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敏
互聯網帶給我們的是一個信息極其豐富的時代。調查顯示,如今一個小學生一天的閱讀量已經超過15世紀一個成年人一年的閱讀量。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能如此方便地閱讀和分享那么多信息,多到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錯覺,那就是我們無所不知,無所不會。可是,事實真是如此嗎?
美國著名的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爾在其著作《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中,明確回答了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我們盡情享受互聯網慷慨施舍的過程中,我們正在犧牲深度閱讀和深度思考的能力。他認為,印刷圖書讓我們進入聚精會神的狀態,從而促進深度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而互聯網鼓勵我們蜻蜓點水般地從多種信息來源中廣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我們變得對掃描和略讀越來越得心應手,但是,我們正在喪失的卻是專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事實上,已有不少知識分子表達了對快餐式的淺閱讀成為時尚的擔憂。所謂的淺閱讀,我理解為只是一種快速獲取資訊、瀏覽信息的過程,它大多是碎片化、零散化、不連續的內容,你很容易從一個鏈接點擊進入另一個鏈接,無需入腦入心,不強調理解與吸收,而是我知道固我在。為了迎合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有商業頭腦的公司還專門請人精讀暢銷書籍后,將書中核心觀點用極其精練的文字整理出來,讓人即使沒讀過該書,也可以在飯桌上侃侃而談,這一產品居然市場反應頗好。可是,過度實用淺薄,這已經脫離了閱讀的本義了,不是嗎?
淺閱讀營造出的是一種信息極大豐富的錯覺,因為許多信息不僅沒有太大用處,而且甚至會讓我們因信息冗余而陷入焦慮中。近兩年來,不少網絡大V宣布退出微博和朋友圈,原因就在于每天要處理和瀏覽太多的信息,以至于浪費了太多時間,讓他們無暇思考。而大部分的人對此并不自知。
真正的閱讀,應該是讀者與作者間精神的交流與對話,是對書中內容有思考、有咀嚼、有共鳴、有疑問、有反思的一個過程。通過專心閱讀一本書,你會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而閱讀的意義就在于能夠豐富人生、陶冶性情、提升自我。這是我理解的深閱讀。
而事實上,目前淺閱讀正在逐步吞食我們進行專注思考的時間,弱化我們的思考能力。長此以往,貽害無窮。一個人沒有了思考能力,將會喪失價值判斷的標準,只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一個民族沒有了思考能力,將會失去文化傳承與精神力量的源泉。
美國大學教授鮑爾萊恩認為,數碼時代正在使美國的年輕一代成為知識最貧乏的一代人。因為手機、社交網絡等工具傳達的都是幼稚膚淺的東西。從某種程度上看,鮑爾萊恩所說的就是網絡時代沉迷于淺閱讀的危害。
如果說淺閱讀是快餐,深閱讀才是搭配恰當、營養豐富的正餐。快餐可以偶爾嘗嘗,如果沉迷其中,錯把快餐一直當正餐,難免會營養不良。
(選自《廣州日報》2016年4月25日)
賞析
互聯網時代,快餐式的淺閱讀成為時尚,卻也帶來了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使得年輕人逐漸失去思考能力。作者立足實際,從淺閱讀的表現及危害談起,與心目中的深閱讀加以對比,給讀者以直觀形象的認識,引起心靈上的共鳴。作者注重用事實說話,尼古拉斯·卡爾的著作、有商業頭腦的公司整理暢銷書籍、鮑爾萊恩的觀點,都說明了淺閱讀的大行其道,應當引起人們反思。網絡大V宣布退出微博和朋友圈的事實,則指明人們開始從淺閱讀向深閱讀積極轉變的方向。文章結尾淺閱讀是快餐,深閱讀是正餐的比喻,形象說明了兩者的關系,很好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王文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