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江林
第一次知道曼徹斯特這個城市,是我19歲時讀過的一本書——恩格斯青年時期寫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這本書形象具體,充滿激情,成為我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入門向導。后來讀《恩格斯傳》,知道曼徹斯特有一個切塔姆圖書館,恩格斯寫《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以及后來20多年間的寫作,都曾在這個圖書館查閱資料。
切塔姆圖書館為灰色的砂巖建筑,是1421年建造的。1653年,一個叫切塔姆的商人把此建筑買下來,改建成圖書館,與英格蘭南部的牛津大學圖書館和劍橋大學圖書館并存。
恩格斯沒有上過大學,他在柏林服兵役期間,成為柏林大學的一名旁聽生。他寫的批判柏林大學教授謝林的文章,使他在思想理論界嶄露頭角。到曼徹斯特后,他很快就發現了藏書和期刊資料豐富的切塔姆圖書館,決定把它作為自己系統自學的大學校。他這一時期閱讀的主要書目,包括了黑格爾、費爾巴哈、歐文、傅立葉、亞當·斯密、李嘉圖等人的作品。他還到工廠和社會進行實地調查,搜集、整理英國報刊發表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他撰寫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他在書中寫道:“如果想知道,一個人在不得已的時候有多么小的一點空間就夠他活動,有多么少的一點空氣(而這是什么樣的空氣啊!)就夠他呼吸,有什么起碼的設備就能生存下去,那只要到曼徹斯特去看看就夠了。”至于寫這本書的目的,恩格斯毫不掩飾地說:“我要向全世界控訴英國資產階級所犯下的大量殺人、搶劫以及其他種種罪行。”
馬克思對這本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馬克思說:“他從另一條道路得出了同我一樣的結果。”
1845年2月,馬克思移居布魯塞爾。兩個月后,寫完《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的恩格斯也到了那里,他把這本書的稿酬全部用于資助流亡中的馬克思一家。這一年7月,恩格斯邀請馬克思來到曼徹斯特。其間,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切塔姆圖書館查閱了大量在歐洲大陸很難看到的英國古籍和其他檔案資料。
1849年8月,由于歐洲大陸反動勢力的迫害,馬克思一家移居倫敦。1850年11月,30歲的恩格斯回到曼徹斯特的歐門-恩格斯公司。他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是為了給革命籌集經費,特別是為流亡英國的馬克思一家解決生活難題。他決定在這個特殊的崗位上為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作出自我犧牲。而這種生活,恩格斯整整過了近20年。據《恩格斯傳》的統計,在1851年到1869年間,馬克思一家從恩格斯那里獲得的援助總額達3000多英鎊。這筆援助對馬克思度過艱難的流亡生活,集中精力從事科學研究和理論著述,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當然,在此20年間,恩格斯并沒有完全放棄自己的理論研究和著述,但他為了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需要,把研究的重點轉到了軍事問題上。他利用切塔姆圖書館館藏典籍和報紙雜志,撰寫了大量的軍事理論、軍事歷史、戰局評述著作和文章,以及軍事百科全書詞條,其軍事論著總字數達上百萬字。當時,連普魯士總參謀部的一些高級將領都把恩格斯的戰局述評文章猜測為“一個不愿意露名的普魯士將軍的著作”。為此,恩格斯得到了“將軍”的雅號。馬克思則說:“如果發生什么軍事事件,我就完全指望曼徹斯特的陸軍部會立即給我指示。”
1869年6月底,恩格斯與歐門家族簽訂的合股經營合同期滿,他終于結束了長達20年的從商生涯。1870年9月,恩格斯遷居倫敦,搬到離馬克思家步行即可到達的新居,以便更好地協助馬克思。
在離開曼徹斯特之前,恩格斯再次來到切塔姆圖書館。他在給馬克思的一封信中寫道:“最近幾天我又坐在小樓凸窗處的方形斜面桌前勤奮地工作,這是我們二十四年前曾坐過的地方;我很喜歡這個位置,因為那里有彩色玻璃,陽光始終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