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秋紅
摘要:高中物理學案是溝通學與教的橋梁,學案設計要有前瞻性,引導性 階梯性,針對性,以及階段性和系統性的統一。
關鍵詞:高中物理;學案;研究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什么是學案。學案是指教師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為指導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而編制的學習方案。學案實質上是教師用以幫助學生掌握教材內容,溝通學與教的橋梁,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能力的一種重要媒介,具有"導讀,導聽,導思,導做"的作用。
在當今這個時代,各種物理資料汗牛充棟,但是它們往往是根據課程標準或者某個地區的學生進行編寫的,而各個地方的學生基礎各不相同,這就導致針對性不強,白白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做無用功。因此針對自己所在學校或者地區的學生編寫適合的學案勢在必行。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經驗對高中物理學案作一些探討。
第一,高中物理學案設計要有前瞻性,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在設計學案之前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充分了解所教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做到有的放矢。只有這步工作做好了,學案才會有質量。就拿我教的高一學生來說,他們的數學基礎普遍較差,物理學習還用死記硬背機械模仿這一套,尤其是女同學居多。針對這一特點,我專門設計了關于數學知識的一個學案,在學案中有一次函數二次函數,正弦余弦函數的題目,幫助他們打好數學基礎。
第二,高中物理學案設計要體現引導性。實驗向來是學習難點,我們可以通過學案引導學生如何做實驗,突破這一難點。比如我設計的描繪一個平拋運動的軌跡實驗學案,所設計問題依次為 ①如何保證物體的運動是平拋運動,即初速度水平?②如何得到軌跡線?③每次只能記錄小球做平拋運動經過的一個位置即描一個點,而要得到軌跡需要多個點,怎么辦?④怎樣保證水平初速度大小不變?⑤小球做平拋運動的起點O就是槽口的端點嗎?應該在哪里?⑥在坐標紙上畫出軌跡圖,并以O點為原點建立XY軸。⑦怎樣計算出所描平拋運動的初速度。
第三,高中物理學案設計要體現階梯性。學案上的課堂練習以及課后練習的習題應當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有一定的梯度,一方面讓學生們通過做題,逐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對于不同基礎的學生都有適合自己做的題,增強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我在圓周運動的新課學案里設計這樣一道題,下列四組物理量中,都是矢量的一組是:A.線速度、轉速 B.角速度、角度C.時間、路程 D.線速度、位移。而在學案課后作業里我布置下面這道題,對于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來說,發生變化的物理量是:A.周期 B.轉速C.角速度 D.線速度 。再比如下面這兩道題:如圖1所示,皮帶轉動裝置轉動時,分析皮帶上A、B點及輪上C點的線速度與角速度的關系;如圖2所示的皮帶傳動裝置,主動輪O1上兩輪的半徑分別為3r和r,從動輪O2的半徑為2r,A、B、C分別為輪緣上的三點,設皮帶不打滑,求:⑴ A、B、C三點的角速度之比ωA∶ωB∶ωC⑵ A、B、C三點的線速度大小之比v A∶vB∶vC
前一道題通過我引導學生分析得到結論,因為有這道題搭臺階,生自然有思路可循,所以后一道題讓學生先獨立完成我再適當點撥。由此可見,設計階梯性的題目也起到了引導的作用。
第四,高中物理學案設計要考慮階段性和系統性的統一。任何事物都存在系統和部分兩個方面,系統的好壞不僅依賴各部分的存在,而且依賴于各部分之間的相關性。比如加速度的學習,第一階段的學案設計重點是比值定義式學習,通過直線運動來體會矢量性;第二階段是在學習完平行四邊形定則及三角形定則后學習初末速度不在同一直線上時的加速度該階段的學案應該重點從畫圖角度確定速度變化量設計;第三階段就是必修2的平拋運動,該階段應該把比值定義式和牛頓第二定律結合起來設計關于加速度的題目;第四階段就是勻速圓周運動的加速度學習,此時完全可以用引導學生分析的學案設計做到學以致用。以上分析是在建立在系統研究教材基礎上總結出的,把系統性貫穿到每一個階段,對于學生形成好的思維品質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五,高中物理學案設計要體現針對性。學案上選擇每一道習題都要有非常明確的目的,每道題具體用到哪一個知識點,考察學生哪一方面的能力,都要按照每節課教學目標來確定,要體現出題目的針對性。針對不同階段應該設計不同類型的學案。常用的有以下這幾種:新課型學案,側重引導性以及和新課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章節檢測學案,選題側重綜合應用知識這一類;知識方法總結學案,側重知識系統性讓學生能高屋建瓴學習知識;高考對接學案,有針對性的選擇合適的高考題,讓學生從高一就能摸準高考脈搏找到合適的奮斗目標,激發他們奮斗的動力。
當然不是每個學案都要全部按照以上特性編寫,而應該有所側重。而且在起步階段,應該發揮集體的力量,每人負責一部分,然后集體研究,以真正落實學案。編寫應該盡量避免東拼西湊不加選擇。最好學會改編題目以滿足要求,能與高考進行有機銜接。
參考文獻
[1] 高中物理教科書.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