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茂鶴
鼓浪嶼的名人故居
文/沈茂鶴

廈門是中國宜居的海濱城市之一,而鼓浪嶼又是宜居廈門的最佳之地。鼓浪嶼是座島嶼,風景優美,島上到處是綠樹掩映下風格各異的別墅,其中不少是近代和當代名人的故居。
大夫第修建于清嘉慶年間,是福建同安人黃旭齋的住宅,因為其子黃昆石官拜中憲大夫,所以此宅名為大夫第。這是鼓浪嶼現存最早的民居建筑。主屋為四合院,兩側有護厝,左右對稱。建筑內用實心磚或空心磚砌成圖案,顯得樸實無華。建筑屋背為燕尾式,內部透雕花飾絢麗多彩,十分秀美,充分體現了閩南民居建筑的傳統藝術。在鴉片戰爭時期,英軍曾經強占這里作為指揮營地,如今在大夫第的石頭上尚有英軍刻的三角旗標志。大夫第在鼓浪嶼的眾多西洋建筑中,顯得獨具風格,堪稱鼓浪嶼建筑的絕世瑰寶。
林語堂故居位于鼓浪嶼掌州路44號,約建于19世紀50年代,距今已有150多年,是鼓浪嶼較古老的別墅之一。林語堂是我國著名作家,福建龍溪人,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1932年在上海編輯《論語》、《人世間》、《宇宙風》等刊物。他提倡“幽默閑適”小品,并用英語翻譯《論語》、《老子》等,中英文著作有《京華煙云》等。林語堂故居為英式別墅,整體結構呈U型。前半部的結構是兩房夾一廳,為兩層坡頂,內有拱券回廊。后部中間為小花園,兩旁各有一座二層小樓,和前面的主屋相連。為了保證室內的干燥清爽,在中廳還特地建造了一條石階,石階兩旁種上了古榕、龍眼、玉蘭等樹木,顯得十分優雅。這里原本是林語堂的妻子廖翠鳳家族的宅邸,林語堂結婚后在此只住了3天便離開了,并沒有留下多少印記。如今這里依然是廖家后人的居所。
林巧稚故居是我國現代婦科醫學的開拓者林巧稚的居所。建筑為歐式民居風格,磚木結構,地上兩層,設有地下隔潮層。大樓四周有回廊圍繞,廊下裝飾有琉璃花瓶。檐線、腰線均勻整齊,拱券大小相間,頗具藝術美感,只是白色的外墻早已是斑駁一片,凸顯出它的歷史悠久。二樓單獨設一尖型拱門,門楣上有飛翔的白鴿圖案,周圍雕飾花卉圖案,頗有法國韻味。因該屋頂呈八邊形,又稱為“八角樓”。該屋旁種有一棵巨大的榕樹,其樹齡已有數百年,光從樹上垂下來的枝條就有10米長。林巧稚就是在這座樓里誕生的。據說榕樹下是林巧稚幼年玩耍的地方。1931年至1940年,林巧稚曾先后赴英國、奧地利和美國進修,回國后任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她一生從事婦產科學,并有顯著成績。
林祖密故居位于鼓浪嶼的鼓新路旁,若不是路邊有塊石碑指明,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是什么地方。林祖密是廈門著名的革命志士,跟隨孫中山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后來轉而創辦實業,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好事,后遭反動軍閥殺害。林祖密故居建于清末,是典型的西式建筑。原由紅樓和烏樓兩幢建筑組成,現在只有烏樓留存,墻體外表已經大片脫落,紅磚裸露,門窗也大多毀壞,其殘破不堪簡直慘不忍睹。但是從建筑內部的花紋和雕飾,依然可以一窺當年的高貴氣質,讓人深深為之惋惜。
歷史上,鼓浪嶼涌現了不少名人,這里被稱為人杰地靈一點也不為過。但人杰地靈的根本原因是鼓浪嶼的歷史演變和地理環境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文化的傳承、熏陶、浸淫,讓生活在鼓浪嶼的許多人確立了遠大的志向和高尚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