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長期以來,我國多數高校嚴格地限制學生的專業選擇,高校學生的專業選擇權沒有在法律層面被重視。本文首先對高校學生專業選擇權的現有政策及法律規定進行整理,提出問題,接著著眼于專業選擇權的理論基礎,進而提出有關保障學生專業選擇權的建議,以期能早日真正給予高校學生專業選擇權。
關鍵詞:高校學生;專業選擇權;權利保障
一、高校學生專業選擇權有關規定的分析
在我國,高校學生的專業選擇權雖然沒有歐美國家發展的迅速,但是思想早已有之,在民國期間,學生有選擇教育的自由,如在轉專業方面,北京大學的學生就有轉專業的權利。 當前,學生是否擁有專業選擇權已經成為高等教育法發展中的重要問題。本章旨在通過對高校學生專業選擇權歷史沿革的分析,探討當前高校學生在專業選擇權問題上的具體實踐,以此為依據,闡釋說明在高校學生專業選擇權的實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后面內容的分析提供實踐的依據和評價的針對點。
據調查,高校學生在校期間進行專業選擇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第一種是轉專業制度,即從當前的專業轉入到別的不同專業;第二種是輔修專業,學習本專業的同時可以另外輔修一門專業,畢業時可取得雙學位;第三種是大類招生,前幾年統一學習,之后再進行專業分流。本段分別從此三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轉專業制度。2005年,我國教育部頒布《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明確規定“學生可以轉專業,但步驟是首先依高校的規定申請,再由所在高校批準。高校依據人才需求和社會變化,可以在必要時經學生同意適當調整學生的專業”。首先實施轉專業制度是復旦大學,隨后許多高校都允許本校學生轉專業。筆者通過瀏覽各個高校的教務處網站,查閱各校關于轉專業政策,梳理各個高校關于在校高校學生轉專業的規定現狀,對安徽省三所代表高校的轉專業政策的現狀進行分析,詳情見表1。
(二)“大類招生”培養制度。目前,我國高校大類招生的主要模式是按學科大類招生,進行一段時間的統一學習后再進行專業細分。有關安徽省三所代表高校對此類招生及培養方式等具體政策的規定,可見下表2。
(三)主輔修制度。主輔修制度教育模式的實施給學生提供了選擇專業的良機,使得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特長愛好選擇專業,在學好主專業課程的基礎上,選擇另外一個專業的課程來學習,從而就為學生搭建了自由、自主學習的平臺。幾乎所有高校都對輔修制度做了規定,可以滿足部分學生的意愿,如科大規定排名前50%且GPA大于3.0的同學可以申請輔修,符合相關條件者可授予雙學位或輔修證書。輔修制度是針對學生在擁有專業選擇權問題上的一個協助政策,能夠協調學生在專業選擇上存在的問題,緩解學生專業上的學習矛盾,也可以保障其另外選擇專業的權利。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現有的基礎上,雖然學生還不能完全做到無限制的選擇專業,但隨著高校有關專業選擇政策的不斷調整,高校學生專業選擇已經成為發展的趨勢,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尊重學生的學習自由權,進而提高人才培養的品質。
二、專業選擇權的理論基礎
(一)專業選擇權的概念。專業選擇權,是學生選擇專業的權利,高校的學生是進行選擇的主體,被選擇的客體是高校現有的專業。首先,因為選擇的主體是高校學生,所以區分于通過高考志愿確定專業的模式,本文指的專業選擇權是指學生進入高校之后,再次選擇專業的權利。其次,選擇權作為權利形態的一種,是高校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擁有充分的資格去選擇教育資源和自己的學習方式。
綜上,本文討論的專業選擇權的具體概念是,擁有高校學籍的高校學生,根據自身特點,享有的一次或多次理性地在高校選擇專業的權利,即高校學生在學習中的專業再選擇的權利。
(二)專業選擇權的內容。近些年,在我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和研究高校學生入校后專業選擇的權利問題。雖然目前現行法律法規并沒有具體規定專業選擇權的內容,但是根據不同高校有關學生專業選擇的政策,可歸納出目前高校學生選擇專業的方式有如下三種:轉專業制度、主輔修制度、大類招生培養政策制度。
其中,轉專業制度在我國被《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明確規定,“高校學生應當根據高校的規定申請,再由所在高校批準,進而轉專業”。 這是高校學生再次選擇專業的權利在國家法律制度層面所被明確。“學習自由這個重要的價值觀支撐著選擇專業的權利。學生有權利對專業進行選擇學習,這保障了學術興趣,進而保證了學習和研究的高水準和高品質。”
(三)專業選擇權的性質。高校學生專業選擇權本質上屬于是學習權的一個下位概念,因為本文認為學生享有“選擇學習內容的自由”就相當于享有“自由進行選擇專業的權利”,因為高校學生在高校學習專業具體表現為對課程的學習, 學生選擇學習內容,即選擇專業的過程。所以,本文認為學習自由是專業選擇權的中心思想和其發展的邏輯依據。
西方教育法學界伴隨著“受教育權”概念和性質的逐漸發展,首先提出學習權。當前的理論界對“學習權”還沒有統一的定義。198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第四次國際成人教育會議宣言明確了學習權的具體意義,即學習權是指公民個人有全面發展閱讀、思考、生活以及創造的基本權利。 因此從中可以看出,學習權本質是一種憲法基本權利,也是一種自由權。因此,專業選擇權也應是一項應有權利和法定權利,其來源和法律基礎主要是來源于受教育權中的選擇權和基于人權的學習自由權。“學習自由權是人與生俱來的,不需要我們去獲得,它應當存在于民主的生活實踐中。”
