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林
摘 要:兩極分化現象,又叫作馬太效應,通常是指在經濟、教育、社會心理學領域中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現象。這一現象在三年制中職轉四年制普通本科階段學生(以下簡稱“3+4”學生)中普遍存在。本文通過對中職轉普通本科階段學生中存在的兩極分化現象進行分析,就如何化解兩極分化現象提出了應對策略。
關鍵詞:“3+4”;兩極分化;問題;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4-129-2
1 兩極分化現象
兩極分化現象,又叫馬太效應,通常是指在經濟、教育、社會心理學領域中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現象。這一現象在三年制中職轉四年制普通本科階段學生(以下簡稱“3+4”學生)中普遍存在。
2 兩極分化現象成因分析
同樣是中考分數超過四星級高中錄取分數線,“3+4”學生在進入職業學校一個學期之后的考試成績卻千差萬別。針對這一現象,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2.1 中考考試科目與“3+4”階段考試科目的差異性
根據江蘇省教育廳《關于公布2014年江蘇省現代職教體系建設試點項目的通知》,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本科教育分段培養項目招收學生中考成績原則上應達到當地四星級普通高中錄取分數線。學生的中考成績是七個科目的總成績。而“3+4”學生的轉段升學考試文化科目為數學、英語、語文。他們中有部分學生在中考時除語數外的其他門次發揮得比較好,所以總分達到了四星級普通高中錄取線。因此,中考考試門次的綜合性掩蓋了學生語數外某一門或幾門科目的缺陷。這也就解釋了“3+4”學生中中考成績雖然差不多但在進入中職院校的前幾次考試中分數差別卻很大。
2.2 認識錯誤
“3+4”學生在進入中職學校之前經歷了中考的洗禮,但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對于即將到來的三年中職學習并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具體表現為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填報志愿時受到招生老師和班主任的招生宣傳影響,認為一旦進入了“3+4”的中職院校,就可以毫不費力氣地進入本科院校。還有一部分學生在進校時對“3+4”的前景不甚看好,無法適應自己的角色從中學生到中職生的轉變,在心理上出現了自我否定甚至自暴自棄的思想。他們認為自己現在屬于職業學校的學生,不必像中學一樣將精力投入到學習上面。事實上,“3+4”學生進入普通本科就讀需要遵循過程考核與綜合測試相結合的原則。也就是說,他們的平時成績與最后的轉段考試的成績都要滿足相應的要求。英語既是轉段考試的科目,又是學生在大學時學習的重點課程,無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有著這樣錯誤的認識,一部分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了懈怠,進而表現為上英語課時注意力無法集中,課后不完成作業,甚至還經常有無顧曠課、進網吧等違紀現象。
2.3 對于教學模式的不適應
在“3+4”學生進入中職院校之前,他們已經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模式下學習了7年左右。 這種教學模式與中職學校的模式有著很大的區別。在課時安排上,以英語為例,作為中考的重點科目,中學階段每天都會各安排一節英語課。根據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理論,復習的最佳時間是記材料后的1—24小時,最晚不超過2天,在這個區段內稍加復習即可恢復記憶。在這一階段,學生前一天所學的知識點往往會在第二天得到復習和鞏固。而大多數職業學校的課時安排往往是以次為單位,每周兩至三次,每次兩課時。雖然從總量來說英語的課時并不比中學階段少,但課時分布的不均衡性使得教師在授課時不得不一次性讓學生接受大量的教學內容。部分學生在課堂上雖然聽懂了,可是課后沒有及時地鞏固復習整理,一兩天后再一次在課堂上學習新的知識時,原有內容已經忘記或者大部分忘記,新舊知識無法產生有效地聯系。如此一來,學生就會對學習的內容產生厭煩或者畏懼的心理,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這時如果不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引導和監督,那么兩極分化現象將會在這些學生中出現。
3 兩極分化現象對策分析
如何預防和解決“3+4”學生的兩極分化現象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1 夯實基礎,查漏補缺
江蘇省教育廳《關于公布2014年江蘇省現代職教體系建設試點項目的通知》規定,“3+4”專業對于學生的中考分數要求達到當地四星級普通高中錄取分數線。但根據2013年、2014年、2015年這三年的錄取結果來看,大部分“3+4”學生的中考分數僅僅是剛剛達到分數線,甚至有的專業還出現了降分錄取的情況。筆者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在通過小測驗,當堂默寫等方法對所教“3+4”班級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進行摸底之后發現——有大約3/4的學生的詞匯量在800詞以下,大約2/3的學生無法根據國際音標正確地讀出單詞,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于初中學習過的一些基本時態都已經忘記。這時如果教師忽視了大部分學生基礎知識薄弱的這一實際情況而繼續教授學生新的內容時,那么就會造成這部分學生逐步喪失學習英語的信心從而進一步拉大與優秀學生之間的差距。