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二榮
關鍵詞:幼兒;創造力
創造力并不是一種單一的智力活動,而是人們充分調動和運用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種心理因素,在看似無關的事物之間發現某種相似或共同之處的能力,是一種超越于實用功利目的之上的精神活動。因此,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情感、想象力、幽默感,對于發展其創造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我認為,幼兒創造力的培養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研究表明:幼兒期是創造性思維形成的黃金時期。幼兒具有創造力的萌芽,他們的創造力具有不自覺性、不穩定性和可塑性強等特點,利用他們的可塑性對他們進行早期教育,使其創造力趨向自覺、穩定,使其處于萌芽狀態的創造力得到發展是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而如何做到有意識的培養呢?我認為:
1、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樣重大的發明創造時說“我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的探究問題罷了。”可見,保護孩子好奇、好問的天性是何等重要。
首先,允許孩子“異想天開”,鼓勵孩子的“求異”精神。其次,轉變舊觀念,淡化成人威嚴,正確評價孩子。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把雞蛋放在屁股下想孵出小雞;做化學實驗乃至起火;因頑皮被學校開除,但他母親能容忍他的“頑皮”、“出軌”行為,使他的創造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成為著名的科學家。由此可見,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是建立在無意之中,有時甚至會有出軌的“頑劣”之舉,但只要我們把握機會,有意識的培養,定能有所收獲。總而言之,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特別需要一種民主、寬松的氛圍,教師和家長應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心理需求,使孩子敢于創造,樂于創造。
2、創造情景,營造氛圍,激勵幼兒主動操作和積極探索。所謂創造情景,即把合適的教育內容和任務設計為可模擬的或真實的情景,通過具體的情景讓幼兒觀察、理解、體驗,掌握學習的對象。例如,讓孩子探索物體的沉浮現象,就必須提供可讓幼兒操作、觀察,進而理解的事物情景,包括裝有水的大盆、積木、玻璃球、海綿等。當孩子看到這些情景后,就不知不覺地來到水盆邊,并用手反復按幾次積木,發現積木一次次浮起來。他又從水里取出玻璃球,再一次次放入水中,發現玻璃球沉在水里。當他們拿起海綿用力按入水中,海綿浮起來了,幾次反復后,他又開始用手在水中不同的捏,海綿吸入大量的水,慢慢地沉了下去,如此反復動作,時沉時浮,孩子們顯得特別開心。他們正在反復、專心致志地進行操作活動,這時老師問他們:“你們發現什么了?”他們會說:“海綿能吸水,變重了就沉下去。”雖然,孩子的這一操作活動并不復雜,所發現的這一道理極為平常,但由于整個過程是孩子自發地進行,孩子因此發生了極大的興趣,并在動手操作中強化思維活動,創造力得到了發揮。
二、把我尺度,在思維活動中把握幼兒創造力的規律
幼兒創造力的培養必須以其身心發展的規律為依據,忽視幼兒創造力的萌芽,必將導致對他們潛能的巨大浪費,而若拔苗助長,則欲速則不達。所以,我們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就應該遵循幼兒創造力發展的規律,在適合兒童年齡特征的活動中讓幼兒盡可能充分得以發展。因此,教師對孩子的創造性思維應及時給予啟發、引導,但也必須做到因人而異,適度引導。由于幼兒受知識的局限性、興趣的短暫性、注意力的不穩定性等因素的制約,往往對某一現象的探索不能準確地理解和運用,因此十分需要教師的支持和靈活、適當的引導。有一次,小朋友在玩吹泡泡的游戲,剛吹出的泡泡都是向上升,之后又落下來。一幼兒問身邊的小朋友:“你看,泡泡向上飛一會兒就慢慢地落到地下碎了。”另一個幼兒說:“泡泡快落的時候你用嘴吹它。”“那為什么不吹泡泡,泡泡就要落下來呢?”這里,幼兒已經觀察到有關重力及空氣浮力的物理現象。因為幼兒受年齡特點的限制,教師只能在此基礎上進行物理知識的延伸,只能給幼兒簡單的解釋,卻不能用物理術語強迫幼兒想象,干脆留給幼兒懸念——待上中學時就知道它的奧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