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林業出版社,北京 100009)
[摘 要] 生態文明是人類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發展的“親生態”的新型文明,是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雙贏的文明。高校大學生是傳播和踐行生態文明的主力軍,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對目前我國高校的生態文明教育和生態文明教材現狀進行了分析和梳理。
[關 鍵 詞] 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教育;生態文明教材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2-0178-02
一、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時代背景
西方工業革命使人類盡享財富利益的同時也造成了多種多樣的全球生態災難、環境問題和資源危機,威脅著整個生態圈的繁榮和穩定。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人民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但是,也要看到,我國的快速發展是以巨大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環境失衡等為代價換來的。我們看到了大自然對我們人類每次“進步”之后的“報復”,我們亟須對當前的生產方式和生活觀念進行反思,并重新選擇更為生態的發展方式。
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最早起于葉謙吉教授1987年6月23日在《中國環境時報》發表的文章“真正的文明時代才剛剛起步——葉謙吉教授呼吁‘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自黨的“十八大”開始,我國進入“五位一體”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階段。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上,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號召全黨上下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努力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自此,生態環境問題得到空前關注,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生態文明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的第四大文明,是一種在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已經尖銳對立的條件下,遵循生態學規律,改造生產生活方式,重新實現人類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發展的“親生態”的新型文明,是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雙贏的文明。生態文明建設涉及觀念、器物、行為和制度四個層面,其中觀念是基礎,而生態文明的觀念需要依靠教育的途徑來實現。具有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知識的高校大學生是先進文化的傳播者,他們將成為踐行生態文明的主力軍,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行動保障。所以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傳播生態文明理念應從高校大學生開始。
二、我國高校開設生態文明課程現狀
生態文明教育是立足于教育和環境的關系而提出的,通過教育來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是一種依靠環境教育、生態教育來實現的教育思想活動。近幾年來,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生態文明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得到了關注和重視,許多高校在生態文明教育和課程設置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和探索。我國目前高校開設生態文明課程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教育的方式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一)相關公共必修課中滲透生態文明知識
部分高校在必修的思想政治課中增加了生態文明的相關章節或專題,將生態文明作為高校通識教育的內容。在通識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專業知識和生態意識,提高其生態文明實踐能力。例如,東北林業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等高校就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在多門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中從不同角度添加了生態文明的相關知識點。如,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指出人與自然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在“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心理素質教育”中,教育學生要熱愛海洋、礦藏等自然資源,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講述社會公德的定義時,指出社會公德的關系范圍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系等。
(二)獨立開設“生態文明”全校公共選修課
