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晗
摘 要:法律信仰與黨性修養都是領導干部不可或缺的素質,兩者交叉作用,在人性與黨性之間搭建橋梁。因此,在領導干部教育中,不僅要加強法律與提升黨性修養,還應將兩者融合貫通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法律信仰;黨性修養
中圖分類號: D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4-106-2
0 引言
在社會多元化發展的今天,已經沒有一種規范能夠獨立行事發揮作用。法律與黨性也是如此,一個是堅守底線思維、一個是塑造崇高理想,如果能將兩者互聯互通,那么無論是對黨性修養的養成還是法律信仰的布道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 法律信仰與黨性修養
信仰,是指“對某人或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極度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榜樣或指南[1]。法律信仰就是指人們內心深處對法律精神產生高度的認同,并以法律原則、法律規范作為自己行為的指南。要完成這種精神上的認同一方面需要社會個體產生共同的法律需求,另一方面法律還能反映并保障這些需求,才能使個體價值逐漸趨同于法律價值,進而使公民約束自己的行為以符合法律的要求。每一個公民都有基礎需求,它不僅僅是精神層面也作用到物質生活,并且這種基礎需求具有普遍性和趨同性。正是這種普遍與趨同才能使個體意識逐漸匯聚成為一種共同的精神信仰。但是對于公民個體而言,他們的需要多是自私的,想要滿足大部分人的愿望,我們就需要從個體中剝離出來,形成一個能滿足絕大多數人的標準,這就是法律。因此,法律要成為信仰需要兩個條件:一是法律需要強有力,能夠實現公民公平正義等基礎性需求。二是法律具有最高權威性,是實現人們基礎性需求的最強保障。就好像古代人們的圖騰崇拜,當窮盡人力都無法實現需求時,只能寄希望于精神上的強大力量,對需要有多么的強烈,這種精神力量就有多強,這就是信仰。
黨性是一個政黨所固有的本性,也是階級性的最高、最集中的表現,是黨的性質、目標、宗旨、作風、紀律等各方面要素的綜合反映。[2]它是一個政黨本源性的力量和吸引力。可以看出黨性針對的不是個體的基礎性需求,而是政黨的最高價值理念,而一位合格的黨員需要在個體上映射這種價值理念,這就使得黨員兼具了人性與黨性的雙重身份。黨性要求黨員首先是從黨的立場出發來規制自己的行為,而非從自己的人性出發來思考自己的行動。這就形成了一對矛盾,因為從人性出發當然希望寬待自己、苛刻他人,但是從黨性出發又要求黨員苛求自己、寬厚他人。所以,黨員的黨性并非是天生具有的,并且已有的黨性在歲月中也可能淡化甚至消弭。因此,我們就需要通過黨性修養來生成、磨礪、升華黨性。黨性修養也稱作黨性鍛煉,是指黨員通過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來堅持、鞏固和升華黨性的過程。包括了理論修養、政治修養、思想道德修養、科學文化與專業知識修養、組織紀律修養和優良作風修養等部分,并且黨性修養還是一個開放性的概念,具有與時俱進的特質。黨性修養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既是黨性從不同時代中不斷汲取新興力量的過程,也是從黨性中抽取力量來反哺黨員的過程。
2 法律信仰與黨性修養交叉作用
老一代革命先行者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仍然歷歷在目,但是當前我黨面對的形勢卻已變得如此復雜。我們已經完成了領導人民奪取政權的任務,但是領導人民發展經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擔又擺在了眼前。黨性要以人性為基礎,黨性是人類崇高精神的集中體現,離開人性講黨性是空洞的,蒼白的,只有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實現升華和超越才能成為社會的榜樣和道德的引領。[3]因此,在我們進行黨性鍛煉的時候,很有必要將人性的因素加入進來,而法律是對人性的反映和約束,想要歷練人性可將樹立法治意識、法律信仰納入黨性鍛煉中去。
2.1 法治意識薄弱影響黨性修養
當下有一些領導干部法律意識淡薄,將個人的“人治”凌駕于國家的“法治”之上。將法律看作是自己的工具,有利于自己的時候就執行法律,不利于自己的時候就對法律視而不見。當我們的領導干部如果連人性最低保障的法律都敢突破、都能突破的時候,那么黨性的鏈條又如何對其設防呢?他們又怎么可能去自覺的維護黨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經濟紀律、群眾紀律和保密紀律呢?所以,在法律意識薄弱的情況下,黨員的黨性修養也會受到影響。
