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畜草與綠色農業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70)
摘 要:本試驗旨在研究日糧類型和β-甘露聚糖酶對肉仔雞生產性能和養分利用的影響。試驗采用兩因子隨機試驗設計。A因子為日糧類型(玉米-豆粕型、玉米-30%小麥-豆粕型和小麥-豆粕型),B因子為β-甘露聚糖酶添加水平(0 g/t和500 g/t)。選用576羽健康的1日齡科寶肉雞隨機分為6個處理,每個處理8個重復,每個重復12羽雞(公母各半)。結果表明:日糧類型和β-甘露聚糖酶間交互作用對肉仔雞生長前期干物質利用率有顯著影響(P<0.05)。飼喂玉米-豆粕型日糧的肉仔雞試驗前期和后期平均體增重均顯著高于飼喂小麥-豆粕型日糧的肉仔雞,且料肉比顯著降低(P<0.05)。添加β-甘露聚糖酶顯著提高了肉仔雞體增重,而顯著降低了料肉比(P<0.05)。試驗前期,隨著小麥添加水平的提高,肉仔雞干物質利用率、氮利用率和表觀代謝能(Apparent Metabolic Energy,AME)均顯著遞減(P<0.05);試驗后期,玉米-豆粕日糧組肉雞干物質利用率、氮利用率和AME都顯著高于其他兩組(P<0.05)。結果顯示,日糧添加高比例小麥對肉仔雞生產性能有負面影響,而添加β-甘露聚糖酶能夠改善這種負面效應。
關鍵詞:日糧類型;β-甘露聚糖酶;肉仔雞
中圖分類號:S81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769(2017)04-0020-05
小麥作為家禽主要能量飼料,營養價值與玉米相比,具有粗蛋白質、鈣、磷含量高,不易霉變等諸多優點,但由于小麥含有較高水平的非淀粉多糖(NSP),而NSP能夠增加腸道內容物的黏度,阻礙日糧養分與消化酶的接觸,會影響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1],限制小麥在家禽日糧的用量。
β-甘露聚糖是麥類籽實中一種主要的NSP,廣泛分布在細胞壁中,它與其他NSP把淀粉、蛋白質、脂類等養分包裹在內,形成抗營養作用。β-甘露聚糖可造成畜禽營養性腹瀉,生產性能和飼料利用率降低,從而影響養殖效益[2]。然而,家禽和單胃動物均不能分泌分解β-甘露聚糖的酶,因此,本試驗旨在不同類型的肉雞日糧中添加外源性β-甘露聚糖酶,研究其對肉仔雞生產性能和養分利用的影響,為β-甘露聚糖酶的應用積累基礎數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場地和動物
試驗在甘肅農業大學動物試驗中心進行。試驗選用1日齡科寶商品代肉仔雞供試。
1.2 試驗材料
試驗用β-甘露聚糖酶購于商業公司,酶活為20 000 U/g。肉仔雞購自商業公司,出殼后立即注射馬立克疫苗。
1.3 試驗設計和日糧
采用兩因子隨機試驗設計。A因子為日糧類型(玉米-豆粕型、玉米-30%小麥-豆粕型或小麥-豆粕型),B因子為β-甘露聚糖酶添加水平(0或500 g/t)。選用576羽健康的1日齡科寶肉仔雞,隨機分為6個處理,每個處理8個重復,每個重復12羽雞(公母各半)。試驗期分前期(0~21 d)和后期(22 d~42 d)兩個階段。試驗日糧為粉料。日糧中添加0.4%的二氧化鈦作為外源性指示劑。基礎日糧配方及營養水平見表1。
1.4 動物飼養管理
試驗雞舍為半開放式,3層重疊式籠養,單層籠面積為1.4 m2×0.7 m2,滴頭式飲水器,自由采食和飲水。試驗1 d~7 d舍內溫度控制在 34 ℃~35 ℃,以后每周舍內溫度下降3 ℃直至23 ℃~24 ℃恒溫;全期持續24 h/d光照和間接性通風,記錄采食和死淘情況。分別于7日齡和21日齡結束時接種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二聯苗,14日齡和28日齡結束時接種法氏囊疫苗,定期消毒。
