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樂珍
【摘 要】學習活動的設計要扎根于對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的需求分析中。其中,對學習內容的需求分析,應立足于課程標準,建立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文本的教學價值上;對學習方式的需求分析,應服務于課程內容,符合認知規律。只有清楚掌握學生真正的學習需求,教師才能設計出科學有效的學習活動。
【關鍵詞】學習需求 學習活動 設計
學習活動的設計依據究竟是什么?對這個問題眾說紛紜。有人說,應該基于學習心理學;有人說,應該基于課程標準;還有人說,應該基于學生的原有認知;還有的教師,事實上是基于自己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不妨回到初心——學生的學習需求。從這個初心出發,課程標準指明了宏觀視角下學習活動的最終需求,原有認知指明了當下的學習需求,而學習心理學則指明了學習方式的需求。由此可見,學習活動的設計就是要扎根于對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的需求分析。下面以《七顆鉆石》(人教版三年級下冊)一課的教學為例,談談基于學習需求的學習活動設計。
一、學習內容的需求
明確而恰當的教學內容應該建立在對課程內容、教材價值、學生認知的研究和把握上。
(一)基于課標視野下的學習內容需求
一篇文章被選入教材,就必然要體現出它的教學價值。每一篇課文都是語文課程目標體系中的一個點,即通過這篇課文達成某一個具體目標,一篇篇課文聚沙成塔,最終達成總目標。梳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的課程內容就會發現,它主要包括 “感悟”“積累”“方法”三大板塊,編者將這些內容分解到每一篇課文。據此,我們可以定位不同課文的不同功能。
一般來說,情感體驗類文章的核心內容為“感悟”,語言優美或框架結構典型的課文的核心內容為“積累”,對借由復述等方法學習的文章就應該通過該學習抓手習得并運用相關的“方法”。顯然,《七顆鉆石》的核心學習內容為“感悟”。
再看《課標》里中段的階段目標:“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比如,課文中有這樣一句:“當她醒來的時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裝滿了清澈新鮮的水?!甭撓瞪舷挛奈覀兛梢泽w會到這是孝順的水、神奇的水、珍貴的水、生命之水等水的內涵。再比如媽媽說的話:“我反正要死了,還是你自己喝吧?!边@句話飽含了媽媽對女兒的愛,體現出在生與死之間無私地給予的深層含義。
(二)基于認知基礎上的學習內容需求
《七顆鉆石》篇幅不長,情節也不復雜,不論是敘述方式、遣詞用語,還是故事的表面含義,對三年級學生而言都不算難??梢?,課后的助學提示并不是學生真正需求的學習內容。
表面上談愛何其容易,但現實生活中,當自己的利益與幫助別人發生沖突時怎么辦?當這個東西自己也非常需要時,幫不幫別人?……這所謂的高尚是否真正扎根于學生的意識中?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所以把小姑娘塑造成一個“人”,更契合學生的認知。小姑娘不是神,由圣入凡,是現代化的體現,只有“由圣入凡”,才是博愛。
因此,如何讓學生通過切身體會,真正把故事寄予的道德期盼和社會理想種到心里去,進而養成正確的人生觀、處世觀,這才是基于學生認知基礎上的“感悟點”所在。
(三)基于教材實質價值的學習內容需求
學習內容的需求必須契合并且體現一篇課文實質上的教學價值。除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對讀者產生精神影響、價值引導外,還應通過課文的言語表達形式關注其在積累語言材料、習得言語規律、發展語文能力、獲得言語智慧等方面的獨特功能,從多個視角去開掘課文的教學價值。如學習生字新詞,從第一段背景描寫中積累表示干旱的近義詞,對從三個方面描寫大旱災的總分式寫作方法進行內化運用等。
由此,我們基本上明確了三年級學生對《七顆鉆石》的學習內容的需求:①學習生字新詞,積累描寫大旱災的語言。②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句子的深刻含義,體悟簡短文字背后寄予著的作者的道德期盼和社會理想——讓廣博的愛像星星一樣點亮人間。
二、學習方式的需求
教改過程中,不乏出現“為形式而形式”“形式與內容分離”的現象。基于學習需求的學習內容如果沒有適宜的學習方式來支撐,也就失去了該有的意義。學習方式包括兩個層面:學習所采用的組織形式及學習路徑的展開。
(一)服務于內容的學習組織形式
“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是辯證統一的哲學原理,兩者關系協調才能最終達成教學目標?!镀哳w鉆石》按照故事發展順序步步推進,情感體驗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因此,學習的組織形式應遵循并服務于這種整體性。
國外有一種教材編寫方式叫“攙扶式”,其樣式就類似于旁批點評,這種“攙扶”按照閱讀的進程逐步展開,指引學生進入相關的學習活動。借鑒這種理念,本文的學習活動就按照故事的發展順序展開,在文章的關鍵處提出問題,有意識地打斷學生的自然閱讀進程,使他們看到作品中隱含的他們過去沒有看到、如果不學習的話以后也往往不會看到的意蘊。
師:誰能帶大家一起講一講這個故事?
