春筍般相繼在我國各個藝術院校設立起來,由于立體構成在創辦之初就主張一切藝術作品都應盡量簡化為最簡單的幾何圖形,而藝術設計學的各分支,諸如工業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產品設計等,在構思階段都是利用幾何圖形對作品的大體形態進行初步的組合、削加。尤其是現代的建筑設計、工業設計,大都熱衷于追求設計產品外觀簡潔明快的視覺效果。
當今,高職專科院校主要培養學生成為具有某種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中、高級人才;培養學生成為能適應生產、管理、服務和技術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學生成為掌握一定理論知識,具有某一專門技能,能從事某一種職業或某一類工作的人才,對其知識的講授是以“能用為度”“實用為本”。
并且就高職專科學年制來說,一般為三年制,剔除校外寫生、社會實習等較長時間的非在校學習時間,學生在校期間的專業學習時間基本縮短為1~1.5年,因此較短的在校理論學習時間必須得到充分的利用,以確保在校期間的室內設計專業學生盡可能地為自己日后的專業發展奠定基本的專業理論。
綜上所述,高職專科院校學生面臨著兩個緊迫的問題——即充分利用較為有限的專業基礎理論學習時間、增強基礎理論課程知識點與專業學科聯系的直接性。
二、空間構成
立體構成也是當代高職藝術院校室內設計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傳統的立體構成作業主要利用紙張為媒介,通過折、疊、切等方式將紙張從平面的形式演變成半立體、立體模式,讓學生在手工制作的過程中對物體的立體形態產生初步的認識,為日后的空間設計學習奠定一定的基礎。而室內設計專業的立體構成課程在改革后,被容納進大概念“空間構成”中,室內設計專業進行空間構成的學習更有利于日后的專業學習。如果說“立體構成是雕塑的話,那么空間構成應該是由界限(不一定是圍合,可能只是界定)限定出來的空間。比如說,一個方形的房間。立體構成注重的應該是房間呈現出來的形態(像個骰子,還是像個魔方);而空間構成側重點應該是放在這個房間的人的空間感受如何(是局促,還是寬敞;是流動,還是封閉)。”
由于空間依附于建筑,建筑有了空間也才能是建筑。老子說過:“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空間構成主要探討的是空間的組織,而室內設計實質上就是根據使用者的需求對建筑空間進行編排、分割,同時對空間內的家具等物件進行組織安排。因此,在這一系列的設計過程中,就需要參考物體與物體或物體內部的結構組織是不是滿足使用者的要求,以及形態上是否符合空間構成的審美標準,諸如,體量、節奏、韻律、均衡等。
空間構成的學習旨在增強室內設計專業學生在空間組織與構成上的邏輯思考能力,室內設計的宗旨是要以人為本,室內空間的使用者是人,設計的過程要尊重人的使用習慣以及人的使用度量,創造適合于人的活動空間,即以人為本。
而空間構成探討的是空間如何組織、空間如何分割、空間如何構建等一系列方式,目的在于空間在完成重構、組織等設計后是否能夠帶給空間使用者舒適的身心感受。
空間的組合主要通過包容、連接、接觸、互鎖、線性、中心式、組團式構成、序列等方式,在組織與構建的過程中需遵循一定的形式美法則——主從與重點、均衡與穩定、對比與微差、韻律與節奏、比例與尺寸等。以達到較為完善的空間組合,創造適宜人居住、學習、工作的空間。
因此,空間構成對室內設計專業而言,是知識點更為直接,學習目的性更為明確的一門課程。將空間構成課程作為室內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的改革是必然的。
參考文獻:
[1]方四文,朱琴,林家陽.立體構成[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
[2]段邦毅.空間構成與造型[M].中國電力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