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紅
摘要:在教學中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并不意味著老師責任的降低,相反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要有較高的駕馭教材的能力。教師的導是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主動學習,也只有真正地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才能完成由課堂主宰者向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轉變。
關鍵詞:小學數學;主動學習
一、精心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發學生主動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內在動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好”和“樂”所產生的探索知識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難的內部動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創設情境,誘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如在教學“簡單的統計”時,我在上課開始先出示了一幅停車場中各種車的情境圖,讓學生收集小汽車、摩托車、貨車的有關數據,學生很快就能用“數”的方法統計出各種車的有關數據。緊接著我又出現了一幅十字路口各種車輛來往的情境圖,讓學生討論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收集到10分鐘內小汽車、貨車、摩托車通過路口的數量。學生很快發現再用“數”的方法是不行的,因為停車場的車輛是靜止不動的,而十字路口的車輛是運動的。學生們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想出了很多辦法,有的學生說:“可以幾個同學一起合作完成,一人統計一種車”。還有學生說:“我一個人就可以完成任務,我先把需要統計的車的名稱寫出來,然后哪種車過來一輛,我就在后面畫個圈?!边@時又有一名學生說:“我的方法和他們一樣,但我認為畫圈太麻煩了,我可以畫‘正字”。我緊接著問:“為什么畫‘正字的方法簡單呢?”這位學生說:“因為‘正字的筆畫簡單,都是橫劃和豎劃”。又一位學生說:“而且好算,因為寫完一個‘正字正好是五筆”。“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種收集數據的方法,畫‘正字法”,我不失時機地揭示了課題。這節課,我設計了兩個學生很熟悉的生活情境,通過著兩種情境的對比,使學生在內心產生了問題沖突,在解決這一個個問題沖突中,把學生的思維激活了,從而調動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在現實生活的情境中,也促使學生自覺地形成統計的需要,并且面對現實的問題情境,學會了面對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解決方法。體現了數學學習是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這一基本理念。
二、營造和諧民主的師生氛圍,使學生主動地學
現代心理研究表明,融洽的師生關系,民主的學習氣氛,能使學習者在學習中保持愉快和不緊張,有利于他們主動釋放巨大的潛能,和諧民主的氣氛是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發展的基礎。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下,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去學。如在教學“元、角、分的認識”時,我讓學生提前準備了生活中的很多物品。如鉛筆盒、橡皮、玩具、皮球、毛巾等,并標上價錢,模擬商場買物賣物情境,把學生分成幾組,扮演售貨員和顧客進行買賣活動,因為學生平時用人民幣買東西的機會很少,所以“元、角、分”的認識,特別是換算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不易掌握,通過這種游戲活動,既活躍了氣氛,又增強了學習的興趣,特別是把比較抽象的數學知識和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重視動手操作,誘導學生主動學習
國際教育界流行美國華盛頓國立圖書館門前的一句名言。Youheatr,youforget;Yousee,youremember;Youdo,youlearn.(大意是:你聽到的,你就忘記了;你看到的,你就記住了;你做了,你就學會了。)這說明,實踐是認識的第一源泉,應該讓學生自己去多感官參與學習。動手操作的過程是一個手腦并用的過程,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如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時,要求學生拿出準備好的長方體紙盒,通過自己折疊、拼合、嘗試推導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學生通過剪、拼、擺得出以下幾種不同的計算方法。
讓學生自己折疊、拼合、推導出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這樣通過嘗試實踐獲取新知,既生動活潑,學有興趣,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究能力。
四、創設開放的學習環境,給學生提供主動學習的機會
開放的學習環境,能使學生勇于探索,敢于猜想,積極思考。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應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積極參與,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我在課上拿出一個蘋果問學生:“你感覺蘋果的表面摸起來是怎么樣的?”學生說:“圓的、滑的、彎的”等多種回答。“那么,如果老師對著蘋果切一刀,你們猜一下,在切的地方會出現什么?”這時學生們都搶著說:“我猜是一個圓?!薄拔也率瞧狡降?。”“我猜是一個面。”“那么,老師切一刀,你看你猜得對不對?!边@時我拿起刀,在蘋果上切一刀,學生們都瞪大眼睛看得非常仔細,當切完之后,學生們都大叫起來:“?。∈且粋€平平的面?!薄皩?,這就是面?!睆亩觥懊妗钡母拍?,然后再接著讓學生猜想,如果再豎著切一刀,在兩個面相交的地方會出現什么?學生說:“一個點,一個面。”又有學生說是一條邊,這時老師切下第二刀學生發現出現的是一條邊,那么這條邊就叫做“棱”,引出“棱”的概念。再切第三刀后,出現三條棱相交的點“頂點”。這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三要素“面、棱、頂點”的概念,在學生的猜想,再操作驗證中建立起來。使學生對抽象的概念有了形象的認識,并親身經歷,感受了知識產生形成的過程,由兩個“面”相交產生“棱”,由三條“棱”相交產生“頂點”。
顯然,在教學中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并不意味著老師責任的降低,相反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要有較高的駕馭教材的能力。教師的導是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主動學習,也只有真正地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才能完成由課堂主宰者向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