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浦東新區農業服務中心航頭站,上海 201317;2.浦東新區農業服務中心川沙站,上海 201201)
摘 要:豬鉤端螺旋體病是由鉤端螺旋體引起的一種全身性疾病,人畜共患,臨床癥狀表現多樣,大多數情況下癥狀不明顯,不易于做出診斷。在養豬生產中,生產者對本病的認知又不夠,疏忽預防,引起本病在生產中時有暴發,給養豬生產帶來了較嚴重的經濟損失。本文就豬鉤端螺旋體病的病原體、流行病學、致病機理和病變以及診斷方法進行了概述,以供廣大養豬生產者參考。
關鍵詞:豬鉤端螺旋體病;流行病學;致病機理;診斷方法
中圖分類號:S8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769(2017)04-0050-03
豬鉤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是一種復雜的人畜共患傳染病,會造成全身性感染,臨床癥狀表現多樣,主要特征是發熱、肝腎功能不全和繁殖障礙等。本病在畜禽上多發于豬、牛、犬等動物。在豬上,可感染各個日齡的豬。3月齡以下的仔豬易出現嚴重的急性癥狀,大多數病例的臨床癥狀可能不明顯。由于廣大養豬生產者對本病認知不夠,疏忽預防,引起本病在生產中時有發生,而且發病后不能及時準確地進行診斷,延誤病情,最終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1 病原體
本病的病原體是鉤端螺旋體,是螺旋體科(Spirochaetaceae)鉤端螺旋體屬(Leptospira)的一種螺旋體原蟲,呈纖細的圓柱形,直徑約 0.1 μm,長度為6 μm~20 μm,革蘭氏染色為陰性。鉤端螺旋體具有非常典型的雙膜結構,其中細胞質膜與肽聚糖細胞壁緊密結合,并且外部覆蓋一層膜,稱為外膜。外膜中的脂多糖構成了鉤端螺旋體的主要抗原。
目前,鉤端螺旋體屬有23個種,根據其致病性分為3個群:腐生性鉤端螺旋體、致病性鉤端螺旋體以及中間群。由于鉤端螺旋體表面抗原的表達水平不同,其有很多的血清群和血清型,目前其血清型有250個,最后人為地分為24個分類群,稱為血清群。在豬上,引起發病的血清型主要有犬型、黃疸出血型、感冒傷寒型和波莫納型(Pomona)等,其中波莫納型在豬上最為常見。
2 流行病學
豬鉤端螺旋體病可感染各個日齡的豬。3月齡以下的仔豬的發病率較高,易出現嚴重的急性癥狀,尤其是哺乳仔豬和斷奶仔豬發病最嚴重。中、大豬發病時癥狀較輕,而母豬一般發病較少。
鉤端螺旋體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強,可以存活數月,耐低溫。但是,它對酸、堿和高溫比較敏感,普通的消毒劑都能將其殺死。在夏秋多雨季節的發病高峰期,常用的消毒方法是利用漂白粉對污染的水源進行消毒。
傳染源主要是發病豬和帶菌豬,因為豬的排菌量大,而且排菌期也較長。鉤端螺旋體主要通過發病豬和帶菌豬的尿液排出體外,對環境造成污染。由于本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病,人和豬之間會存在交叉傳播,在發病期間對人也會造成很大的潛在威脅。此外,另一種主要的傳染源是鼠類和蛙類,它們是鉤端螺旋體的自然宿主,可以終生帶菌。因此它們會對環境造成長期污染。
本病的傳播方式有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吸血昆蟲叮咬、人工授精以及交配等均可傳播本病。傳播的途徑有皮膚、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生殖道黏膜。本病多在夏、秋多雨季節流行,常呈散發或地方性流行。
3 致病機理和病變
環境中的鉤端螺旋體可通過身體上的小傷口或擦傷部位,經黏膜(如結膜)或濕潤的皮膚進入豬體內。一旦感染會有4 d~7 d的鉤端螺旋體血癥期,此時,鉤端螺旋體會進入多種組織,包括肝臟、腎臟、眼睛、生殖道以及中樞神經系統,并在組織中開始增殖。
血液和組織中鉤端螺旋體的數量不斷升高,達到臨界水平后,鉤端螺旋體產生的毒素會導致組織出現病變,并可能會觀察到由此產生的癥狀。主要病變是小血管內皮損傷,引起各個器官局部出血,從而導致腎小管壞死、肝臟和肺臟損傷和脾腫大,出現肌炎、腦膜炎以及胎盤炎。在成年豬上,尤其是在地方性感染的豬場中,該感染期的癥狀通常不會被察覺,最多會出現輕度厭食、發燒和輕微的結膜炎。
