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瑾
云南省紅河州個舊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室,云南 個舊 661000
?
椰毒假單胞菌中毒案例
陳 瑾
云南省紅河州個舊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室,云南 個舊 661000
本文對椰毒假單胞菌中毒案例進行分析。
椰毒假單胞菌;中毒;案例
2012年7月2日下午3時某派出所報稱,袁某家發生中毒,2日凌晨5時許,袁某的媳婦蘇某在親戚家中死亡,12時許,袁某的孫女死亡,14時許,袁某的親家母白大娘在同村家中死亡。同時袁某的大女兒由于反應嚴重已送往市人民醫院救治,袁某本人、大兒子、二兒子、二兒子媳婦、二兒子女兒在某鎮衛生院治療,次日轉市人民醫院,5日袁某的大女兒、大兒子在市某醫院死亡。
案情緊急,現場經勘查后,發現袁某家中環境臟亂,家中牛與人共居,食物與農藥放置在一間房內,灶是地上用石塊搭的,調料放置在地面石塊邊,容易出現誤食毒物的情況。經法醫尸體檢驗,其癥狀與亞硝酸鹽類中毒類似,出現手指發紺等癥狀,懷疑為亞硝酸鹽類中毒?,F場走訪中,反映其家人在村中無明顯仇怨,1日吃飯人員為假日回家親人。后提取所食用的一切檢材進行毒化檢驗,并由衛生防疫部門人員提取部分檢材作檢驗。同時,到醫院中對中毒治療的人員進行訪問。在醫院中,由于大女兒反應較重已送市人民醫院外,其它人員在鎮醫院進行治療,多人反映出現頭暈、嘔吐、心痛、四肢無力癥狀,訪問中發現其父親袁某由于同一癥狀,在1日并未食用任何食品。同時其大兒子尚神智清醒,能準確回答問題。據此篩選出可疑食品進行檢驗。7月5日到市人民醫院調查中,發現大女兒一直昏迷不醒,大兒子出現狂燥現象,5日下午,人民醫院通知二人均已死亡。經調查后,發現這九人前后共同食用的是發醇的玉米面湯圓這一食品。檢材經處理后供理化檢驗,未發現亞硝酸鹽類毒物,后提取死者的肝、胃、血送州局公安司法鑒定中心檢驗也未發現常見毒物。至此,案件陷入困境,九人發生中毒現象無一個明確的答案。
分別提取前三名死者的心血、肝、胃、尿液和共同食品湯圓、及其材料(糖、發醇玉米面)進行毒物檢驗,經檢驗提取的檢材無常見毒物。后送人民醫院死亡的一人袁某送省廳公安司法鑒定中心做病理檢驗,結論為急性肝壞死,肺、胃組織、心內膜出血,腦水腫等。玉米面湯圓經市級衛生防疫站檢驗也無常見食品中毒種類,后將檢材送省、國家衛生防疫部門進行檢驗,最終發現發醇的玉米面中含椰毒假單胞菌,因食用該物質導致中毒死亡的結論。
經公安民警一系列調查檢驗后,排除他殺可能。同時衛生防疫部門也提取相關檢材進行檢驗,也排除了亞硝酸鹽類中毒可能,經討論和查詢,懷疑為椰毒假單胞菌中毒。送檢材至國家衛生防疫部門檢驗,確認為椰毒假單胞菌中毒。
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Psedomonas cocovenenans supsp.farino fermentans)是我國發現的一種新的食物中毒菌,它存在于發酵的玉米、糯玉米、黃米、高梁米、變質銀耳以及周圍環境中,它是酵米面及變質銀耳中毒的病原菌。該菌產生的毒素米酵菌酸是其致病原因。
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大小為2.5-3μm×0.5-1.0μm,呈桿狀、球桿狀或稍彎曲,兩端鈍圓,無芽胞,有鞭毛(見圖1)。兼性厭氧,但易在表面生長。最適生長溫度為37℃,最適產毒溫度為26℃。pH5-7范圍內生長較好。
圖1 椰毒假單胞菌顯微形態結構
本菌抵抗力較弱,56℃5min即可殺死,對各種常用消毒劑抵抗力也不強。可產生小分子的脂肪酸類毒素米酵菌酸和毒黃素,對人和動物細胞均有毒性作用。米酵菌酸為白色晶體,耐熱性強,一般烹調方法不能破壞其毒性,但日曬兩日后可去除94%以上變質銀耳中的毒素。難溶于水,其產生量遠大于毒黃素,對細胞產生毒性,損害人的肝、腦、腎等器官,是引起酵米面和變質銀耳等多種食品中毒致病的主要病因。
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菌的食物中毒又稱臭米面中毒。主要在我國東北地區農村偶然發生的一種食物中毒,近年來,廣西、云南、四川、湖北等地也有發生。中毒者雖不多,但病死率高達40%-100%。
(一)中毒食品:主要為發酵玉米面制品、變質鮮銀耳、糯米面湯圓、吊漿粑、馬鈴薯粉條、甘薯淀粉及其他變質淀粉類(糯米、小米、高粱米和馬鈴薯粉等)制品。
(二)發病季節: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食物中毒多發生在夏、秋季節,食品因潮濕、陰雨天氣,再加上儲存不好,椰毒假單胞菌在食物中大量地生長繁殖,吃了這種食物就會發生中毒。
(三)中毒與進食量多少有關,未食用者不發病。
(四)發病急,潛伏期多數為2-24h。一般在1-10h發病。
椰毒假單胞菌:產生毒素,嚴重損害人的肝、腎、腦,造成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和神經系統感染。
中毒者有急性胃腸炎癥狀,臨床表現為進食后2-24h出現上腹不適,惡心、嘔吐,重者呈咖啡色樣物,輕微腹瀉、頭暈、全身無力等。嚴重者可出現嘔血、血尿、少尿、皮下出血、黃疸、肝脾腫大、意識不清、煩躁不安、四肢抽搐甚至中毒性休克等而死亡,體溫一般不升高,病死率高達40%-100%。
椰毒假單胞菌中毒判定原則:①符合本菌的流行病學與臨床表現。②實驗室檢驗各項指標的檢定結果與椰毒假單胞菌對照,最終確診。
要預防此類中毒的發生應注意:不用霉變的玉米等制備酵米面;谷類浸泡時要勤換水,保持衛生、無異味;磨漿后要及時晾曬或烘干成粉;貯藏時要通風、防潮,不要直接接觸土壤以防污染。
禁止出售、注意勿食用變質鮮銀耳。學會正確辨別銀耳的質量。正常干銀耳經水泡發后,朵形完整、較大,菌片呈白色或微黃,彈性好,無異味。變質銀耳不成形、發粘、無彈性,菌片呈深黃至黃褐色,有異臭味。發好的銀耳要充分漂洗,摘除銀耳的基底部。
[1]周正任.醫學微生物學(第六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D
A
2095-4379-(2016)36-0117-02
陳瑾(1976-),女,漢族,云南華坪人,本科,云南省紅河州個舊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室,理化工程師,主要做理化檢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