1.5 樣品采集
1.5.1 生產性能
分別于0、21 d和42 d末以重復為單位稱試驗雞重,結合采食量,分別計算平均體增重、平均采食量和料重比。
1.5.2 代謝試驗
分別于試驗17 d~20 d和38 d~41 d進行兩期代謝試驗。每天下午4∶00準時收集新鮮糞樣(剔除毛屑、飼料等污染物)置于自封袋中,4 ℃保存,最后將4 d收集的糞樣充分混勻,置烘箱中65 ℃烘干至恒重,空氣中回潮24 h,粉碎過40目篩,待測。
1.5.3 測定指標和方法
試驗日糧、糞樣均測定干物質、總能、粗蛋白質和二氧化鈦等指標。干物質和粗蛋白質的測定均參考張麗英等(2003)方法;二氧化鈦的測定按照Short等(1996)描述的方法進行;總能使用氧氮測熱儀(型號:C2000;德國IKA儀器有限公司)進行測定。
1.6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均經Excel 2013軟件進行整理,再用SPSS 19.0的General Linear Model模塊下的Univariate過程進行方差分析。差異顯著時用Tukey法作多重比較。差異顯著水平為P≤0.05,認為0.05
2 結果與分析
2.1 日糧類型和β-甘露聚糖酶對肉仔雞生產性能的影響
由表2可見,日糧類型和β-甘露聚糖酶間交互作用對肉仔雞采食量、日增重和料重比均無顯著影響(P>0.05)。飼喂玉米-豆粕型日糧的肉仔雞,試驗前期和后期平均體增重均顯著高于飼喂小麥-豆粕型日糧的肉雞,且料肉比顯著降低(P<0.05)。添加β-甘露聚糖酶顯著提高了肉仔雞體增重,而顯著降低了料肉比(P<0.05)。
2.2 日糧類型和β-甘露聚糖酶對肉仔雞日糧養分利用率的影響
由表3可知,日糧類型和β-甘露聚糖酶間交互作用對肉仔雞生長前期的干物質利用率有顯著影響(P<0.05)。試驗前期,隨著小麥添加水平的提高,肉仔雞干物質利用率、氮利用率和AME均顯著遞減(P<0.05);試驗后期,玉米-豆粕日糧組干物質利用率、氮利用率和AME都顯著高于其他兩組(P<0.05)。添加β-甘露聚糖酶對前后期肉仔雞干物質利用率、氮利用率和AME均無顯著影響(P>0.05)。
3 討論
3.1 日糧類型和β-甘露聚糖酶對肉仔雞生產性能的影響
β-甘露聚糖酶是外源性半纖維素酶類,能夠將β-甘露聚糖降解為小分子甘露糖,降低食糜粘度,提高畜禽機體免疫力,提高營養物質的消化利用率,從而提高畜禽的生長性能,提高經濟效益。玉米-豆粕型日糧是我國傳統的畜禽用日糧,本試驗中,玉米日糧組肉仔雞的體增重顯著高于其他兩組,料重比顯著低于其他兩組,這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
β-甘露聚糖酶能降解β-甘露聚糖為甘露寡糖,那么甘露寡糖能夠大大降低腸道內容物黏度,提高機體免疫力,從而提高畜禽的生長性能。本試驗研究表明,添加β-甘露聚糖酶組顯著提高了肉仔雞的體增重,降低了料重比,這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王書全(2011)研究表明,在玉米-豆粕型日糧中添加β-甘露聚糖酶,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各生長階段的日增重,降低了料重比[3]。Pettey(2002)等研究發現,在斷奶仔豬和生長肥育豬日糧中添加0.05%的β-甘露聚糖酶,可顯著提高采食量和體增重[4]。李海英等(2008)研究表示,在海蘭褐蛋雛雞0~7周齡時的日糧中添加0.02%的β-甘露聚糖酶,顯著提高了蛋雛雞的體重、平均體增重[5]。史保軍等(2009)在仔豬玉米-豆粕型日糧中添加復合酶+β-甘露聚糖酶,提高了斷奶仔豬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降低了料重比[6]。