2.2 守住人性才能守住黨性
人性是黨性的基礎。人性是為人的個性,黨性是為政的特征,人性與黨性之間并無溝壑,而是互聯互通的,人性優良的人并不一定黨性堅強,但人性惡劣者其黨性必然不堅。所以當我思考黨性修養的時候不但不能把人性排除在外,還應當成第一要素和前提,否則我們都是在假定黨員人性一定優良的前提下來提升黨性修養。
黨性是人性基礎上的升華。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也就是說人性除了自身的自然屬性,還包括了社會屬性,而社會屬性的形成有一定的過程,這也意味著人性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隨著社會的影響浮動,這也使人性升華成為了可能。黨性的產生可以通過黨員對政黨黨性原則、宗旨充分理解,達到高度的認同,從而將自己原始的價值去靠近黨性的價值觀,使人性得到升華,上升為黨性,并以此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2.3 提升法律信仰易于守住人性底線
人性是法律產生的依據。對于人性有人認為性本善,有人認為性本惡,有人認為有善有惡,也有人認為無所謂善惡。性本善者認為人出生時猶如白紙一張并無太大差別,但是后天使人產生的變化,為了維護人性中的善意才產生了法律。性本惡者認為人都是自私的,所以人會做壞事,而為了防止人們行為出軌,所以需要制定法律。無論惡與善,都可以看出外化出不同行為的人性是法律產生的依據。
法律是堅守人性的頑石。道德、宗教、風俗、紀律、法律等社會規范都是控制人性的方法,但是無論是揚善還是懲惡,它們的綜合強制力都弱于法律。道德、宗教也可以約束人性,但是其對人性的約束只是思想層面的,并且宗教和道德往往作用在勸善,在懲惡方面顯得有點無力。法律則不同,它不但能對人的思想層面形成枷鎖,還直接作用于人的行為;它不但能夠勸善,還有極強的懲惡功能。再者,由于法律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的,它對人們行為的強制執行力比風俗、紀律要強得多。綜合起來,法律無疑是堅守人性的一道有力防線。
2.4 黨性修養能提升法律信仰
黨性修養的培養并不比法律信仰的培養難。如果說黨性修養較難養成,是因為黨性修養是對黨員的特殊要求,是在人性基礎上的更高要求,是對人性的“苛求”,所以它不能自己產生,也不能輕易提升。那么作為來自于人們內源性需求的法律信仰是不是就容易獲得了呢?可以看到的是法律信仰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將法律視為信仰的人并沒有理論上的這么多,哪怕是從事法律行業的法律人。相反,在戰火紛飛、禮崩樂壞的時代,有無數先輩們在崇高黨性的指引下拋頭顱捐身軀,以身殉國。
3 將法律信仰融合進黨性修養中
3.1 用法律信仰的強度來筑牢黨性基礎
加強法律理論學習。目前課程中雖然已經包含了法律的課程,但多集中在行政法、憲法等單個的部門法方面,雖然也開設有法治思維和執法能力方面的專題課程,但是由于不成系統,使黨員將自身價值觀貼近法律價值觀的這一過程效果不明顯。使得黨員知法、用法、規避法,這也是因為他們內心并沒有對法律精神達成認同,當然也不能形成法律信仰了。而沒有信仰的支撐,法律對其人性的約束力當然也會減弱。
3.2 用黨性修養的高度來引導法律信仰
以黨性修養點撥法律信仰。一個黨性薄弱的人其內心不一定沒有法律,而崇尚法律的人其黨性修養也不一定堅強;但一個黨性堅強的人其漠視法律的可能性往往較低,而一個踐踏法律的人其黨性也必然不強。黨性修養與法律信仰之間內在的聯系是黨性與人性,黨性堅定的人本身對人性就具有一定的約束力,易于接受理性思維,當然也比較容易接受法律,當我們從黨性的高度去俯視人性的時候,許多疑惑也迎刃而解。
以黨員作為法律信仰的傳播者。法律信仰的傳播需要人來引導,而這些引導人需要具備法律素養,廣泛的影響力,能夠作為榜樣。而我們的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有能力也有義務,當然義不容辭。縱觀依法治國理念的傳播,猶如春風吹開了全國法律信仰的花苞,其引領力量和傳播的速度、擴散范圍有的時候比專業法律人對法律信仰的傳播要有效得多。
參 考 文 獻
[1] 現代漢語詞典[M].上海:商務印書館,1981.
[2] 葉篤初等主編.黨的建設詞典[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9.
[3] 陳燕楠.關于黨性教育時代性和科學化的思考[]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