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連云港工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連云港 222000)
[摘 要] 隨著社會對學生心理健康意識的不斷加強,將提升高職學生幸福感的方式在學校教育中注入積極教育,既能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還能激發學生內在的積極品質,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生活觀念。充分應用積極心理學應用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高職學生幸福感提升的策略展開了細致的研究。
[關 鍵 詞] 積極心理學;高職院校;學生;幸福感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2-0146-01
一、積極心理學與幸福之間的關系
積極心理學顧名思義就是對人類的心理進行積極的干擾,采用積極心理學能夠促進人們感知美好,獲得幸福。積極心理學相比較其他普通的教育學科,更加能夠促進人獲得幸福感,獲得心理的滿足感,積極心理學不僅僅是簡單地對人的心理狀態的調節,它能夠促進人對自身存在價值的肯定,幫助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自我,在心靈深處真正獲得幸福感。這里所談及的“幸福”有兩個層次的含義,既包括積極的狀況又包含人們積極地對待生活的態度。積極心理學的目標就是幫助人們對自身價值的肯定,從而感受到幸福。
二、積極心理學之于高職院校教育的意義
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教育的功能為努力培養社會需要、行業產業滿意的高素質、高技能全面復合型人才。積極心理學的核心目標就是讓人們真正從內心深處肯定自我,對社會有更加全面的認知,積極心理學非常重視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充分尊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地位,在這個層面上積極心理學與我國現階段的教育改革目標是相吻合的。有積極心理學的融入,能夠促進高職教育的有效性,促進高職院校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功能,從而對高職學生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起到更好的推動作用。
三、遇到的問題
(一)高職學生主觀幸福感現狀
主觀幸福感(SWB)是指人們如何體驗他們的生活質量,包括認知和情感兩個維度,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尺度之一,也是衡量主觀幸福感更有效的途徑。從我校近幾年高職學生群體來看,我校來自農村家庭的留守生、貧困生居多,尤其新生對新環境的不適應,相對于城鎮生源的學生心理存在較大的自卑感。筆者對本校2012級高職大專畢業生進行了校園生活滿意度的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問卷共發放問卷425份,收回問卷425份,其中有效問卷420份。通過問卷星對調查問卷的結果進行統計和整理得出:在評選獎學金、優秀學干方面,學生滿意度平均分為6.99;在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和效果方面,學生滿意度平均分為5.67;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學生滿意度平均分為6.77。通過本次調查可以得出結論:我校2012級高職學生主觀幸福感總體處于較低水平,阻礙了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積極體驗。
(二)高職學生應對未來方向發展迷茫
很多高職學生學業上的松懈加之失去老師和家長的強力監管,許多學生把希望寄托于游戲、電影和戀愛,主要表現為欠缺專業知識的拓展、沒有合理分配課余時間和不能很好地融入集體生活等。很多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沒有考慮,職業方向感缺失;而即便考慮過的學生對職業生涯也沒有一個詳細的規劃,不知道該做哪些準備、鍛煉何種能力,這同樣會導致學生產生迷茫情緒,從而人生幸福感嚴重缺失。
四、提升高職院校學生幸福感的策略
(一)促進教學模式的多元化,重視因材施教的使用
在職教工作中,促進積極心理學的應用,首選需要教師積極改變教學理念,不能受傳統教學理念的禁錮,需要充分結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及高職學生發展的需要,促進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應用,促進課堂良好氛圍的營造,教學過程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職院校教師的教學在進行因材施教時,需考慮年齡、能力、性格等個別差異,有彈性、有張力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適合不同類型的學生,由此讓學生明白自己性格和人格特質中的優勢與不足,這種形式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比理論知識的傳授更能培養學生的思辨思維,激發學生的優秀品質,進而獲得人生積極的情緒體驗。
(二)營造豐富活躍的校園文化是學生獲得積極情緒的源泉
首先要給學生創設積極的組織環境。學校可借助一些宣傳渠道,向學生宣傳健康積極的知識,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舞臺,積極開展形式多樣有意義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其他社團和學生組織,開展有效的實踐性工作,促進學生不斷感受幸福。比如,2017年3月中旬我校參加江蘇省連云港財會學院舉辦的“傳統文化走進校園”系列活動,我系老師帶領我校扎染社學生進行扎染工藝的指導與交流,學生在此次活動中了解到許多擁有我國悠久歷史的扎染藝術,更開心地親手體驗到這門藝術的魅力。
(三)培育積極的人格特征,分層次開展就業教育是培養學生積極情緒的目標
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很難感受到幸福,主要原因不僅僅是他們的主觀幸福感不足,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產生的幸福感非常短暫。面對當前“競爭擇業”的就業壓力,可以采用有效的手段疏導學生的就業壓力,讓學生對未來的就業不要感到迷茫,可以開展有效的就業指導課程,讓學生親身參加社會實踐,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構建多元的評價機制,學生的就業能力和素養得以提升,獨立性、克制性、堅韌性等能力得以提升,促進學生發揮自身潛力。
參考文獻:
[1]任勝濤.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啟示[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11).
[2]李懷玉.論心理學的研究趨勢:積極心理學[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3]陳年.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大學生幸福感提升策略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5).
[4]葉紅平.積極心理學團隊輔導在高職院校中的應用研究[J].職業時空,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