三、完善高校學生專業選擇權的建議
本文首先通過對對高校學生專業選擇權的現有政策及法律規定進行整理,其次著眼于探討專業選擇權的理論基礎,進而從如下方面提出保障高校學生專業選擇權的建議。
(一)制定明確的高校規章。高校規章的制定第一個要求是權限合法,不得創設剝奪學生法定權利的行為;第二個要求是程序合法,當高校制定規章時,要充分注重學生的參與性,采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使學生有效參與制定;第三個要求就是高校應實行限權的原則,全面推進規范化管理。目前,國內高校實施的學生專業選擇權的考核標準不同,具體有如下幾種:第一種是學生先填寫志愿,高校再組織學生進行考核;第二種是僅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標準;第三種將學生的課余活動成績折合成分數,并與學習成績一同相加進行考核;第四種是在第三種的基礎上再加上高考成績。不論是何種的考核方式,只要在申請轉專業的所有學生中統一標準,就能基本上符合平等的標準。 當然,有些學生認為:因自己對本專業不感興趣導致自己本專業成績不好,從而無法轉入自己心儀的專業。對此,我們認為可以給高校學生一個考試的機會,通過對意向專業的必修課程進行考核來篩選出有轉專業資格的學生。所以,高校下一步應制定一種更為科學合理和全面的考核標準。
(二)建立高校聽證制度。首先應建立高校制定有關學生教育管理規章制度時的聽證制度。學校在制定有關學生教育管理的規章制度時應舉行聽證會,使制定出的規章制度更具有可行性,更有利于貫徹執行。具體說,此類聽證應遵循下列程序公布規章制度草案向全校公告舉行聽證會的時間、地點、內容、方式,并在有一定比例學生代表參加的情況下舉行聽證會。聽證會結束后,學校要認真采納學生意見,對不被采納的意見及時向參加聽證的學生代表說明理由。讓學生了解與自己利益相關的舉措,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關心和維護自己的受教育權利。其次應建立高校對學生的處分聽證制度。通過學生聽證制度可以對學校行使教育權的過程進行監督,有利于學校轉變教育觀念在聽證過程中聽取學生的陳述和申辯,有利于做出合理合情的處分決定。學生在聽證過程中接受了教育,特別是對于擬受處分學生提出的合理意見被吸收到處分決定當中,雖然學校對學生進行了處分,但是學生己沒有意見和不滿,并促使學生自覺改正錯誤。高校處分學生不是教育目的而是教育的一種手段,絕不是為了處分而處分。
(三)建立替代性解決糾紛機制。考慮到司法資源的有限和司法的高成本,高校與學生糾紛的繁多,高校與學生之間的特殊關系,替代性解決糾紛機制開始在實踐中興起。但鑒于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在實際運用中仍有很多不足,本文試著對如下四個制度提出建議。
校內申訴制度。申訴是現行《教育法》和《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明文規定的學生權利救濟方式,高校學生在校期間,若不服高校作出的處理決定,可向校內的有關部門提出要求重新審查并給予相關決定的一種權利救濟制度。
我們認為高校與學生發生專業選擇糾紛時,應優先采用校內申訴方式解決。相比于訴訟,首先,申訴效率高,按照《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學生校內申訴從提起到整個程序結束,只有二十天,法諺有云,遲到的正義是非正義;其次,申訴的成本低,代價太大的正義得不償失,也是非正義;而且,在進行申訴處理時的依據不僅僅是法律法規,還有教育實踐的經驗,因此會考慮更全面,做出的決定也可使學生免于法律程序生硬造成的二次傷害。
高校學生合理運用申訴權,不僅可以維護自身的權益不受侵害,而且能大大減少高校的工作成本,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效率。學生權益有申訴制度的保障和維護,使得真正實現學生的專業選擇權變為可能。 但是我國法律并未明文規定學生不服高校給予的專業選擇權實現方式時如何救濟,不過我們認為可以參照高校給予處分時學生的救濟途徑,學生可向高校申訴處理委員會提出申訴。
行政復議制度。但是,現行的教育法律法規中關于有關申訴制度的規定有很多缺陷,而且實施中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申訴并不能完全解決糾紛,因此我們考慮是否可以運用行政復議制度解決糾紛?
目前,我國行政復議法和教育方面的立法均沒有對公立高校是否具有行政主體地位、公立高校的管理行為是否屬于行政復議范圍進行明確。但行政復議可起到避免糾紛過早進入司法程序的緩沖作用,行政復議的存在使專業選擇權糾紛在內部得到解決,保障了高校的學術自由權和自主管理權, 因此,我們建議專業選擇權糾紛可以運用行政復議制度加以解決。但是鑒于行政復議有司法權的性質,考慮到司法中立原則,因此為了避免部門立法袒護部門利益,有關行政復議的事項應該排除教育部的部門規章的規定,由法律來明確。具體程序如下:學生對學校的申訴處理結果不服的,可以按照行政復議法的規定向高校所在地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提出行政復議。如此以來,將《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中所明確地向教育行政機關的申訴制度和本段所述的行政復議制度相統一,很好地銜接了校內申訴制度和行政復議制度。
作者簡介:徐懿(1995年1月6日)女,安徽阜陽,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民商法學。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