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櫻
摘 要
舊校改造是學校建設的常態化工作,是學校管理層面臨的重要問題,是規劃設計人士思考和實踐的重要課題,其目標是建設特色校園環境。從學校精神文化、歷史面貌、自然環境、校本特色教育等不同的角度出發,通過VI視覺系統、室內外環境設計,建設特色校園環境。舊校改造既應遵循以因地制宜、文化內涵為導向的科學性原則,更應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最大程度地整合利用學校的多種資源來建設特色校園環境。
舊校改造 特色校園環境 精神文化 VI視覺系統 室內外環境
一、現狀分析
1.舊校改造是學校建設的常態化工作內容,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
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和人們意識的不斷提高,原有的學校硬件設施日漸不能滿足現今的需求,改建、擴建、改造舊校在經濟、時間、質量上比新建校園更具優勢,成為教育管理部門格局調整的首選。年限不等的舊校,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通常面臨以下問題:周邊環境雜亂,學校外觀特征不突出,混同于眾多民用建筑,毫不起眼;學校基礎設施差,廚衛環境惡劣,使用功能不完善;建筑外觀陳舊,內部空間單一,空間缺乏靈活性和可變性;缺乏細致的景觀規劃,綠化不夠或者零亂,缺乏人文景觀或者景觀內容陳舊、形式落后;校園色彩雜亂,標志及導視系統不規范、不美觀。
如何改造舊校,如何通過舊校改造推進特色校園環境建設,是各地各級學校管理層面臨的重要問題。而舊校改造不同于任何企事業單位的建筑環境改造,涉及到的具體專業有規劃、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裝飾設計、廣告設計,應考慮經濟性、美觀性、時間性、教育性,必須委托專業設計團隊來整體策劃和設計,并由專業施工單位來實施設計方案,所以舊校改造也是規劃設計人士須思考和實踐的重要課題。
2012年全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達2萬億左右,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可以預見的未來,教育投入會穩定增加,能為學校帶來更多的發展契機,舊校改造正在成為(或者已經成為)學校的一項常態化工作內容,無異于一次“破繭成蝶”的再生工程。
2.舊校改造工作的目標是特色校園環境建設
“特色”于學校,意味著 “優質”的規定性,既代表學校自身完善和自我發展的方向,也表現出與其他學校的差異,是內在本質的優化和外在環境優化的統一。學校特色由組織文化建設、校本課程開發等途徑構成[1]。而特色校園環境正是以物質手段,將環境作為組織文化建設的元素之一——外在環境資源進行開發和研究,從而旗幟鮮明、直觀而感性地呈現學校特色。特色校園環境建設是新時代發展的呼喚,是素質教育的內在需求, 是學校綜合辦學水平的重要體現,也是學校個性魅力與辦學特色的體現。舊校改造當以特色校園環境建設為目標和工作重點。
科學研判舊校環境資源是特色校園環境建設的基礎,“一刀切”的做法尤不可取。對舊校的環境資源進行科學分析,從功能合理、環境優美、舒適安全、教育寓意的多元要求出發,找準薄弱環節和關鍵所在,采取三種方式進行處理:對歷史悠久的校園建筑、特色物品保留原貌或者“修舊如舊”,最大程度保留其人文歷史教育價值;對失去實用或審美價值的校園建筑和景觀拆除后新建,求取符合時代審美的學校特色環境;對仍有實用功能但視覺形式落后的實體做外觀整體或局部改造。建筑是凝固的藝術,在學校環境的建設上尤其能體現。
二、特色校園環境建設的思路
1.從學校的精神文化出發,以物質手段塑造、展示精神文化,是建設特色校園的總體思路
作為學習性組織,學校的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內核和靈魂,是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為全體師生員工所認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與文化觀念,是學校存在和發展的內在生命力,也是區別于其他學校的根本特質。精神文化包括學校價值觀、辦學理念、文化定位等內容,決定了特色校園環境建設的總體思路[1]。學校精神文化通過“內化”與“外化”兩個途徑產生作用:內化既是形成規范深入全體師生的內心,外化以寓意性設計的方式轉化為文字、壁畫、雕塑、色彩等多種具體可現可感的形式,展現在學校的物質建設中,成為校園環境建設之“魂”。
2.深入挖掘學校的歷史面貌、自然環境、民族特色、師生情況、校友特色、校本特色教育等各個不同的元素,也是在舊校改造過程中建設特色校園環境的重要思路
任何一所學校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里辦學的,學校的現狀是昨天發展的積淀,而今天的改革決定了明天發展的結果,舊校改造無疑是特定時間節點上對學校發展的一次全面審視和改進,也為未來學校的特色發展奠定了優良的硬質環境。學校發展是一個不斷適應內部和外部變化,調整改革自身的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的過程,因此,過程中任一元素都可能成為學校特色,自然也能成為特色校園環境建設的主導元素:由“可能”變為真正的特色,需要挖掘—總結—凝練—表現,科學研判和科學策劃。
