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興
課改的推行和實施是教育必經之路,應堅持不懈,與時俱進。通過對化學課改教材的使用,使我深深感到:
一、教材更具靈活性、科學性和適應社會發展性
1、貼近生活,化學課程資源靈活多樣。教材多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并獲取有關知識和經驗,優化化學課程資源,尋找新的視角和切入點,最終上升為理論,再從理論回到生活,加深學生對“科學—技術——社會”觀念的理解。如探究燃燒條件,滅火的方法并解釋“鬼火”等自然現象、農村沼氣使用前景、常見化學纖維的簡單區分等。做到了理論與實際聯系,擴大學生視野,又強化了人與自然環境共生共榮的意識。
2、以人為本、以社會為中心的設計,改變課程內容過于偏重學科知識的傾向,改變過于強調接受性學習模式,促使主動學習,使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過程成為理解化學、進行科學探究、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教材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刪除“繁、難、偏、舊”回歸基礎,提供最基礎的化學知識和技能;(2)突出化學與生活、社會和技術等的密切聯系。如“空氣污染及防治”、“水資源保護”、“合成材料”等體現以社會為中心的理念;③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提倡多渠道獲取知識、協作學習,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
3、重視化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人類面臨人口、環境、能源資源、健康等的挑戰,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多學科協同努力。教材中設計了跨學科的學習課題,學生在已有各科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的認識就盡可能全面。如二氧化碳與光合作用;溶液與生命運動;土壤的簡單分析;赤潮和水華現象;溶液導電與金屬導電。這些課題的學習,學生體會到化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多角度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決策能力、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學生的學更具開放性、主動性、合作性
1、學生學習方式改變。教育改革就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參與教和學的全過程。培養全新學習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在關注知識與技能時,注重過程體驗,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情感,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如在“自然界中的水”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根據水資源缺乏,可為學生設計自主學習課題:(1)調查當地水污染的主要因素;(2)以“節約每一滴水”為題寫一篇感想。教師及時指導鼓勵,為學生提供平臺和條件。學生學會了自主、合作的學習方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之成為真正主人。
2、獲取知識途徑多樣化。在建構了網絡環境使學生開放性學習、主動學習、發現學習、協作學習和探索性學習的新型教學模式下,教師是培養創新人格的協作者和參與者。豐富生動的現實生活是知識的源泉,教材多處設置生活情景,讓學生去體味、感悟。從豐富多彩的探究活動中去總結、提煉、歸納、對比得出結論,使之感受的探究活動中。
3、學生學得更有意義。教材內容貼近生活、貼近現實,所學知識更能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到學有所用。教材列舉了很多來自生活的、自然的、社會的具體問題,使之感到生活的危機、自然的災難、社會的壓力亟待解決。喚醒了社會責任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三、教師作用和地位的變化
新課程實施關鍵在于教師素質能否適應要求,加深新課程理解,提高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是教師的首要任務。
1、教師的角色改變。傳授者轉為促進者,管理者轉為引導者,居高臨下轉向平等對待。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學習方式改變,促使教師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組織和指導者。還應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幫助形成良好的習慣和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其學習動機和興趣,提供各種方便,建立活躍的、支持性的、具人文性的課堂氣氛。
2、教師的工作方式變革。教師間更加緊密地合作,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要學會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新課程的綜合性特征和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需教師與更多的人在更大空間,用更平等的方式工作,必須學會與各科教師合作。在探究性學習中,課題往往涉及到物理、地理、數學等多科知識,須幾科教師同時參與指導。教師間,與實驗員、圖書館員等之間的合作直接影響課題研究的質量。新課程呼喚綜合型教師,教化學的不研究在物理、數學、生物等中的應用,靠單一的知識結構,遠不能適應新課程的需要。
3、教師的技能要增多增強。新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彈性加大,教師應據教學需要,采用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決定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因此教師要具備一定的課程整合能力、設計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有機會結合的能力、廣泛利用課程資源、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能力等。學生喜歡從生活中的場景、情境入手選擇內容,教師要創造各種情境,制各類課件,使學生獲得更豐富的體驗。
4、新的學習方式帶來挑戰。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課程改革對教學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學生要進行有效探究,就要求作為“參與者與指導者”的教師首先是探究者。探究學習是從學科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定探究課題,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強調“活動”、“操作”、“實踐”、“考察”、“調查”等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活力、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在這樣的學習中,教師的職責是引導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如接受、探索、模仿、體驗等,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有個性。化學許多內容本身就是由現實生活問題引出,讓學生邊學邊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設想,引導學生用所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把所學知識向課外拓展,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課堂和學校,利用各種資源在社會大環境學習和探索,幫助學生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教師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