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瓊
摘要:歷史學科的學習本身是一件非常有趣的過程,通過歷史的學習可以讓我們了解到過去的很多人和事。就目前高中歷史教學而言,如果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筆者以為,首先我們要從學生的興趣著手。我們要通過培養高中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來提高教學實效,要讓學生發現高中歷史的魅力,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慢慢地對歷史學習產生興趣,才不會把高中歷史當做自己的負擔。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
優化高中歷史教學,提高課堂效率,一直是高中歷史教師不懈探索的迫切性課題。當前,歷史教學改革提倡啟發誘導式教學,注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歷史教學的課堂提問,把課堂教學的教和學統一起來,把引導、啟迪積極協調運轉起來,使學生樂學、會學,對于提高高中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試結合一些實例,就歷史教學中的課堂提問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提問的功能
(1)激趣樂學的功能。眾所周知,由于中學歷史學科的特點及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不高,動力不足。但是在通過對300余名高中學生的問卷調查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并不十分討厭學習歷史知識,甚至有25%的學生還十分喜歡歷史。然而,由于他們在學習中大多都是被動的接受和學習,時間長了,這種熱情和興趣就日益降低了。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當學生體驗到一種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歷史課堂教學中的課堂提問,正是為學生學習歷史提供了參與教學活動的有利條件,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主體作用。(2)啟發思辨的功能。近幾年來,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和發展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問題,成了中學歷史界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門話題,許多學者、專家、教師都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多方位地探討,收獲頗多。(3)反饋信息的功能。教學活動原本就是一種交流,使師生互動的過程,這之中要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信息反饋是十分重要的一環。課堂提問應該是教師取得有效反饋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更及時、更具體、更準確的功效。
二、提問的藝術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詩云:“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的巧,愚者問的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主張提問要問在點子上,即要注意提問的藝術。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就要講究提問的技巧和方法。(1)忌簡單直接,求可望可及。教師要注意避免問題設計的簡單化、直接化,即要成易,又要生動;既要和學生所學的知識相聯系,又要調動學生興趣,培養自學能力。為此,教師要根據具體內容,進行具體籌劃,設計出“若隱若現,可望可及”的問題,使提問能夠有效的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通過思考去發現知識的蘊含之美,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2)忌平淡無奇,求平中出奇。提問的核心在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發展思維能力。枯燥平淡的問題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長期如此,還會使學生感到厭煩,逐漸形成對問題的惰性和思維的僵化。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注重角度新穎,平中求奇,使學生因為好奇而集中注意力,由好奇心發展為強烈的求知欲,從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熱情主動的去學習。(3)忌不架鋪墊,求層層設疑。對于教材中的疑難知識,教師應避免不架鋪墊,直接提問。應根據學生實際和知識的內在聯系,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分層次、有梯度的設問,把復雜的問題分解成幾個能夠直接思維的“子問題”,形成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問題組,使學生的思維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深化,并在克服重重困難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的喜悅。(4)忌模糊不清,求精確鮮明。教師設計的問題如果在概念或內容上含糊不清,模棱兩可,容易使學生產生思維的混亂,甚至出現答非所問的現象。因此,提問應注意問題準確,答案明確。例如,“秦滅六國實在哪一年完成的?先后滅了哪六個諸侯國?”這個問題具體明確,“完成”、“先后”四個字的運用,具有鮮明的科學性。(5)忌只問不導,求因勢利導。教師的重要任務是使學生前方百計掌握“點金術”,而不是只簡單的授學生以金字。教師提出問題后如果不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不向學生展示自己的思維技巧和具體的思維過程,就是越俎代庖,包辦代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針對問題因勢利導,成為學生學習的導航臺。要教會學生分析和綜合、比較和歸類、抽象和概括等歷史思維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獲得知識和發展能力的金鑰匙,最終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實現“學會“到“會學”的轉變。(6)忌批評責難,求表揚鼓勵。老師提問時,如果態度嚴厲,表情嚴肅,容易讓學生產生緊張心理甚至敵對發抗情緒,這非常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學生答不出或答錯問題時,如果不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以味的對學生進行批評責難,這不僅有傷學生的人格和自尊,還會損害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教師在提問時態度要和藹、親切,要用帶激勵性的言辭來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要發揚民主作風,讓學生有發表不同見解的機會;要認真聽取學生的回答,給與表揚或鼓勵。只有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創設一個民主、活潑、輕松的教學氛圍,才能使提問發揮它應有的藝術魄力。
總之,中國有句古語:“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貴有疑。”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也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問是問號。”問題是引發思維,積累知識和創造發展的邏輯力量,是生長新思維,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恰到好處的設疑提問,是整體優化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對此,歷史教師應當加以重視并結合教學實踐進行深入研究。只要我們勇于探索,不斷優化提問的設計方法,講求教學的提問藝術,就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能力,歷史教學的素質教育、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就會真正落到實處,美麗教育的花朵將會常開不謝。
參考文獻
[1] 陳東旭.新課程新理念.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
[2] 謝繼勇.談歷史課堂教學中提問方法的使用[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03).
[3] 劉金銀.走出合作誤區,提高高中歷史課堂的高效性[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