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習作表達“一拖三”。在進行某項習作技能的教學時,必須對學生進行3次以上的同類練習。如課文《鄭成功》中有個戰爭場面的描寫,在教學時,不能只是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場面描寫、場面描寫要注意的要點,也要引導學生回憶一些場面,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場面描寫的練筆。在下面的教學中,必須有計劃地進行練習,一周一次,兩周一次,一月一次,在不斷的復習、練習中形成技能。
2.語言積累“一拖三”。在語文學習中,發現優美的詞句,教師往往讓學生積累收藏,以便在今后的表達中運用。但不能只積累一詞一句,還應順勢引導學生發現并積累這一類語言。如教學《長江之歌》時,筆者引導學生理解課題中的“之”是“的”的意思,“長江之歌”就是贊美長江的詩歌。接著筆者問學生還有哪些四字詞語中的“之”是“的”的意思,學生思考后說出了“千里之外” “無價之寶”“緩兵之計”等詞語。
3.理解感悟“一拖三”。 在教學《三打白骨精》時,筆者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寫三打而不是一次就把白骨精打死。學生經過討論,知道了三打能突出白骨精的狡猾和孫悟空的除惡務盡,同時,也能使故事情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吸引讀者。接下來筆者問學生在名著中還有哪些帶“三”的故事,學生說出了“三顧茅廬”“三氣周瑜”“三打祝家莊” “劉姥姥三進大觀園”等,學生通過多次感悟,真正理解了這種寫法的精妙。
4.語言運用“一拖三”。在進行課文學習時,發現好的表達方法,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更要引導學生運用。運用一次是不能掌握其方法的,必須多次練習運用。如學習《我愛你,中國》,為了讓學生掌握總分結構的詩歌寫法,筆者先引導學生運用總分結構從“物產豐富”“大好河山”等方面仿寫一段,然后引導學生寫一段贊美老師的詩歌,再寫一段贊美校園的詩歌,同樣,還可以用總分結構寫一段贊美家鄉的詩歌。
(江蘇省鎮江市新區實驗小學 吳民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