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琪
摘要:傳統的教學實行教師主講,學生主聽,這種以講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新課程標準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以學生的“學”為主。讓學生動起來。在“做”中學,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在課堂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呢?下面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高效的課堂教學應是學生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學生內在的學習需求得到激發,學生的知識、能力、價值觀得到培養。因此,課堂教學的理念應是以學生為主,以學習為主,以學力為主;以學生自我教育、自主學習為主要形式,以學生的發展為歸宿。但現實中的課堂教學,我們發現雖然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方案,但由于學生的主動參與性不強,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有效發揮,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關注和揭示這一現狀的形成原因及切實加強教學的有效性對新課標背景下學科教學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二、學生主體性發揮受阻的原因分析
學生主體性發揮受阻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與教師的教學策略有關。課前備課簡單化:注重知識傳授,輕視方法指導。?新課程普遍存在課時緊張的問題,許多教師為了完成教學計劃,對于基本概念和理論的引入往往作簡單化處理,或單純的由學生自己看看了事,在學生毫無“知識準備”的前提下直接引出新的知識,學生失去了通過已有知識來辨析概念、理解原理的機會,學習起來困難較大。?比如,講“分解因式”的概念時,從“積化和差和和差化積”的差異引入,學生就較容易理解,但如果直接給出分解因式的概念,學生因失去了自身的“體驗”,理解起來就會有困難。本來鮮活的知識變得死板、片面、生澀,且在以后的知識應用中無法產生聯想,更談不上對這些基本知識的拓展和延伸。簡單化的教學直接把學生變成了知識的容器,這種被動學習方式容易引起學生的厭學。
三、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如何發揮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主體性被束縛,和我們老師有很的的關系,這種事無巨細的做法,不但沒有幫助學生,反而壓制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怎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呢?
1、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主體性與堅持教師的主導性是不矛盾的,再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只起調控、指導的“引導”作用,而不是教學活動的“主宰”,學生才是活動實施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做好對學會的“引導”,如在英語教學閱讀課中,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指導學生怎樣去閱讀,怎樣去思考,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理解自己去訓練,提高他們的閱讀分析的能力。當學生遇到疑難問題的時候,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的質疑,鼓勵學生相互交流體驗,讓學生自由去說,讓學生去探求未知,甚至是指導學生如何自學。讓他們去讀去寫,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自然會提高,這樣才能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目的,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到實現。
2、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就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會有這樣的感受,給這個班的學生上課課堂學生積極提出問題,大膽發言,課堂氣氛活躍,而給那個班的學生上課,學生不敢主動發言,不敢交流討論,課堂氣氛沉悶。我們就會把原因歸咎于學生,其實,這樣的情況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忽略了學生的主觀體驗,教師變成的權威,學生變成光會聽不會表達自己的奴隸,教師面對的是有個性、有求知欲的學生,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強加給學生什么,要擯棄單純的說教,要積極引導學生主動第關注和感受自己的情感,教師要調動學生的注意、知覺、思維、情感等一系列心理功能的參與,促使學生心理的真正變化,我們要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處在主體意識引導下的主動思考、主動參與、主動探索和主動創造。久而久之,這些個性特征逐漸成為學生穩定的綜合心理素質即學生的主體人格。新課改提出“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學生個性”的原則,要培養動手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在一種十分自然而融洽的氛圍中學習、交流和探討。這樣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3、發揮學生主體性,倡導新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綜合性學習是一種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他們終身學習的技能,可以從幾方面實施。
(1)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教師設置情境,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找到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2)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積極參與者,教師根據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讓學生實現自主的閱讀,而且自己學會閱讀,學會獨立思考,閱讀種要有自己的體驗和自己的發現,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的探究,讓教學成為學生、教師、書本之間的對話。
(3)學生成立若干個學習小組和學習團體,鼓勵學生互相合作,共同探討問題,交流體驗,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總之,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引導是關鍵,它是建立在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前提下的引導,當然,我們也要從教材本身和學生實際出發,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敢于創造性的教學設計,提出激發學生興趣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問題,大膽采用新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培養具有獨立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的人才,為培養適應二十一世紀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有個體性的人,為新世紀人才和競爭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