因此,教師應該放緩教授新知識的腳步,將學生初中所學的教材進行整合并劃分為幾個部分,再利用開學一個月的時間進行初中內容的復習。這樣既可以使基礎薄弱的同學能夠對以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查漏補缺,同時也能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重拾信心并為進一步學習新的內容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教師在授課前要對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有充分了解,尤其是與新知識有著密切聯系的相關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況,善于把握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和認知發展水平,積極促進學生頭腦中新舊知識的聯系,新舊認知結構的同化。一般可以通過課前測試、診斷性提問等方式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也可以通過日常觀察、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學生的認知方式和學習風格。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同樣要利用“3+4”學生中職類教材和初中階段教材內容之間的新舊聯系,例如在設計環節導入時,不僅要考慮設計的活動能否吸引他們的興趣,還應該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讓學生迅速回憶并進入狀態。
3.2 加強認識,培養危機意識
“3+4”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事物。學生對于如何在新的環境里學習并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清晰的概念。在進入職業學校之前,部分學生受到招生宣傳的影響,產生了許多錯誤的觀念,例如上了“3+4”就等于直接進入了本科;進入了職業學校就和其他中專生一樣,不用在學習上花費太多的精力等。懷有這種錯誤認識的學生在進入職業學校之后逐步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沒有端正的學習態度使得他們的成績每況愈下。因此,對于“3+4”學生來說,他們的班集體需要的不是中考之后的放松氛圍,而是末位淘汰的緊張感。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的引導就顯得尤其重要。在開學的第一次班會上,班主任就應該讓學生明確——3年后不是每一個同學都能進入本科就讀的,能否進入目標的大學取決于學生的平時成績,轉段考試的成績以及德育綜合評價。班主任需要對平時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同學重點關注。當然,僅有學校的督促是不夠的,班主任還需要加強家校合作,及時地將學生的在校表現向家長反映。
3.3 分層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教學是否有效主要在于學生能否取得進步。如何判斷一個學生是否取得進步,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學生對所學內容有著學習興趣;二是學生的知識水平不斷得到提高;三是學生能夠形成自己的學習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師如果能創設一個表面寬松,但又有競爭氛圍的學習環境,這樣就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相同的時間里共同取得進步,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在“3+4”學生進入職業學校學習之前, 他們已經完成了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任務。他們每個人的學習能力不盡相同,知識水平也參差不齊。與江蘇省高考不同的是,“3+4”的轉段考試是一種過關性考試。它的本科錄取率要比普通高考高得多。如果教師能夠使后進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掌握所學內容基本的知識點的話,這部分學生同樣能夠進入對口本科院校就讀。面對有差異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教學方法,促進他們有差異的成長,是對孔子“因材施教”這一教育名言的繼承與發揚。通過開學一段時間的了解以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A、B兩組。A組組員為基礎較好,聽課注意力集中,學習自覺性較強的學生。B組組員為基礎較差,聽課效率低下,課后無法有效完成作業的學生。教師可以結合班級中A、B兩種層次的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教學目標、上課要求、課后作業上分為不同的層次。這樣既能讓A層次的學生享受到挑戰的樂趣,又能讓B層次的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逐步縮小他們與A層次學生的差距,化解兩極分化現象。
參 考 文 獻
[1] 劉麗娟.奧蘇貝爾有意義學習理論及對當今教學的啟示[J].南方論刊,2009(5):101-101.
[2] 樊立輝.奧蘇貝爾有意義學習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研究[J].西安社會科學,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