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堯
如何擺脫處于產業前、低端之困,努力向上生長,是整個行業都在思索的問題。
12月已是隆冬。北京前門,某數十年經營綢緞生意的老板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多重因素遲滯了絲綢業的春天。”
自2014年起,我國的真絲綢商品出口額已排在歐盟、印度之后。2016年12月7日,業內人士對《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說,這雖不能動搖我國在全球繭絲綢生產領域的優勢,但暴露出我國絲綢業重外貿輕內銷,處于產業的前、低端。在利潤豐厚、處于產業中后端的絲綢印染、加工,成衣設計制作,品牌運營管理等方面與先進國家尚存差距的問題。
絲綢——這一極具中國特色的“傳統行業”,亟待將文化變現、打造自有品牌和“+互聯網”的供給側結構性變革。
供給側之一:“變現”文化
談起行業春天,“老絲綢”——四川南充六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六合集團)董事長任立榮很有發言權。幾天前,《中國經濟信息》記者在始建于1912年的六合集團行政大樓里見到了他。他說:“絲綢在中國歷史上不止一次輝煌過,就拿六合來說,比較近的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說起當年,任立榮有些興奮。他回憶道,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出口創匯主要靠絲綢。那時僅南充一地就有幾十家絲綢企業,十分紅火。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體量不大的絲綢業也經歷了幾起幾落。行業自身已發生結構性調整。
首先是經營主體的民營化。除了幾家規模較大的投資管理型國企外,全國絲綢制造業基本都實現了民營化。新工藝、新產品層出不窮。但整個行業“低、小、散、弱”的局面也延續至今。
其次是東桑逐漸西移。二十世紀末,浙江省還是我國最大的繭絲綢強省,僅僅桑蠶絲一項的產量就占全國40%,但十幾年后,絲綢業前端生產基地卻遷移至西部的云桂川地區。2015年,僅廣西一地的繭絲產量就占全國三分之一強。有評論認為,東桑西移是世界絲綢史上的大事,順應了絲綢產業梯度轉移的歷史趨勢。
在產業結構逐步調整的同時,絲綢作為民族文化“瑰寶”,正以其獨特的文化歷史帶動產業的發展。據任立榮介紹: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正以文化為抓手,著力發展絲綢相關工業旅游項目。
六合集團是百年絲企,其前身六合絲廠繅制的“金鹿”牌蠶絲,早在1915年,就曾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廠門口的千年桑烏木,以及50多間建廠初期的老廠房仍見證著當年的榮光。
2016年5月,擬投資約50億元,規劃建設占地10平方公里的六合絲綢文化產業博覽園開園迎客。據介紹,這里還建成了千年歷史的絲綢源點博物館。
借文化開拓局面的不止六合一家,擁有千年絲綢歷史的浙江湖州也啟動了絲綢小鎮的建設,在總面積接近三平方公里的范圍內,主導產業只有一個——絲綢。
據前述業內人士介紹:“蠶原產中國,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的人工養蠶記載。開發歷史文化,可以帶動工業旅游,拉動絲綢銷售收入。同時國家對于特色小鎮也有政策上的支持。有利于將文化‘變現和品牌打造。”
供給側之二:打造品牌
11月18日,隨著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安全降落。與兩位航天員在太空共同生活30天的六只蠶寶寶已成明星。有分析稱,太空養蠶無疑屬于自然科學實驗,但卻可以被解讀出多層含義。其中之一就是彰顯絲綢文化,為中國絲綢代言。