生:一天夜里,一個小姑娘拿著水罐走出家門,為她生病的母親去找水?!拮永锞寡b滿了清澈新鮮的水。
師:這是怎樣的水?
(此為“攙扶點”一:學生聯系上下文感悟水的內涵)
生: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個夠,但又一想,這些水給媽媽還不夠呢……母親說:“我反正要死了,還是你自己喝吧?!彼职阉捱f給小姑娘。
師:短短十三個字,孩子們,你感受到了一位怎樣的母親?
(此為“攙扶點”二:感受母親無私的愛帶來的榜樣作用。媽媽的教育是事情發展的一個基礎,小姑娘的行為方式離不開無私、高尚的媽媽潛移默化的教育與影響,我們從后面學生的發言中可見一斑)
生:就在這一瞬間……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遞給了這個過路人。
師: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她猶豫過,矛盾過,給,還是不給?請你聯系上下文說說。
(此為“攙扶點”三:體悟矛盾的心理。前面的鋪墊在這里展現)
一個個“攙扶點”層層遞進,步步鋪墊,前引后聯,帶領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看到了文本背后的曼妙。
“攙扶”的設置要注意兩點:一是“攙扶”的問題應該源于選文,“自然而然地滲透其中”,和學生的閱讀融為一體。二是問題的設置是為了促使學生從問題所在的角度去把握文本,而不是為了得出“標準答案”。以“攙扶點”三為例,我們來看看學生對小姑娘行為的精彩詮釋:①關愛、同情,體現人與人和諧相處的道德模式。“給,他是個老人家,要尊老愛幼?!边@是中國的傳統文化。②共享——學會合作、學會分享?!敖o他喝一點,我自己也喝一點?!倍嗝粗腔鄣默F代思維。③榜樣的力量,文化的影響?!皨寢尀榱俗屛夷芑钕氯?,舍棄自己,把水給我。我也救一個人吧?!雹芗比怂保瑩Q位思考。“他確實很渴,會死的?!边@是多重要的為人處世的方式……
(二)遵循認知心理的學習路徑
1.生字新詞的學習活動路徑
從識字心理規律看,出現頻率和語言環境影響字詞識記效果。出現頻率高,與學生見面的機會就多,故能增強記憶。因此,我們主張根據教材特點和生字在課文中的分布情況,在不同的板塊與教學語境中識字。
比如說,課前檢查預習情況,出示“水罐、焦渴、大旱災、清澈、喜出望外、絆倒、唾沫”等詞語,讓學生在1分鐘內憑記憶寫下5個左右的詞語,再依據詞語說說對文本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畫面。這樣,借助詞語理解和概括課文,憑詞意支撐思維和記憶,每一次交流都是對某幾個詞語的一次復現,可謂一舉多得。
再比如,識字與語言的學習具有互相促進的作用,我們還可以采用識字、朗讀和語言積累有機整合的途徑進行教學。如學習第一段時,引導學生用一個字或一個詞說說感受。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體會“渴、干、死”等,隨機積累并區分近義詞“干涸、干枯、焦渴”,從而領會這是描寫“一次大旱災”的總分式的表達方法。這樣的識字教學,目標是多維的,學生的識字、閱讀、語言表達、內容理解等都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情境中進行,教學一定是高效的。
再比如,寫一寫小姑娘的矛盾心理時,把“咽、唾沫、罐”等幾個難寫的字結合在寫話的環節中。這也是一種語境識字方法。
2.體悟文本內涵的學習活動路徑
前面分析本文的核心內容是“感悟”,感悟是情感體驗的關鍵。情感體驗由淺入深分為:入情、動情、移情、抒情。由此,我們基本可以構建如下學習活動板塊。
(1)披文入情:走進大旱災。
(2)破文動情:“攙扶式”閱讀故事。品味“攙扶點”一、二。
(3)悟文移情:體悟“攙扶點”三。
(4)導行抒情:(播放視頻)夜晚,當你抬頭看天空時,會發現那七顆星星在天上永遠閃亮著,告訴我們很多很多……
三、基于學習需求設計學習活動的幾點結論
基于學習需求的學習活動設計可以概括為:致力于分析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最近發展區”,以便集中精力滿足學生當下最主要的需求,為其提供學習支架,幫助學生取得成功。它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具體的學習內容。學習需求不是抽象的,我們只有從仰視《課標》變為俯視教材、學情,才能弄明白學生真正需求的學習內容,從而把握具體的關鍵性內容。
第二,適宜的學習方式?;趯W習需求的學習活動特別注重學習形式與內容的協調統一,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學習過程中習得知識。
這樣的教學思路為一線教師的學習活動設計提供了清晰的路徑,便教利學,特別適宜推廣運用。
(浙江省溫州市籀園小學 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