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國良
揭秘:飲食與腫瘤的關系
文/高國良
近年來,國內外針對食管癌進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學和病因學研究,表明食管癌的高發與社會經濟狀況低下、不良飲食習慣、疾病史和家族遺傳等因素有關,其中飲食因素占有重要地位。

腌制食品、飲食不規律、霉變食品、燙食、高鹽飲食、進食速度快、酸菜等是食管癌的危險因素。
腌制食品、霉變食品中含有亞硝基化合物,該物質對多數動物有很強的致癌作用。長期吃熱燙食物使食道黏膜受損,70度以上燙食對食管黏膜上皮細胞的增殖周期會產生嚴重影響,并且為細胞在有害代謝產物作用下產生癌變創造了有利條件。進食速度快、飲食不規律等不良飲食方式是隨著社會壓力增大、生活節奏加快出現的。當食物缺乏充分咀嚼時,食物中的粗糙物質長期損傷食管黏膜,尤其是在生理狹窄區。長期飲食不規律將導致食管運動和協調障礙,并引起食管的損傷。
胃癌主要是由于環境因素(包括生活方式)所致的惡性腫瘤。
國內外胃癌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均表明,飲食習慣不良(三餐不定時、暴飲暴食、進食快、喜燙食等)為胃癌的危險因素。如果飲食習慣不良,容易形成胃的負擔過重,造成機械性胃黏膜損傷以及胃液的分泌紊亂,久之導致慢性胃病的發生。而慢性胃病,尤其是萎縮性胃炎使胃黏膜保護和屏障作用遭到破壞,增加致癌物的致癌風險。此外,常食用腌制食品提高了胃癌的危險性,動物試驗和流行病學研究均發現,腌制食品攝入量與胃癌呈正相關。
大量的流行病學資料表明,高脂肪膳食能顯著地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病率。研究顯示,飽和脂肪酸的飲食會增加結腸中膽汁酸的濃度,并改變大腸菌群的組成,而膽汁酸經細菌作用可生成某些致癌物質。食物纖維則有吸收水分、增加糞便量、稀釋腸內殘留物濃度、縮短糞便通過大腸的時間從而減少致癌物與結腸黏膜接觸時間的作用。所以,高脂肪飲食和膳食纖維不足是引發大腸癌的重要因素。此外,精制糖特別是蔗糖含量高的膳食可能增加結腸、直腸癌的危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