不論何種思路,建設特色校園環境均需要深入挖掘學校自身的文化屬性,以教育策劃的高度和整體性,實現統一的形式元素表達深厚的文化內涵,在時空中獲得延續性的表達和突出的展示。
三、特色校園環境的具體內容
1.導入VI系統:標志、標準色、吉祥物、輔助圖案和各個應用系統,讓校園環境有了統一的視覺形象
學校視覺文化識別系統(VI)是學校文化識別系統最為直觀的組成部分。它以校徽、標準字、標準色為核心,涉及教學、辦公、指示、公關等多種應用元素,通過個性化、系統化的視覺方案使學校的辦學理念得以規范呈現,塑造學校良好的視覺形象,提升學校的形象和知名度,同時也會在吸引生源、師資人才的等方面起到潛移默化的感召作用。
2.室外環境的改造:確定特色環境的主導元素,科學規劃各個功能區并確定每個區的文化主題,運用景觀小品、雕塑、壁畫等藝術手段,傳達學校文化理念
存在多年的學校,其使用功能方面的不合理之處是顯而易見的,因此,舊校改造應首先調整和完善使用功能。師生的行為能否舒適順利開展決定了對應的場所功能是否合理,不合理之處即需要局部調整。其次,合理組織校園景觀的空間動線,在動線上因地制宜設置各處景觀點,本著“人—建筑—環境”和諧共處的設計理念,創造智慧交流的場所,為使用者提供可游可玩可停可觀的豐富行為體驗。再次,推敲每處景觀的寓意性、童趣性、安全性,為每處景觀冠名,用新穎的立意來多層次、多角度地體現學校文化的豐富內涵。最后,在造型、色彩、材料等造型手段上采用統一的表達形式,打造園林一般優美宜人的“第二自然”——特色校園。
3.室內環境的改造:包括教學樓中庭、教室和功能室、走廊、衛生間、宿舍、食堂等各處室內環境的改造
明亮整潔、溫馨舒適、富有教育意義的室內環境是保證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物質條件。根據每個功能區的形狀,設計不同的主題,既統一傳達出學校的文化精神,又同時塑造一處處具體實在的“隱形課程”場地。空間由天棚、地面、墻面三種界面圍合而成,每一處細節都具有使用功能并能巧妙地蘊含文化意義。方法是多樣的,關鍵在于發揮師生的主動性,把每一個改造措施實施好、維護好,在每一面墻上都看見智慧的閃亮。
四、總結與思考
1.基于教育策劃的角度,特色校園環境是豐富的文化環境、廣泛的交際環境、生動的科學環境、優美的藝術環境的綜合體,是一所學校物質建設的最高標準
舊校改造尤須注意因地制宜、文化內涵為導向的科學性原則。每個學校的地理條件、物質基礎都是不同的,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充分發揮“本色”,改造出特色。每所舊校都有其生命歷史,要珍視并保留那些典型的人文符號和自然符號;而學校又不同于一般的商業環境、辦公環境,是育人之地,因此每處環境都應經過管理者精心設計,“讓每一面墻都能說話”,以形成文化磁場。舊校改造還應遵循安全性原則、童趣性原則、參與性原則、寓意性原則、生態性原則。
2.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最大程度整合利用資源是舊校改造的總體思想
基于投入的原因,舊校改造在操作中通常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一次性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整體改造,通常適用于財力較強的市縣級重點學校;第二種是分筆資金,多次投入,多次改造。前者能帶來整體面貌的突變,是塑造特色校園環境的最佳時機;后者既可能是舊校多年來的環境建設常態,也可能是整體改造后的不斷完善。統一規劃,分步實施,保障了相對長時間段內特色校園環境目標的確定,同時設定“時間”與“成果”兩個考量標準。經過最大程度整合利用資源,統一規劃、整體策劃得出的目標一旦確定便不應隨時變更;建設和執行的過程則是特色逐漸形成必經的“時間”歷程——經過時間錘煉的特色凝聚了思考、探索、交流、創造的生命痕跡而愈加散發歲月的芬芳;最終的“成果”是校園環境特色突出,讓師生擁有更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同時,學校贏得知名度和美譽度,學校的品牌深入人心。在具體實施中,特色校園環境建設涉及建筑、景觀、營銷、廣告、教育學、心理學等多門學科,是一個繁雜的社會生態系統再造工程,不僅需要具有豐富經驗和綜合素質的專業策劃設計團隊為學校提供服務——突出而快速產生藝術效果,同時,還需要學校自身充分而深刻地認識到,只有發揮自身主動性和參與性,雙向互動通力協作才能打好舊校改造、特色再造的文化主動仗。
綜上所述,舊校改造是學校節約資源、優化資源的最有效建設途徑,為學校美化環境、梳理文化、樹立品牌提供了絕好的契機。改造中必須發揮硬件文化與軟件文化共同作用的有效機制,以硬件文化體現軟件文化,以軟件文化指導硬件文化建設。通過舊校改造讓生活于其中的師生獲得更好的生存環境,從而提高育人的數量和質量。另外,特色校園環境以物質手段促進了校園文化建設,對于提高學校綜合管理水平、提升學校品味、打造學校品牌、推進地區教育水平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方銘琳.區域教育和學校發展的特色策劃[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陳南.校園環境教育資源開發和學校特色建設[J].教學與管理,2012(5).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