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乃松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大力倡導加強黨風廉政建設,使之成為“全國政治上最進步的區域”。
勤儉養廉
陜甘寧邊區政府十分重視以儉養廉,《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中明確規定,實行“廉潔政治”,貫徹勤儉養廉的原則。
1937年4月21日,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與中央審計委員謝覺哉聯名發出通知,通令各單位在財政上必須更加注意健全各種制度,發展種菜、養豬、養雞、做鞋襪等生產事業,注意保持蘇維埃紅軍刻苦節省的傳統作風,防止浪費腐化的習氣侵入。
邊區政府規定:“不急之務不舉,不急之錢不用,且須在急務和急用上,力求合理經濟。”“要減少公差公馬,提倡動手動腳。”“要注意一張紙,一匹布,一點燈油,一根火柴的節省”;“要愛惜每件公物,使之多用些日子。要不追加預算,加強監督管理,反對鋪張浪費,愛惜民力,節制動員。疏散機關,調整窯洞,盡量減少工作團、調查團之類,極力減少客飯和招待”。1942年,邊區政府在財政統籌統支辦法中強調:除招待外賓外,一切大會、節慶、紀念、婚喪,不論公家與私人,不得鋪張宴請。
邊區軍民和政府工作人員,響應黨中央和毛澤東提出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積極開展大生產運動,大大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受到人民的贊揚。
法紀護廉
邊區政府成立后,區黨委及時公布了1926年8月4日中共中央向全黨發出的《關于堅決清洗腐化分子的通知》,這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反對腐敗作風的文件。1938年8月,邊區政府公布了《陜甘寧邊區懲治貪污暫行條例》,1939年又公布了《陜甘寧邊區懲治貪污條例(草案)》。條例對貪污行為有嚴格的界定,并根據貪污行為的輕重,施以相應的處罰。規定:貪污1000元以上者,處以死刑;貪污500元以上者,處以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死刑;……邊區在施政綱領和立法中,都明確規定公務人員必須廉潔奉公,如有違者,給以相應的行政處分。觸犯刑法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邊區政府不但制定了懲貪反腐的規定,而且堅持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同時,堅決貫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對共產黨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給任何人以特權,不能因人枉法。對此,黨中央和毛澤東還特別規定了“共產黨員有違法者從重治罪”的原則。當時擔任高等法院院長的董必武曾在邊區的一次會議上指出:“黨決不允許在社會上有特權階級。”
示范導廉
在陜甘寧邊區,從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共中央領導人,到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等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是廉潔奉公的模范。毛澤東處處以身作則,和群眾同甘共苦。他艱苦樸素、廉潔奉公的作風,給邊區的干部和廣大軍民以極大的鼓舞,也使采訪的外國記者深受感動。
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也是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他說:“我們要像蠶一樣,將最后的一根絲都吐出來貢獻給人民。”主管邊區工作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任弼時說:“我們都是共產黨員,肩負著革命重擔,能堅持一百步,就不應走九十九步。”
邊區政府號召開展生產節約運動,領導同志以身作則,帶頭響應。自1940年12月邊區開展生產節約動員后,經過兩年的艱苦奮斗,在發展農業、工業和商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模范行為,對團結革命隊伍,維系黨心、軍心、民心,克服艱難困苦,爭取抗戰勝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毛澤東在寫給郭沫若的一封信中寫了一副對聯:“重慶無官不墨吏,延安無土不黃金。”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陜甘寧邊區廉政建設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