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奕偉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提出:“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游戲是基于幼兒內在需要的一種自發自主的活動,教師在全面推進自主游戲的過程中,越來越重視對幼兒游戲行為的觀察與分析,但產生的困惑也越來越多,如自主游戲中看什么?看到問題后該怎樣分析?分析后該怎樣跟進與互動?跟進后又該怎樣總結經驗、形成策略?
我作為我園《區域活動組織與實施策略的研究》課題組成員之一,常常走進教學現場進行觀摩,在與教師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教師產生的這些困惑主要基于這樣幾個原因:第一,與集體教學活動不同的是,自主游戲中有太多不確定因素,使得教師難以應對,缺乏現場觀察、指導的經驗;第二,教師能捕捉到自主游戲中的一些現象,但不知從哪些方面去分析,缺乏解讀、分析幼兒行為的方法與思路;第三,教師比較關注幼兒在游戲中自主性、創造性的表現,但僅僅知道等待與觀察,不知道如何與幼兒進行現場互動,缺乏有效互動的方法與策略。因此,我認為要解決教師的困惑就要從這些原因入手,讓教師在觀察與分析幼兒的游戲行為時能做到有思路、有方法、有策略。
一、共體驗——走近教師,建立“指標”
對于如何觀察幼兒的游戲行為,現有的一些文本材料給教師提供了參考,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就具體提出了幼兒游戲行為的觀察要點及其發展提示。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教師即便手中拿著這些文本材料,卻依然不知道在游戲中該看些什么。因此,管理者首先要對已有的文本材料進行分析,然后走近教師,體驗他們的困惑,再來分解目標、細化指標,幫助教師找到具體、可操作的觀察點。
案例1:“指標”的產生
游戲活動時間,我進入了游戲現場,發現有的青年教師一直在來回走動,似乎在仔細地觀察孩子,但卻看不到關鍵點;也有的青年教師運用“角色介入法”參與孩子的游戲,仔細傾聽教師與孩子的對話,發現只是留于形式與表面的對話。教師還是不知道游戲中該看些什么,觀察哪些要點。
在制訂“指標”時,我們重點將觀察要點轉化為教師能夠操作、可執行的顯性內容(見表1),幫助教師找到觀察的方向,同時為每位教師提供“觀察本”,將“指標”貼在上面,起到導向和指引的作用。
當然,“指標”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不斷對其加以完善與充實,在運用“指標”的過程中不斷用案例積極地去詮釋內容,真正發揮“指標”的效用。
二、共分享——走近現場,尋找方法
游戲中的講評是提升幼兒經驗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師組織游戲時的一個難點,為了提升教師的講評能力,積累有效的師幼互動經驗,我們特意請來了宜昌市幼教教研員楊美艷老師,開展“對話式”講評,即經過現場觀察后,先請青年教師講評,然后再來傾聽楊老師的講評,并通過“對話”了解講評中的思路與用意。
案例2:“對話式”講評
一次大班主題區域游戲“我的家鄉宜昌美”中,孩子們在角色區“宜昌美食一條街”中開展了打折促銷活動,教師抓住孩子在游戲中產生的這一全新內容進行提問:“你們為什么要采用打折促銷的方法?”從孩子的各種回答中,教師梳理總結了孩子的游戲經驗:當生意不好時,可以采用打折促銷這種好方法。楊老師在講評時則首先問道:“什么叫打對折?打對折是讓東西更便宜還是更貴了?”
楊老師提出的這個問題其實是基于對孩子行為的深入分析,孩子們在生活中雖然常常見到“打折促銷”,但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理解什么是“打折”,楊老師的講評讓孩子們在獲得游戲經驗的同時豐富了知識經驗,也拓展了青年教師的思路。
這種基于現場的指導,能夠直面教師的問題,幫助教師找到有效講評的思路與方法,體會如何在分析幼兒表現的基礎上及時跟進與加強互動,從而形成一些有效的策略。
三、共推進——走近故事,提升能力
在開展自主游戲的過程中我發現,教師之間有著較大的差異,他們每天遇到的現象不同,他們對此的感受也就不同,這就要求管理者對他們的指導應該是個性化的。為此,我園還確定了每月一次的“課題日”,請每位教師在這一天說說自己在游戲中看到的故事,談談自己的體會、困惑與方法,鼓勵所有教師共同分析和思考,并采用“專家坐堂”的形式幫助每位教師解決困惑。
案例3:課題日
小班教師的問題:娃娃家中的小“媽媽”已經連續給娃娃做了十幾次飯了,還是樂此不疲,看到孩子如此投入到游戲中,教師應該怎么辦?——說明這個孩子已具有角色意識,但缺乏角色認知,需要教師的幫助。
中班教師的問題:個別孩子在游戲時總是出現選擇困難,心不定,怎么辦?——先得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孩子的習慣問題,還是游戲的內容對他沒有吸引力,然后據此采取不同的對策。
大班教師的問題:“理發店”“茶吧”都沒有生意,孩子們又不想撤,怎么辦?——考慮形式、內容是否具有挑戰性,可以更換材料,如嘗試在“理發店”里增設一些孩子們感興趣的別的器材。
每一次的“課題日”我們都會聽到許多小故事,由于這些故事是每個教師都可能會遇到的,更能引發教師的共鳴,在集思廣益中尋找解決對策,每位教師的積極性都得到了提高。我們還邀請專家對教師的這些案例進行點評、歸納,幫助教師學會分析、解讀案例,并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作為一名工作在幼教前沿的教育者和研究者,我感到只有走近教師、走近現場、走近故事才能發現教師的真問題、真困惑,只有和教師一起共體驗、共分享、共推進,才能給予教師真幫助,從而實現教師的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