感染鉤端螺旋體后約5 d~10 d,在血清中可檢測出凝集抗體,感染后約21 d抗體會達到最高水平。豬自身的免疫反應可清除血液和大部分組織中的鉤端螺旋體。但是,部分鉤端螺旋體仍然會存在腎臟的近端小管中,也會存在懷孕母豬的子宮內。鉤端螺旋體在腎臟存留和增殖的后果是大量菌體從尿液中排出,造成外界環境污染。在偶發性血清型感染中,鉤端螺旋體尿癥的持續時間較短,為2~3個月,而適應性血清型的持續時間較長,例如波莫納型感染可能會持續2年。這樣會造成環境的長期持續污染。
感染鉤端螺旋體造成的組織損傷即使嚴重,例如腎臟和肝臟,也是可逆的,隨后可完全修復,但長期損傷可能是一種并發癥,并會導致瘢痕。例如一些慢性帶菌豬會發生多灶性間質性腎炎,腎臟上出現不規則的直徑達1 cm的發白色區域,像一個“白點”,在屠宰時可觀察到。
4 診斷方法
豬鉤端螺旋體病的診斷極具挑戰性。診斷方法可以分為直接法和間接法。直接診斷法注重于對病原體鉤端螺旋體的鑒定,而間接診斷法是通過血清學方法檢測病原體的抗體。
4.1 直接診斷法
第一,通過分離和鑒定鉤端螺旋體可以對本病進行確診。鉤端螺旋體主要寄存在宿主的腎臟、尿液和脊髓液,如果處于急性發熱期,會在血液和各個內臟器官廣泛存在,通常利用尿液進行接種。實驗室常用的培養基是柯索夫培養基和希夫納培養基。鉤端螺旋體嚴格需氧,適宜的培養溫度為28 ℃~30 ℃,pH為7.2~7.5。該方法具有較高的靈敏性和特異性,同時還可檢測鉤端螺旋體對各類抗生素的敏感性,缺點是只能在實驗室進行。
第二,可采用組織病理學和暗視野顯微鏡檢對本病進行診斷,但這兩種方法均缺乏靈敏性和特異性,組織病理學不能確定感染的血清型,而在進行暗視野顯微鏡檢時,許多的組織偽影可能會被誤認為是鉤端螺旋體。
第三,可采用免疫熒光和免疫組化方法。該方法適用于病原體分離困難的情況,例如胎兒樣本和高度自溶的樣本,同時當需要進行快速診斷時,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缺點是對鉤端螺旋體的數量有要求,不適于對具有慢性癥狀的豬進行診斷。
第四,通過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對本病進行診斷。原理是對鉤端螺旋體的專有基因進行檢測。該方法的優點是在發病早期就可進行診斷,而且不需要活的鉤端螺旋體。缺點是會出現較高的假陽性,從而造成誤診。
4.2 間接診斷法
間接診斷法包括顯微鏡凝集試驗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其中顯微鏡凝集試驗是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方法,特異性很好,通常與其他細菌的抗體不發生交叉反應。缺點是該方法不能確定感染的血清型,因為不同的血清型之間會發生交叉反應,而且也不能區分受感染和接種的動物。
基于外膜蛋白構建的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可以檢測所有致病性鉤端螺旋體的抗體,因此特異性較低,而且此方法對適應性血清型感染靈敏性低,但比較適用于非適應性血清型感染;而基于脂多糖構建的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可以確定感染的血清型,缺點是對布拉迪斯拉發血清型的靈敏性較低,可能會低于50%。此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同顯微鏡凝集試驗一樣也不能區分受感染和接種的動物。
5 小結
豬鉤端螺旋體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病,不僅危害豬的健康,還會嚴重影響人類的健康。本病的臨床癥狀表現多樣,大多數病例的臨床癥狀不明顯,造成本病的診斷困難。因此,通過理解本病的致病機理,了解本病造成的組織病變,配合不同的診斷方法,才能對本病做出正確的診斷,及時有效地進行治療,從而減少本病對養豬生產造成的經濟損失,提高生產效益。
通信作者:金銀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