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玲
(沈陽化工大學外語系 遼寧沈陽 110000)
中國中英翻譯研究現狀的幾點分析
李慶玲
(沈陽化工大學外語系 遼寧沈陽 110000)
隨著文化交流和經濟交流的增多,在中國目前的翻譯研究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候頻繁,英譯中,中譯英,作品越來越多,其中不同的翻譯風格,翻譯流派也在不斷的出現。隨著各種翻譯類軟件,網站的出現,在翻譯過程中,如何進行層次劃分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話題。
翻譯學流派 文化處理
翻譯學今年發展極為迅速,一方面是古已有之翻譯的各個流派,另一方面是政府的大力推動。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主導力量的變化,近幾年四級、六級題型中也有大量的翻譯題出現。這些翻譯著重在將中國文化,社會的變遷,經濟的發展投射到語言上,一方面可以培養出大量的翻譯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將中國,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導入世界領域。在大環境重視翻譯,尤其是中譯英的翻譯下,我們的翻譯研究越來越有素材,有內涵。目前中國比較流行的翻譯流派有以下幾個:
1.楊自儉,作為翻譯界的領軍人物,在山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學報,1999年(創刊號):83-89中寫道:
譯學研究可以分為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
楊自儉的翻譯理論中,對文化介入這一部分敘述較少。
2.譚載喜教授認為“翻譯學不僅局限于翻譯活動本身,而應包括與翻譯有關的一切領域”。(譚載喜翻譯學[M].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23)。在他的書中,他提出了“西方翻譯史,就是西方各民族文化的內部交流與外部交流,并且融合發展的歷史”。第一次將時空觀引入了翻譯史理論中。翻譯有兩個作用,一個是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另一個是傳播了思想觀點。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不是空洞孤立的,而是互相借鑒,互相融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原有文明的借鑒和排查作用,所以文化被部分引用,部分引入,部分吸收。在翻譯交流的過程中,提高思想文化水平,保持精神獨立和精神開放,擴大我們的民族視野是尤為迫切的。[1]
3.Wolfram Wilss流派。沃爾弗拉姆·威爾斯(Wolfram Wilss,1925~),前聯邦德國薩爾大學應用語言學、筆譯和口譯系教授,是一名應用語言學家,也是德國翻譯科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多年從事翻譯教學與翻譯理論研究,他主張“翻譯是一門科學”。其著作有《翻譯科學:問題與方法》(1977)、《認知與翻譯》(1988)、《翻譯行為多面概念探索》(1989)、《何為技藝性翻譯?》、《翻譯:過程與方法》(1994)。Wolfram Wilss流派重視實際的翻譯能力,愿意用科學規范的方法討論翻譯問題。對翻譯學的方法論問題、翻譯批評以及機器翻譯有特別深的認識。Wolfram Wilss在目前流行的機器翻譯領域,有非常大的影響力。目前的翻譯界的所有機器翻譯領域,都是以Wolfram Wilss理論為傳承的,這一流派對于文化介入到翻譯中也采取模糊態度。
4.James Holmes流派。作為較為時代久遠一些的翻譯名家來說,James Holmes更注重詩歌類翻譯和學科建設。他對于詩歌的處理手法值得稱道,在“名與實”的處理方面有特別獨到的地方。James Holmes流派不注重翻譯的規則,不制定翻譯限度。所以James Holmes流派更注重的是“意圖”翻譯,在翻譯過程中可以添加自己的一些內容,強調文化要完全進入到另一種語言中。[2]
尤金.奈達在《語言.文化與翻譯》一書中曾提到: 語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對詞義、習語含義的影響如此帶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仔細考慮語言文化背景的前提下,任何文本都無法恰當地加以理解。我們可以發現,翻譯不僅有溝通表意的目的,更是交流。這種語言的交流,最重要的是文化的交流,而更重要的思想的交流。在世界大環境共通,思想碰撞的今天,如何在中譯英的過程中加入中國的想法和聲音變得尤為重要。同時英譯中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不僅要理解和分析源語,更要分析目的語中文化觀念這種深層次的差異,做到精準的同時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才能保證來源語的信息在譯文中得到真實的再現。
本文的創新之處在于∶1.在研究內容上,本文更強調文化背景在翻譯中的地位和作用。2. 研究發現∶了解各種影響文本分析的文化因素有助于準確掌握源語言的語言文化特點從而提高翻譯的準確度。我們認為,文化是隨著翻譯進入到另一種語言中的,翻譯應該不僅僅是表意的需要,在必要的時候,為了完整地表達和傳遞文化,是可以多添加文化功能的。世界需要中國的聲音,我們也需要讓世界聽到中國的想法。
[1]胡壯麟, 朱永生, 張德祿等. 系統功能語法概論[M ].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2]王宏印. 中外文學翻譯經典教程[M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李慶玲,女,出生日期為1979年7月。本科及碩士畢業于東北大學外國語學院。2001年進入沈陽化工大學任教,講師,主攻方向: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