近幾年,我國絲綢行業正進行降本增效的技術改進。工藝方面主要是鮮繭直繅有可能成為繅絲行業主流工藝。此外,繅絲、印染的節水零排放已成為普遍工藝。織造、印染數碼化,也已成為常態。同時,全國幾乎都已采用箭桿機或其他高效織機,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都有明顯提升。
但也有一些現象抑制了行業的技術創新。原中國中絲集團員工楊洪波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絲綢行業經歷過相當嚴重的價格戰,“因為絲綢具有非常好的親膚性。曾幾何時,一條質量很好的真絲內衣在歐洲市場價格可以賣到30美元,而與之相似中國產品價格只有其幾十分之一。致使生產高品質絲綢產品的企業紛紛倒閉。技術創新幾乎停滯。”
為了尋求自保,一些企業則走向了替國外大品牌企業打工的代工之路。“過去我們都是服務于歐美市場,發達市場,出口的東西都是初級產品,原料、半成品,即使生產成品也都是代工。”任立榮說。
代工自有其優勢。據任立榮介紹:“國外大品牌的客戶聯系我們后,將設計好的樣品和規格交給我們,我們只需要布置下去,很快就生產出來了。這樣做看起來很快、很容易,但也十分脆弱。”
最近幾年,隨著國際環境競爭加劇,以及美國及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直接影響我國絲綢業的景氣度。中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至今,我國真絲綢商品對美、印、意等主要市場的出口額分別下滑約22%、40%和15%,形勢嚴峻。
雖然全球70%以上的綢緞、絲和面料都由中國生產,絲綢服裝也有超過一半為中國制造。中國是名副其實的絲綢大國。但由于缺乏先進技術和優勢品牌,我國的絲綢產品的利潤率卻很低。任立榮說:“國外某知名服裝品牌返銷中國一條圍巾成本就一百多,但就因為有了這個品牌,就能賣上千,很多品牌也都翻十倍或者二十倍。”
為扭轉這一形勢,絲綢企業已行動起來。“我們現在不搞大規模生產。要充分挖掘市場,了解消費者需求,提高市場運作水平,打造自有品牌,逐步提升技術水平。”任立榮說。
2015年10月14日,由中國絲綢協會主辦的“萬事利杯”2016中國絲綢服裝設計大賽總決賽暨頒獎晚會在杭州舉行。中國絲綢協會會長楊永元表示:“舉辦這一賽事的目的就是提升絲綢企業產品設計水平,塑造中國絲綢品牌。”
供給側之三:“+互聯網”
2016年5月,杭州某繁華地段,一家絲綢服飾專營店的開業引起了廣泛關注。據萬事利集團董事長屠紅燕介紹:“這并不是一家簡單的門店,而是萬事利B2B的形象展示中心、B2C的銷售中心、O2O的互動中心。為網店服務。”
萬事利集團通過網絡營銷,讓消費者“既當消費者又當賣家”的營銷方式,一年銷售規模就達到2000萬元。其手機App,“中國好絲綢”上線不到一年,也獲得了10萬粉絲。
屠紅燕說:“這一數字是以往直銷模式不可想象的,甚至還同步撬動了萬事利線下銷售。預計2016年全年在原有企業用戶保持不變的前提下,萬事利線下團購實現20%的增長。”企業除布局北京翠微百貨、成都遠洋太古里、武漢國際廣場、深圳華僑城等城市商業中心外,還計劃在全國范圍內拓展線下零售店至少20家。真正實現線上與線下的互動。
其實,整個行業的經營模式都在創新。企業自主品牌、自主創新的意識不斷增強。特別是東部地區一些絲綢名企借助“互聯網+絲綢”的方式使品牌漸為人知。
前述業內人士也表示,借互聯網在年輕人中推廣絲綢文化,讓絲綢產品形成影響力也是絲綢行業與互聯網融合的關鍵。
他說:“絲綢產品雖然各種仿制已經泛濫,但真絲的光澤度、親膚性、體感好是任何替代品所無法企及的。雖然,現在價格還比較昂貴,然而瑕不掩瑜。”“對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要通過互聯網宣傳引導,在品牌銷售、產品設計上下功夫,逐步培育市場。”
總之,絲綢業只有從以原料性產品生產為主轉向以產品生產為主,改變產業結構,努力培育市場,實現“大”變“強”,行業春天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