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濤 侯淑波 于 杰
1.廣西民族大學法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2.欽州學院海運學院,廣西 欽州 535000;3.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6
?
論完善中國*
——東盟民商事司法協助機制之必要性與可行性
楊海濤1侯淑波2于 杰3
1.廣西民族大學法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2.欽州學院海運學院,廣西 欽州 535000;3.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6
構建中國—東盟民商事司法協助制度,既是中國與東盟自貿區發展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客觀要求,也是進一步妥善化解中國—東盟各國民商事糾紛的迫切需要。而中國與東盟各國日益深化的法律認同、現有協定與國際條約的強力支撐,加之良好的發展機遇,這些都使得完善中國—東盟民商事司法協助制度具備全面的可行性。
中國—東盟民商事司法協助機制;完善;必要性;可行性
(一)完善機制是保障中國與東盟經貿健康快速發展的客觀要求
中國與東盟民商事司法協助機制是保障和促進中國與東盟貿易發展的重要因素,該機制完善與否直接關系到機制前述功能能否充分有效的發揮。實踐證明,妥善化解中國與東盟間的民事與經貿糾紛、實現自貿區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絕非僅靠一國之力即可實現,需要中國與東盟各國間密切的司法合作,尤其是在中國與東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各國經濟若想依托自貿區獲得快速發展,必須不斷加強和完善在司法領域的國際合作,特別是不斷完善民商事司法領域的國際司法合作機制,才能在中國與東盟各國難以形成統一的法律體系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消除法律制度差異給經貿合作帶來的障礙,從而為保護經貿各方的切身利益,推進中國—東盟的經貿合作順利與持續發展提供切實的法律保障。而這也正是妥善協調中國與東盟各國司法制度沖突、以司法合作協調促進經濟合作與實現各方共贏的最佳路徑。
(二)完善機制是有效化解中國與東盟民商事糾紛的迫切需要
受社會習俗、商業習慣、宗教與文化傳統等多方面問題的影響,中國與東盟各國在開展經貿合作與民事往來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一些障礙與分歧,并由此產生一些糾紛與爭端。而這些糾紛與爭端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化解,則可能會成為制約中國與東盟各國經濟往來快速健康發展的瓶頸,繼而嚴重影響和阻礙彼此間經貿合作與民事往來的順利開展。而法作為一種調解行為關系的重要社會規范,常常憑借其顯著的“外部強制可能性”而成為化解社會爭端最為有效的手段。[1]因此,對于克服和解決中國與東盟民商事糾紛與摩擦,最為根本有效的解決途徑是通過司法協助機制來及時處理和有效化解彼此間的矛盾,以此確保相關涉外民事訴訟程序得以順利進行,繼而妥善解決案件。
但從目前中國與東盟的民商事司法協助現狀來看,相關合作目前正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各國間的法律傳統、法律文化以及法律制度間存在著巨大差異,導致在司法協助方面的工作面臨著許多障礙與問題。這些障礙與問題如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勢必嚴重影響相關國際司法審判工作的順利進行與有關糾紛的妥善解決,并將在長遠上嚴重制約中國—東盟經貿合作的持續、深入發展。因此,中國與東盟各國十分迫切需要發揮法律機制在社會秩序引導方面的連續性、穩定性與高效性優勢,積極完善彼此間的民商事司法協助法律機制,促進中國與東盟各國間訂立雙邊或多邊條約,合理設定和協調各國的司法協助權利和義務,科學引導和持續推進相關民商事司法合作機制工作的穩步、順利開展,從而為妥善解決中國與東盟間民商事糾紛、促進彼此經貿合作的持久快速發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從中國與東盟的文化認同性、經濟互補性、現有的法律基礎與發展時機來審視,中國與東盟在應對彼此間的經貿法律紛爭方面,全面具備了完善相關司法協助機制的可行性,現系統分析如下:
(一)完善機制具有必要的文化認同性與經濟互補性基礎
