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楊如達,梁海燕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寒區作物研究所,山西大同037008)
高產優質廣適糜子(糯性)新品種雁黍11號的選育及栽培
李海,楊如達,梁海燕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寒區作物研究所,山西大同037008)
雁黍11號是由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寒區作物研究所于1990年以981為母本、大紅黍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的中熟品種,于2012年9月通過了國家小宗糧豆品種鑒定委員會鑒定。該品種在2004—2011年的各級產量試驗中表現高產穩產、抗旱、抗倒伏、廣適,適宜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河北省張家口市,山西省大同市、五寨縣,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鄂爾多斯市,陜西省延安市、府谷縣、榆林市,寧夏鹽池縣,甘肅省平涼市、慶陽市等地的部分縣(區)種植。
高產;優質;廣適;糜子;雁黍11號;選育;栽培技術
糜子是晉北、晉西北等干旱半干旱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也是極其重要的抗旱救災作物,具有明顯的地區優勢和生產優勢,其在山西的旱作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3]。據統計,山西省種植糜子面積達20萬hm2[4-5],居各種小宗作物之首,在山西素有“雜糧之王”之稱。
山西省糜子新品種選育工作起步相對較晚,但是經過科研人員20多年的努力,先后選育出多個優良品種,在生產上發揮了較大作用[6-8],對改變山西省糜子生產上以農家種為主,品種混雜退化、產量低、品質差、商品價值低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9-10]。但是,由于糜子生態適應性的影響,已推廣的品種遠不能滿足糜子生產發展的需要[11-12],因此,迫切需要選育出更多的適應性廣、高產穩產、優質、抗病等新品種,以滿足我國糜子生產的不斷發展[13-14]。
雁黍11號是由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寒區作物研究所選育的中熟品種,于2009—2011年參加了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組織的全國小宗糧豆品種區域試驗,表現出品質優良、高產穩產、抗旱、抗倒伏、適應范圍廣的特性。該品種于2012年9月通過了國家小宗糧豆品種鑒定委員會鑒定,命名為雁黍11號(編號為:國品鑒雜2012020)。
1.1 品種來源
雁黍11號是以981作母本、大紅黍作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其中,981是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寒區作物研究所從內蒙伊盟農科所交換的低代材料,紅粒、中熟、豐產性好、優質、抗倒性強;大紅黍為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引進的資源,紅粒、中晚熟、穗大、豐產穩產性好、抗旱、抗倒伏。
1.2 選育過程
1990年以981作母本、大紅黍作父本配制雜交組合;1991—1996年經6 a單穗粒育成穩定品系(系譜號:F1-9032,F2-90322,F3-90322-2,F4-90322-2-33),并進行初步測產;1997—2006年在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寒區作物研究所內進行旱地品預、品鑒、品比試驗,完成了對90322-2-33的豐產穩產性、抗旱性、抗倒性、適口性、適應性的鑒定;2007—2008年在大同縣小坊城村和西后口子村進行生產示范種植;2009—2011年參加全國小宗糧豆糜子(糯性)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于2012年9月通過國家小宗糧豆品種鑒定委員會鑒定。
2.1 生物學特性
該品種屬中熟品種,生育期99 d左右,株高152.6 cm,主穗長36.5 cm,主莖節數7.3節,穗質量6.5 g,穗粒質量4.9 g,千粒質量7.5 g。側穗型,籽粒紅色、圓形;米黃色,糯性;出米率78%;幼苗葉片和葉鞘均為綠色,綠色花序,莖稈粗壯,生長整齊,長勢強,豐產穩產性強,抗旱,抗倒伏。
2.2 品質性狀
據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該品種蛋白質15.4%,脂肪4.0%,碳水化合物71.7%,是一個高蛋白品種。
3.1 品系比較試驗結果
2004—2006年連續3 a品比試驗,平均單產為4 406.5 kg/hm2,比對照晉黍5號增產29.8%。
3.2 全國糜子(糯性)區域試驗結果
2009年全國糜子(糯性)區域試驗共設16個試點,13個點增產,增產點率為81.3%;平均單產為3 442.9 kg/hm2,較對照可增產8.62%,居第1位。2010年全國糜子(糯性)區域試驗共設16個試點,11個點增產,增產點率達到68.8%;平均單產為3 801.1 kg/hm2,較對照可增產6.99%,居第1位。2011年全國糜子(糯性)區域試驗共設16個試點,13個點增產,增產點率達到81.3%;平均單產為3 739.05 kg/hm2,較對照增產21.4%,居第1位。區試3 a平均單產為3 661.0 kg/hm2,較對照增產12.0%,居第1位;在全國區試3 a中共有37點增產(總點數48個),增產點率為77.1%(表1)。

表12009 —2011年國家糜子(糯性)區域試驗雁黍11號產量結果
3.3 生產試驗結果
2011年生產試驗中,糜子(糯性)品種雁黍11號在內蒙古赤峰、山西大同、陜西榆林、寧夏鹽池試點均增產,平均公頃產3 525 kg,較冀承黍1號(CK1)平均增產18.7%。在山西大同較當地品種(CK2)增產6.5%,在陜西延安較當地品種增產35.0%(表2)。

表22011 年雁黍11號參加國家糜子(糯性)生產試驗的產量結果
4.1 合理選地
糜子適應性廣、耐貧瘠,對土地要求不嚴,但避免選擇重、迎茬地塊[15],應盡量選用土層深厚、排水良好、肥力較高的沙壤或中壤地栽植,忌連作,前茬以豆類、馬鈴薯、玉米、春小麥、油料等作物為佳。
4.2 適期播種
山西晉北一般5月下旬或6月上旬播種,但可根據土地墑情適當提前,尤其旱地,要注意趕雨搶墑播種。
4.3 適宜播量
每公頃播量控制在9.0 kg左右,為了保證全苗,可適當增加播種量,但每公頃不超過11.25 kg。
4.4 科學施肥