丁永敏(2008)等研究顯示,在玉米-豆粕型低能量日糧和高能量日糧中添加β-甘露聚糖酶,均提高了肉仔雞的日增重,低能量日糧加酶組肉雞的日增重與高能量日糧組肉雞的相當[7]。畜禽日糧中添加外源β-甘露聚糖酶可提高畜禽的生長性能,其主要原因是β-甘露聚糖酶能夠破壞植物籽實細胞壁,釋放其中的營養素,經腸道消化吸收,從而促進生產性能。李路勝等(2009)在玉米-豆粕低能量日糧中添加β-甘露聚糖酶提高了0~21日齡的平均日增重、平均采食量及料重比[8]。江成等(2011)在蛋雞玉米-豆粕型低能量日糧中添加β-甘露聚糖酶,顯著提高蛋雞生產性能,改善蛋殼品質。與本試驗結果類似[9]。
3.2 日糧類型和β-甘露聚糖酶對肉仔雞日糧養分利用率的影響
本試驗結果表明,玉米日糧組養分消化率優于30%小麥組和小麥組,30%小麥組養分消化率優于小麥組。這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β-甘露聚糖酶可降低抗營養因子的作用,有利于腸道分泌的消化酶與營養物質有效地接觸,提高營養物質的消化率。本試驗顯示,試驗后期添加β-甘露聚糖酶是肉仔雞粗蛋白質利用率和干物質利用率數據均有所提高,但差異不顯著,這可能與酶制劑的添加水平有關。付大波(2012)進行的體外酶解試驗表明,日糧中添加β-甘露聚糖酶,提高了粗蛋白質和干物質的消化率[10]。肖承男等(2013)研究發現,在全價日糧中添加β-甘露聚糖酶可提高平均日增重,對料重比沒有影響[11]。付水廣等(2010)研究表明,在斷奶仔豬玉米-豆粕型日糧中添加復合酶,可顯著提高仔豬日糧粗蛋白質和的消化率[12];易宗榮等(2013)在小麥-雜粕型日糧中添加復合酶(含β-甘露聚糖酶),顯著提高了櫻桃谷鴨回腸粗蛋白質表觀消化率[13]。而本試驗的結果未達到顯著性差異,主要原因是小麥含有的NSP酶主要是木聚糖和葡聚糖,而單一β-甘露聚糖酶作用的底物為單一β-甘露聚糖,而非所有的NSP都會被降解,因此日糧含有的一定量的NSP會影響養分的消化利用。王海英(2007)研究表明,小麥半量替代玉米添加NSP酶對營養物質粗蛋白質消化率沒有顯著影響[14],這與本試驗結果類似。本試驗中用30%小麥替代玉米的加酶組,沒有顯著提高粗蛋白質的消化率,究其原因可能是β-甘露聚糖酶降解β-甘露聚糖為甘露寡糖,只是提高了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利用率,對粗蛋白質的消化利用率沒有影響。本試驗中玉米組、玉米加酶組和30%小麥組的干物質消化率顯著高于其他組,究其原因β-甘露聚糖酶能夠降解玉米型日糧中的β-甘露聚糖為甘露寡糖,那么食糜黏度顯著降低,其吸水能力也就相應地下降,干物質消化率也就提高了。
4 小結
在本試驗條件下,日糧添加高比例小麥對肉仔雞生產性能有負面影響,而添加β-甘露聚糖酶能夠改善這種負面效應。
參考文獻:(14篇,略)
基金項目:甘肅省農業科學院中青年基金項目:甜菜堿對熱應激蛋雞生產性能、蛋品質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研究(2014GAAS33);甘肅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創新專項“飼草新品種引進及玉米秸稈飼料化利用技術研究”(2013GAAS04)。
作者簡介:郝生燕(1985- ),女,漢族,碩士研究生,研究實習員,主要從事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研究。E-mail:haoshengyan_happy@126.com,電話:0931-76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