中國與東盟各國間雖然法律制度各異,但東南亞各國歷史上受中華文明的影響較為深遠,彼此之間具有很大程度的文化認同感,加之近年來彼此間經濟往來的日益增多,經濟發展的互補性很強,這為完善中國與東盟之間的民商事司法協助機制奠定了重要的經濟與文化基礎。近年來,中國與東盟定期開展了各類法律合作與發展高層論壇、法律事務論壇等法律交流活動,這既為政府界、法律界和商業界提供了高層次的對話平臺,也為增進中國與東盟各國法律文化的理解與交融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也為進一步完善中國與東盟間的民商事司法協助機制提供了堅實的可行性基礎與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完善機制具有必要的立法基礎
雖然目前中國與東盟各國在民商事司法協助機制方面的立法還有很多缺失,但也達成了一些重要的雙邊協定,這既為今后繼續簽訂相關雙邊或多邊協定提供了合作范本,也為進一步完善該機制提供了必要的立法基礎和較強的立法可行性,現對之系統分析如下:
第一,在民商事司法協助的雙邊條約方面,中國目前與同泰國、新加坡、老撾與越南達成了有關民商事司法協助的雙邊協定(見表一),這為今后中國同其他東盟成員國簽署同類協定提供了良好的范本,也為今后繼續完善相關機制提供了必要的法律指引。
表1 中國與東盟國家民商事司法協助協定一覽表
第二,在相關國際公約方面,中國已同泰國、新加坡、越南、柬埔寨、老撾、印尼、菲律賓、文萊東盟八國先后加入了聯合國《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這為中國與上述東盟國家實施和進一步完善彼此間的承認與執行域外仲裁裁決機制提供了必要的國際條約基礎與可行性。今后,隨著中國與東盟各國法治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與更多的東盟國家都將會陸續加入有關國家司法協助的其他國際公約,這是中國與東盟各國增進和完善國際司法協助的必然趨勢。
第三,中國與東盟各國完善彼此間的民商事司法協助機制,具有域外民商事司法協助機制的成功立法藍本可供借鑒和參考。首先在民商事司法文書域外送達機制方面,中國與東盟各國可適度借鑒《海牙域外送達公約》與《歐盟送達公約》的相關成功經驗。例如《歐盟送達公約》及其議定書規定了較為詳細、完善且不失簡約的送達程序[2],由此確保了民商事司法文書域外送達協助工作的規范與高效的開展,值得借鑒。其次在域外調查取證機制方面,可適度借鑒《海牙域外取證公約》與《歐盟域外取證公約》的相關成功經驗。例如《海牙域外取證公約》對域外調查取證請求書的格式、基本內容與語言文字做了統一性的規定,由此有效保障了相關域外調查取證協助工作的規范、高效開展[3],其經驗值得借鑒。最后,在承認與執行域外民商事裁決機制方面,可以適度借鑒歐盟的《盧加諾公約》、美洲國家組織的《關于外國判決和仲裁裁決的域外有效性公約》、海牙《關于承認與執行外國民事和商事判決的公約》與《選擇法院協議公約》的相關成功經驗。這些公約對于承認與執行域外民商事裁決機制的管轄權條件、程序公正性條件、非欺詐實施條件與訴訟競合條件都做了科學的立法安排,其經驗值得借鑒。
(三)完善機制具備良好的發展時機
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的蓬勃發展,以及中國與東盟各國法治化進程的不斷深化,中國與東盟之間已日益重視強化彼此間法律合作制度的構建與完善,自2002年至今已簽署了一系列重要的多邊法律合作協議(見表二)。
表2 中國與東盟重要的多邊法律合作協議一覽表
這些協議的簽訂既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運行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合作基礎與保障,也為中國與東盟各國實施和完善民商事司法協助機制提供了巨大驅動力與可行性,同時也彰顯出完善相關機制正適逢良好的發展時機。相信伴隨中國—東盟自貿區的蓬勃發展與各方面法律合作的日趨推進,民商事司法協助機制也會日益走向成熟和完善。
[1]劉建民.黑格爾<法哲學原理>概念詮釋與校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劉衛翔.歐洲聯盟國際私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杜煥芳.國際民商事司法與行政合作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廣西教育廳高??蒲许椖空n題《中國-東盟民商事司法協助機制研究》(課題編號:YB2014415)。
D
A
2095-4379-(2016)36-0038-02
楊海濤(1979-),法學博士,廣西民族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國際法與海事法;侯淑波(1962-),法學博士,欽州學院海運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國際法與海事法;于杰(1984-),法學博士,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國際法與海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