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張愛蓮,楊小華
(濟寧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山東濟寧272131)
魯西南地區馬鈴薯栽培技術研究
吳靜,張愛蓮,楊小華
(濟寧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山東濟寧272131)
研究馬鈴薯在不同栽培密度、不同種薯切塊大小、不同種薯芽長條件下的產量表現。結果表明,馬鈴薯最適栽培密度為6.75萬~7.50萬株/hm2;在不同種薯切塊大小的試驗中,隨種薯增大,馬鈴薯產量呈遞增趨勢,但種薯越大,用種量越多,種薯成本也越高,從節本增效的角度分析,生產上應選用30~50 g的種薯為宜;不同種薯芽長試驗結果表明,種薯催芽能使產量增加,芽長為1~2 cm時,增產幅度較高。
馬鈴薯;栽培密度;種薯
馬鈴薯為茄科茄屬中能形成地下塊莖的栽培種,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既是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又是營養豐富的蔬菜作物,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及各種礦物質和維生素,深受人們的喜愛[1-2]。馬鈴薯原產于拉丁美洲,在歐美一些國家多用于主食,我國東北、西北及西南高山地區則糧菜兼用,華北及江淮流域多作蔬菜,也可作飼料和生產淀粉、葡萄糖、酒精等的原料[3-4]。
山東省是馬鈴薯中原二季作地區的典型代表區域之一,全年春秋兩季種植面積近20萬hm2,平均單產超過37.5 t/hm2,總產超過700萬t,播種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3.3%,產量占全國總產的8.0%以上。目前,山東省馬鈴薯最高產量達98010kg/hm2,平均產量達62 946 kg/hm2[5]。
馬鈴薯的產量與地理環境、栽培技術等方面密切相關。馬鈴薯的種植密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量,另外,種薯的大小、種芽的長短也影響馬鈴薯的產量[6-7]。魯西南地區是山東省馬鈴薯的主栽區,而馬鈴薯的配套栽培技術研究不是很全面系統。
本研究著重研究馬鈴薯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旨在為其合理化生產提供指導[8-9]。
1.1 試驗材料
試驗用馬鈴薯品種為荷蘭15(屬早熟,鮮食,適宜出口品種)。
1.2 試驗設計
1.2.1 不同密度栽培試驗設5個處理,3次重復,每小區長7 m,寬2.2 m,種4行,一壟2行。薯塊大小均為30~50 g,1~2芽/塊,芽長1~2 cm。設密度分別為:Ⅰ.5.25萬株/hm2;Ⅱ.6.00萬株/hm2;Ⅲ. 6.75萬株/hm2;Ⅳ.7.50萬株/hm2;Ⅴ.8.25萬株/hm2。行距不變,改變株距。在地力、肥料水平及防病措施等統一水平下種植。
1.2.2 不同種薯塊大小試驗設5個處理,3次重復,每小區長7 m,寬2.2 m,種4行,一壟2行,株距為25 cm。薯塊1~2芽/塊,芽長1~2 cm。薯塊質量(S)分為5個梯度:S1.S<20 g;S2.20 g≤S<30 g;S3.30 g≤S<50 g;S4.50 g≤S<70 g;S5.70 g≤S<100 g。在地力、肥料水平及防病措施等統一水平下種植。
1.2.3 不同種薯芽長試驗設5個處理,3次重復,每小區長7 m,寬2.2 m,種4行,一壟2行,株距為25 cm。薯塊大小均為30~50 g,1~2芽/塊。芽長大小(Y)分為5個梯度:Y1.0 cm(CK);Y2.0 cm<Y<1 cm;Y3.1 cm≤Y<2 cm;Y4.2 cm≤Y<3 cm;Y5. 3 cm≤Y<4 cm。在地力、肥料水平及防病措施等統一水平下種植。
1.3 試驗方法
試驗于2014年2月10日整理小陽畦,切分馬鈴薯塊,噴灑農藥,晾曬薯塊,2月12日堆積馬鈴薯塊催芽,催芽期間灑水一次。2月28日旋耕土地、丈量劃分小區。3月1日扒馬鈴薯薯塊,進行晾曬。3月5日施肥、澆水、播種,播種薯塊為單芽,平均質量30~50 g,芽長1~2 cm。3月20—22日馬鈴薯破膜,4月1日進行馬鈴薯人工二次封壟,4月8日澆水,4月11日降小雨,4月14日田間調查,4月21日噴施百菌清、吡蟲啉防治蚜蟲和早疫病,4月23日人工除草,4月25日降雨,降雨量28 mm,5月7日噴施農藥防治早疫病、晚疫病和蚜蟲等病害,5月9日噴灑馬鈴薯生長抑制劑,5月19日澆水。6月3日調查馬鈴薯成熟性,6月9日測量株高,6月10日測產收獲。
1.4 數據分析
采用方差分析和LSR法對產量結果進行顯著性分析。
2.1 馬鈴薯不同栽培密度試驗結果