施肥應掌握基肥為主,追肥為輔,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的原則,有條件的地方要注意多施農家肥,適當增施磷肥。氮肥的使用要注意基、追肥并重。基肥一般每公頃施用有機肥為30~45 t,純N 150 kg,P2O560 kg,K2O 30 kg。追肥以糜子8~9葉至抽穗為宜,可選擇陰雨天氣(或結合灌水)追施尿素112.5~150.0 kg/hm2。
4.5 適時中耕
糜子生育期間一般中耕2~3次。第1次于苗期(5~6葉)進行,以增溫、除草、保墑、發苗。第2次在拔節期進行,中耕深度5~6 cm,清除雜草并進行培土,以防后期倒伏,利于扎深根、建壯株、抽大穗、創高產。第3次要在抽穗前進行,可根據田間雜草和土壤情況靈活掌握。
4.6 及時收獲
乳熟期防止鳥害,以蠟熟末期收獲最好,以防過度成熟后穗頸折斷,或遇大風落粒,影響產量。人工收割應在早上為宜,以減少落粒。
雁黍11號適宜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河北省張家口市,山西省大同市、五寨縣,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市、鄂爾多斯市,陜西省延安市、府谷縣、榆林市,寧夏鹽池縣,甘肅省平涼市、慶陽市等地的部分縣(區)種植。還可作為山西省晉中、臨汾及類似生態區麥茬復播的重要作物,同時也可作為我國北方地區重要的晚播救災作物。
[1]柴巖,萬富世.中國小雜糧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2]柴巖,王玉璽.糜子[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3]劉旭,黎裕,曹永生,等.中國禾谷類作物種質資源地理分布及其富集中心研究[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09,10(1):1-8.
[4]崔克勇,王閏平.山西省小雜糧產業發展對策探討[J].中國農學通報,2005,21(1):332-334.
[5]楊春,田志芳,李秀蓮.山西優質小雜糧產業化條件比較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4,25(2):54-57.
[6]張耀文,邢亞靜,崔春香,等.山西小雜糧[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67.
[7]柴巖,萬富世.中國小雜糧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8]沙敏.雜糧研究現狀與趨勢[J].農業展望,2015(2):53-56,60.
[9]程炳文.糜子產業發展對策與措施[J].農產品加工,2008(3):12-13.
[10]張輝,曲文祥,李書田.內蒙古特色作物[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11]門果桃,陳強,范挨計,等.內蒙古糜子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2):79-82.
[12]趙敏,李書田,于占斌,等.內蒙古糜子資源與綜合利用[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7(6):101-102.
[13]王星玉,劉為紅,李士和.中國黍稷品種資源營養品質研究[J].華北農學報,1992,7(1):42-46.
[14]楊如達,楊富,李海,等.山西省黍子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農業科技通訊,2014(5):10-12.
[15]趙國霞.糜子高產栽培技術[J].雜糧作物,2010,30(2):134-135.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Proso Millet New Cultivar Yanshu 11 of High Yield,Good Quality and Wide Adaptability
LI Hai,YANG Ru-da,LIANG Hai-yan
(Institute of Crops in High Latitude&Cold Climate Area,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Datong037008,China)
Yanshu 11 was a new proso millet cultivar which was bred in 1990 by hybridization with 981 as the female parent and Dahongshu as the male parent in Institute of Crops in High Latitude&Cold Climate Area,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It was appraised through the national minor grain and bean variety certifying commission in September 2012.The all levels tests showed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yield,stable yield,drought and lodging resistance,and wide adaptability from 2004 to 2011.Yanshu 11 was suitable in Harbi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Zhangjiakou in Hebei province,Datong,Wuzai in Shanxi province,Hohhot in Inner Mongolia,Yan'an,Fugu county,Yulin in Shaanxi province,Yanchi county in Ningxia province,the part district of Pingliang,Qingyang in Gansu province.
high yield;good quality;wide adaptability;prosomillet;Yanshu11;breeding;cultivation techniques
S516.032
A
1002-2481(2016)01-0011-03
10.3969/j.issn.1002-2481.2016.01.04
2015-09-13
農業部國家谷子糜子產業技術體系項目(CARS-07-12.5-B6);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育種工程項目(11yzgc119)
李海(1968-),男,山西大同人,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糜子育種及栽培研究工作。梁海燕為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