絕大多數高校都還沒有將生態文明教育列入全校公共課程中。只有少部分綜合性大學和農、林、水等與生態文明相關、行業特色明顯的高校依托學校的學科優勢和教育資源開設了生態文明相關領域的全校選修課。北京林業大學是最早正式開設名為“生態文明”全校公共選修課程的高校,開課時間為2011年秋季。該課程采用直接授予式的授課方式,分成多個專題,通過生態文明專業教師的講授使學生增強生態意識,了解生態文明知識,形成生態文明思維。在此基礎上,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教學團隊在授課形式和授課對象方面又做出了進一步的探索,2013年,他們推出了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令人憧憬而困惑的生態文明”。課程采用網絡視頻的形式,由生態文明領域的專家教授分為九個專題進行講授,內容涉及生態文明的內涵、發展歷程、綠色經濟、綠色生活、綠色行政、綠色法制、綠色城市、生態文化、生態文明評價與結果九個方面,圖文并茂,語言生動,意味悠長,適合專業和非專業領域的學生共同學習。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也于2011年首次開設生態文明教育選修課程,作為學生生態素質教育的關鍵,在學生中引起了不錯的反響。
(三)作為相關專業的專業必修課
一些院校,特別是部分師范類院校、綜合性大學和農、林、水等特色類院校,開設與生態文明相關的專業,特別是研究生階段。如科技哲學、倫理學專業開設的專業必修課“生態文明專題”,課程探討生態文明前沿理論和國外先進綠色理念、生產生活方式;環境科學、生態學、林學等農林、環境類專業開設了相關的專業課程滲透生態文明理念,結合專業知識開展生態實踐;環境法、農林經濟管理等專業開設了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生態經濟學等課程。
還有一些學校在開設生態文明相關課程之外還組織了很多豐富多彩的專題講座、名家講堂和社會實踐活動。例如,黑龍江省教育廳開展的關于“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活動,很多高校提倡“回收廢舊電池”“禁用一次性塑料、一次性木筷袋”等活動,國內一些大學,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都在積極建設“綠色大學”等。
三、生態文明教育需解決的問題
盡管一些高校在生態文明教育方面走在了前列,但是大部分高校在重視程度、授課形式、師資力量上遇到了發展瓶頸,甚至流于形式、后勁不足。
(一)普遍重視程度不夠
多數高校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不夠重視,具體表現為:(1)沒有對生態文明教育進行全校性的統一規劃和安排,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對學生和教師缺乏合理的考評機制。(2)開展的生態文明教育缺乏整體性、系統性、針對性。目前教育部在本科教學評估方案中沒有把生態文明教育列入公共基礎必修課,所以大部分院校選擇在現有的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添加有關生態文明的知識點,知識點零散在各門課程中,不方便記憶和融會貫通,難成體系,不便實踐,也無法對生態文明知識點進行深入的探討,理論知識容易流于表面化,且生搬硬套的痕跡明顯。(3)生態文明學科不屬于傳統學科,在高校中只能算是邊緣學科,所以高校普遍將人力、物力、財力都投入到容易出成果的傳統專業教學和科研當中。
(二)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不夠科學
由于國內的生態文明教育剛剛起步,不少學校在生態文明教育課程中選用傳統的理論教學方式,教學方法陳舊、教學形式單一,忽視了大學生生態文明的情感體驗和實踐活動,加之缺少配套的生態文明教材和案例資料,使課堂學習變得枯燥無味,大學生對抽象空洞的理論自然產生不同程度的厭煩和抵觸情緒,從而導致生態文明教育效果不明顯。
(三)生態文明教育師資力量單薄
生態文明是一門涉及哲學、倫理學、管理學、生態科學、環境科學等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交叉學科。當前從事生態文明教育的教師往往只具有自然科學或人文社會科學中的某一門學科專業背景,缺乏同時具有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兩方面學科背景的交叉型教育人才,加之,我國生態文明教育開展得相對較晚,所以能夠開展全面、系統的生態文明教育和科研的師資力量少之又少。
(四)缺少適用的生態文明課程教材
由于最新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研究生培養專業目錄中都還未正式設立生態文明學科,生態文明教育沒有一整套由淺入深、適應社會需要的完整生態文明教育體系,所以生態文明領域的相關學者和一線教師很難編寫出一套體系完整、內容合理的適合高校學生使用的生態文明教材。筆者調研了當今圖書市場上各大出版社已經出版的生態文明教材,這些教材大多質量良莠不齊,內容上生搬硬套、大同小異,有些教材篇幅過長,與大多數學校的課程教學計劃不相符,還有一些教材對生態文明的理論研究不透,洋洋灑灑幾十萬字卻連最基本的生態文明的內涵都解釋不明。在走訪和調研中,一些高校教師普遍反映市場上以生態文明命名的教材、教輔、專著也有不少,但是想找到一本既注重理論又不缺乏生態實踐和案例,理論闡釋準確又生動有趣的大學生普遍愿意閱讀的教材太難了,所以在教學中只能靠一系列相關領域的參考書來支撐,選用一些專著和論文充當教材來使用。
針對以上幾點問題,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應及早引起重視,盡早將生態文明課程列入高等院校本科或研究生培養專業目錄中,并制訂配套的培養方案;高等院校應加強對此門課程的重視,加強統一規劃,從人力、物力、財力等各方面給予教師大力支持;高校與專業出版社合作,聘請行業專家和權威教授擔任主編,組建編寫團隊,制訂編寫大綱,盡早編寫一套高質量的、適用性強的高等院校生態文明教材。
參考文獻:
[1]范夢.論“五位一體”視域下的生態文明教育[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2(7):9.
[2]萬奎.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實踐性思考[J].社科縱橫,2015,30(6):24.
[3]嚴耕,林震,楊志華.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4]吳明紅,嚴耕.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路徑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12):64-65.
[5]廖金香.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時代訴求與路徑選擇[J].高教探索,2013(4):138-141.
[6]沙莎.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新視角[D].西南財經大學,2012.
[7]王少莉.農林院校生態文明教育教學模式研究: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實踐教學為例[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