表1 馬鈴薯不同栽培密度的小區產量對比kg
由表1可知,5個處理中,處理Ⅲ的小區產量最高,達到32.22 kg;其次是處理Ⅳ,小區產量為29.02 kg,處理Ⅰ的產量最低,僅為22.75 kg;處理Ⅲ的小區產量比處理Ⅰ高41.63%;處理Ⅱ和處理Ⅴ產量差別不大,處理Ⅱ比處理Ⅴ高0.27 kg。結果表明,處理Ⅲ即密度為6.75萬株/hm2時產量最高。
從小區產量方差分析可以看出,區組間F=0.74,F0.05=4.46,F<F0.05,區組間差異不顯著。處理間F=5.04,F0.05=3.84,F0.01=7.01,F0.05<F<F0.01,表明各處理間差異顯著(表2)。

表2 馬鈴薯不同栽培密度小區產量方差分析
2.2 馬鈴薯不同種薯塊大小試驗結果
從表3可以看出,隨著種薯切塊增大,馬鈴薯的產量也增大,S5處理的小區產量最高,達33.85 kg;其次是S4處理,達到33.73 kg;S1處理的小區產量最低,為23.92 kg;S5處理的小區產量比S1處理高41.51%;S2處理和S3處理的產量差別不大。當薯塊大小為70~100 g時產量最高,但用種成本也最高。從節本增效的角度考慮,生產上應選用30~50 g的種薯為宜。

表3 馬鈴薯不同種薯塊大小試驗的小區產量對比kg
從各小區產量的方差分析可以看出,區組間F=0.98,F0.05=4.46,F<F0.05,區組間差異不顯著。處理間F=7.61,F0.05=3.84,F0.01=7.01,F>F0.01,表明各處理間差異達到極顯著(表4)。

表4 馬鈴薯不同種薯塊大小試驗的產量小區產量方差分析
2.3 馬鈴薯不同芽長試驗結果
從表5可以看出,種薯播前催芽對提高產量有很大作用,適宜的芽長很重要。試驗結果表明,Y3處理的小區產量最高,為32.42 kg,比對照高22.71%;Y5處理的產量比對照低14.25%;Y2處理和Y4處理的小區產量也高于對照,分別高出15.71%和10.79%。結果表明,芽長為1~2 cm時,產量最高。從各處理的顯著性分析可以看出,Y3處理同Y5處理和Y1處理(CK)之間差異顯著,Y2處理和Y4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

表5 馬鈴薯不同芽長試驗小區產量對比
從各小區產量的方差分析可以看出,區組間F=1.89,F0.05=4.46,F<F0.05,區組間差異不顯著。處理間F=8.49,F0.05=3.84,F0.01=7.01,F>F0.01,表明各處理間差異達到極顯著(表6)。

