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 超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 河南鄭州 451150)
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現狀探究
——以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為例
班 超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 河南鄭州 451150)
隨著我國教育興國戰略的制定,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深化,加上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一些高精儀器的出現,促使許多學校紛紛改善教學條件,建立起了多媒體教室。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審時度勢也把多媒體教學引入了課堂,使其成為教師們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在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日益普及,多媒體歷史課件的使用也越來越多。但是,從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歷史教學引入課堂后,教師也隨之產生了許多問題。
多媒體技術 歷史課 教學探究
教師良好的教育技術能力將為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形式和課程體系帶來新的改變,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1]
教師對多媒體歷史教學所持的態度關系到多媒體教學能否有效地開展。而學校對多媒體歷史教學的態度,也關系到教師對多媒體歷史教學的執行程度,也就是說如果學校重視多媒體教學和廣大教師自覺地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則其就會代替傳統教學模式成為教學的常用手段。反之,運用多媒體教學就只會成為一句空談。多媒體硬件設施的是否完善和教師對多媒體技術掌握的程度對學校能否有效地開展多媒體教學也有著重要的影響。還有就是學生是否對多媒體歷史教學感興趣、是否適應多媒體歷史教學,以及多媒體歷史教學時間投入的多少,效果如何等都是研究的內容。[2]
1.學校方面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有著自己的語音實驗室,多媒體網絡教室,多媒體教室的覆蓋率也達到80%左右,該校有電子圖書館和電子閱覽室,許多多媒體教室已經聯網。因為該校多媒體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來源主要是依靠自己。因此,該校的多媒體建設的速度和完善程度相當的迅速。但是,通過對該校最近三年的資金投入情況來看,發現雖然最近三年該校的教育總投入和用于多媒體基礎設施建設的專項資金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多媒體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所占學校教育總投入資金的比例卻在逐年下降。從2013年到2015年,僅僅二年間已經從10%下降到7.5%了。如表1-1所示∶
表1-1 2013—2015年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教育投入資金分布表
通過研究發現,該校多媒體教學資源信息庫尚未建立(如表1-2),幾乎所有教師在進行多媒體數學教學時,都是通過網絡查找相關網站,下載相關資料。由于學校歷史學科信息資源的匱乏,也影響了多媒體歷史教學的有效開展。而且學校不同學科教育教學資源建設的不平衡,也使廣大教師對多媒體教學信息資源的建設情況評價不高(如圖1-1)。[3]
表1-2 學校教學資源統計表
2.教師方面
通過調查發現該校絕大多數的歷史教師對多媒體教學感興趣,也覺得運用多媒體教學是必要的。該校對多媒體教學持積極的態度,但是多媒體教學畢竟是信息化的發展下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這讓很多老師還是充滿了這樣那樣的疑慮。仍有一部分老師認為平常工作太辛苦,備課已經很累了,在制作課件根本忙不過來而且確定不了課題,除非公開課的需要,一般不會使用多媒體教學。正如表1-3中所顯示的4%的教師是為了應付學校檢查,9.3%的老師是為了減輕上課的壓力,還有16%的老師是參加公開課的需要。[4]
表1-3 教師使用多媒體數學教學的目的
在被調查的教師中,70%的老師多媒體技術掌握的不多,只能基本操作多媒體軟件,在課件的制作和應用方面缺乏信心。還有10%的教師根本就不會使用。能熟練操作多媒體軟件進行課堂教學的只占18%。如表1-4所示:
表1-4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情況
通過上面的調查我們還可以發現,有些教師只是簡單、生硬的將多媒體嵌入到里歷史課堂,根本沒有根據學科內容特點,也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而是把所有的教學環節都使用課件演示,一味的只顧自己去講解。這就嚴重背離了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的要求。也不符合教學實際的需要,而且也使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的功能得不到應有的發揮。
3.學生方面
學校一部分學生對多媒體歷史教學存在“排斥心理”,認為老師使用多媒體是在為自己減負或者不負責任,因為使用多媒體教學時,教師可以不要做大量的板書,許多問題一帶而過,問題講的不詳細。
1.完善多媒體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優化資源配置,鼓勵多開展多媒體歷史課教學。
首先,學校在完善對多媒體基礎設施的建設的同時,也要配備相關的管理和維護人員,讓廣大教師使的放心,用的舒心。其次,要合理優化配置多媒體資源。學校在完善多媒體教學設施時,要多問問老師的意見,了解老師最需要什么,因為一切都是為了教學服務,怎樣有助于教學就怎樣配置,而不能盲目增添設備,使之成為學校的“擺設”,這樣既浪費了資金,又毫無利用價值可言。最后,學校可以鼓勵教師多開展多媒體歷史教學,把使用多媒體進行歷史教學作為評價老師的一項績效指標。
2.鼓勵歷史教師都參與課件的制作。
因為不同的歷史教師具有不同的教學特點和教學風格,而這些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如果能自己設計和制作多媒體歷史課件,那么所制作的課件就比較適合他們自己,而且在使用時他們也能熟練操作,控制自如,課件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等也能得到充分地體現,效果會更好。
3.建立歷史多媒體課件制作和開發的專門小組。
學校可以組織具有歷史專業知識和一定計算機技術水平的人員,利用現有的開發軟件,開發和制作出高質量的課件。然后把制作出的優秀課件集中在一起,建立一個歷史多媒體課件庫。這樣,其他教師就可以節省大量做重復性工作的時間,而直接從數據庫中找到適合自身教學需求的課件。
4.加強對教師多媒體技術的培訓,提高老師多媒體技術水平。
現代教育手段與教學的完美結合,必然會使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中的運用越來越流行,技術也越來越熟練。這就要求廣大歷史教師要不斷的提高自己計算機的水平,才能保證制作出高質量的歷史多媒體課件。老師提高多媒體技術水平不僅自己要不斷地學習,不能放松。學校也需要有長期的教師培訓計劃,制定明確的培訓目標和內容。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期間,對老師進行集中培訓,進而提高老師的多媒體教學能力。
[1]劉堅. 高校多媒體教學的現狀與發展對策 [J], 《教育學術月刊》,2011(1)∶110-111.
[2]趙紅莉. 淺析多媒體教學在大學中的應用 [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0 (9) ∶162 - 164.
[3]李娟 ,張寶昌 .網絡信息技術在高校的應用 [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 ,2009 (15) ∶26 - 27.
[4]王妍. 高校多媒體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 [J]. 《科學時代月刊》,2011(7)∶224-225.
班超,男,安徽亳州,1986年1月,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助教,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