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66;2. 動物遺傳育種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0066;3. 四川大恒家禽育種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66)
摘 要:沐川黑雞與石棉草科雞為四川省地方特有品種,在當地畜牧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也是新品種培育的重要素材。本文對兩個地方雞種研究現狀、保種情況進行概述,為其遺傳資源保存和開發利用提供依據。
關鍵詞:沐川黑雞;石棉草科雞;性能;種質資源保護
中圖分類號:S81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769(2017)04-0025-02
我國家禽遺傳資源豐富,《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家禽志》中共收錄地方雞種107個,為我國進一步培育高產高效品種提供了大量素材。隨著現代家禽育種理論和方法研究的不斷深入與應用,利用豐富的遺傳資源、采用先進的商業化育種手段進行新品種(配套系)培育,對地方雞種加以利用是對地方遺傳資源的最好的保護。同時,我國自1998年始,建設了一批畜禽保種場,采用原產地保種與利用相結合的發展模式發展養禽業,為當地畜牧經濟發展、農民增產增收做出了重大貢獻。沐川黑雞與石棉草科雞為四川省地方特有品種,現將其性能特點、研究現狀及保種情況予以概述。
1 沐川黑雞
1.1 性能特點
沐川黑雞是四川山地烏骨雞的重要分支,在沐川縣有悠久的種源歷史。沐川縣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海拔276 m~1 795 m,年平均氣溫16 ℃~128 ℃,屬亞熱帶溫潤氣候。該品種屬藥肉兼用型,因其冠、臉、髯、喙、趾、舌、皮膚內臟、肉和骨膜均呈烏黑色,俗稱“十全烏”。沐川烏骨黑雞成年公雞平均體重2.61 kg,成年母雞平均體重2.23 kg,年產蛋量110枚~130枚,成活率87.2%[1]。
1.2 研究現狀
基于CNKI文獻檢索,目前關于沐川黑雞研究較少,以產業發展探索為主。徐文娟等[2]對沐川黑雞遺傳多樣性及系統進化進行分析,發現沐川黑雞的母系起源為3種紅色原雞亞種,且可能含有少量紋原雞血緣;在9個試驗烏骨雞種中,沐川黑雞單倍型、核苷酸多樣度最小。王萬霞等[3]對沐川黑雞屠宰性狀、肉質性狀及養殖效益進行了相關研究。分子水平上,余春林等[4]對沐川黑雞肉質性狀相關基因表達情況進行了研究,分析基因表達水平與肉質風味性狀的相關性。
1.3 保種情況
沐川黑雞以原產地保種為主要方式。2009年在沐川縣建立了原種場,使該品種得到了相對有效的保護,目前保種群體已達到2 000余羽,但由于缺乏系統的保種研究和開發利用,該品種依然存在整齊度差、生產性能不高以及存活率偏低等問題,產業化發展受到制約。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家禽研究團隊針對制約沐川黑雞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開展研究,以沐川烏骨黑雞種質資源特性研究、優勢特色性狀功能基因的發掘、保種選育、健康高效養殖技術研究與推廣為重點,開展沐川烏骨黑雞種質資源保護與產業化開發研究與示范,有效促進了沐川烏骨黑雞遺傳資源的保護。
2 石棉草科雞
2.1 性能特點
草科雞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石棉縣,境內氣候溫暖濕潤,海拔1 200 m~2 200 m,年平均氣溫13.1 ℃~15.5 ℃。草科雞體型大,分為“青腳紅羽”和“烏骨黑羽”兩個品系,成年公雞平均體重3.47 kg,成年母雞平均體重2.20 kg,于155日齡開產,年產蛋數149枚[1],屬肉蛋兼用型品種。
2.2 研究現狀
游小燕等[5]為研究草科雞肉用性能,測定了90日齡和120日齡草科雞屠宰性狀。有對草科雞飼養管理、飼料營養等方面研究[6]。分子水平上,以基因多態性及其與性狀相關性[7]、基因克隆與序列分析[8]為主,這些研究為草科雞產業化發展、資源利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2.3 保種情況
石棉草科雞主要采用“保護區+保種場”保護,2002年石棉縣挖角鄉建立四川省草科雞保種選育中心場,飼養核心群種雞4 000余羽,保護區群體數量約80 000羽。四川農業大學與石棉縣實行校縣合作,成立草科雞科技示范專家大院,開展草科雞品種選育、潛在優勢性狀的挖掘等系列工作,提高了草科雞外觀一致及遺傳穩定性。利用是對遺傳資源最大的保護,因此,石棉縣大力發展草科雞林下生態養殖產業,2012年全縣共出欄草科雞60.04萬羽,成為該縣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特色骨干產業之一,并于2013年9月成功注冊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參考文獻:(8篇,略)
基金項目:四川省科技支撐項目(2016NZ0003、2017NZ0013);四川省基本科研業務專項(SASA2014A06)。
作者簡介:余春林(1984- ),女,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家禽育種及家禽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