表6 馬鈴薯不同種薯芽長試驗小區產量方差分析
馬鈴薯高產優質栽培技術是提高其經濟效益、增加產量和提高品質的關鍵所在[10]。本研究通過馬鈴薯在不同栽培密度、不同種薯切塊大小、不同種薯芽長條件下的田間試驗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馬鈴薯的栽培密度為6.75萬~7.50萬株/hm2,產量較高。合理的種植密度可以使馬鈴薯的各項生長指標達到最佳,從而有利于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11-13]。從種薯切塊大小上看,種薯切塊越多,產量越高,但是種薯越大,用種量越多,種薯成本也越高[14],從節本增效的角度分析,生產上應選用30~50 g的種薯為宜。種薯芽長試驗中以芽長為1~2 cm時,產量最高,芽長太短或不催芽,都會影響馬鈴薯的生育周期,從而影響產量;芽太長,在操作中容易造成損傷,不利于苗期的生長,從而會影響到馬鈴薯的產量[15]。
[1]仇忠啟,施興榮,孫婷婷,等.馬鈴薯栽培技術研究[J].中國園藝文摘,2011(1):6-9.
[2]田宏先,王瑞霞,王春珍,等.馬鈴薯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14,42(8):845-847.
[3]田豐,張鳳軍,張永成,等.不同肥料和密度對馬鈴薯光合特性和產量的影響[J].西北農業學報,2010,19(6):95-98.
[4]王偉忠.馬鈴薯栽培技術要點分析[J].吉林農業,2014(5):81.
[5]王培倫,董道峰,楊元軍,等.2012年山東省馬鈴薯產業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建議[M]//陳伊里,屈冬玉.馬鈴薯產業與農村區域發展.哈爾濱: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13:125-126.
[6]趙懷勇,張紅菊,張恩和,等.種薯大小對整薯播種馬鈴薯生長發育與產量的影響[J].農業科技通訊,2008(6):75-79.
[7]劉紅軍.馬鈴薯栽培密度與產量關系試驗研究[J].科技致富向導,2013(18):299.
[8]王培倫.山東省馬鈴薯生產及發展趨勢[J].科技致富向導,2011(1):5-6.
[9]高華援,梁桓赫,王鳳,等.中國馬鈴薯栽培技術研究進展[J].吉林農業科學,2007,32(5):17-19.
[10]司馬蘭蘭,徐潔.寧夏南部山區馬鈴薯高效栽培技術研究[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7(1):42-43.
[11]張延磊.不同種植密度對馬鈴薯產量形成的影響[J].新疆農墾科技,2012(2):7-10.
[12]齊爽,廉華,馬光恕,等.不同栽培密度對馬鈴薯生長特性的影響[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24):71-73.
[13]金光輝,高幼華,劉喜才,等.種植密度對馬鈴薯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5,46(7):16-21.
[14]何衛,Paul C Struik,胡建軍,等.馬鈴薯種薯質量對生長和產量的影響Ⅰ.種薯大小[J].西南農業學報,2007,20(3):458-461.
[15]呂清燕,蔣先明.馬鈴薯種薯芽條長度對植株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馬鈴薯雜志,1992,6(2):76-79.
Study on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Potato in the Southwest of Shandong
WU Jing,ZHANG Ai-lian,YANG Xiao-hua
(Jin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Shandong,Jining272131,China)
The paper studied the yield performance of potato in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y,different seed tuber size and different potato bud length conditio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tato planting density was 67 500-75 000 plants/hm2.In the test of different seed tuber size,with the increase of seed potato,the potato yield increased,but the greater seed,the greater seed quantity,the costs of seed potato was high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st efficiency analysis,we should choose 30-50 g as appropriate for potato in the production.The tests of different potato bud length showed that seed germination could make the yield increase,when bud length was 1-2 cm,the yield increased the maximum amplitude.
potato;planting density;seed of potato
S532
A
1002-2481(2016)01-0033-03
10.3969/j.issn.1002-2481.2016.01.10
2015-08-07
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薯類產業創新團隊(SDAIT-10-011-15)
吳靜(1981-),女,山東萊蕪人,農藝師,碩士,主要從事蔬菜育種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