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摘 要 升旗儀式是少年兒童表達情感的重要載體,也是體現少年精神風貌的重要符號。然而在升旗儀式實際開展過程中,設計者忽視兒童的體驗與認知差異,將富含教育意義的儀式變成了一場空洞的表演。為了滿足升旗儀式的情感訴求,儀式設計者要尊重兒童的體驗,注重儀式的創新性,深化儀式的文化內涵,從而使少年兒童更好地表達對祖國的樸素感情。
象征符號 升旗儀式 樸素情感
少年先鋒隊是中國少年兒童特有的組織,由中國共產黨委托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直接領導。少年兒童的思想意識能夠彰顯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強少年兒童的思想文化意識是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
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的少年兒童需要通過符號的表達來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增強國家意識、科學意識、勞動意識、審美意識,還要鍛煉強健的體魄,養成良好心理素質,培養樸素情感。一些符號因素是組織價值理念和文化意義的載體和象征,這些符號能把少年兒童連接融合為一個有效的整體系統。在少先隊組織中,具備象征意義的符號有國旗國徽,少先隊禮儀中的隊旗隊徽、紅領巾、儀式等等,這些具有象征意蘊的符號識別性很高,可以成為“培養少年兒童對黨和社會主義祖國的樸素感情”的載體。學校少先隊可以以升旗儀式為載體,結合學校的辦學特色,創新培養少年兒童對黨和社會主義祖國的樸素感情。
一、升旗儀式
學校應重視升旗儀式,以培養少年兒童對國旗的熱愛,進而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和尊重。
1.升旗儀式具備情感表達的條件
(1) 升旗儀式能通過營造氛圍增強教育性。少年兒童的愛國情感是一種高層次的情感,需要由外在高層次的情感轉化為個人內在的獨特情感。這一內化過程也決定了只有憑借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才能實現。主席臺下整齊劃一的隊列,統一的著裝,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鮮艷的五星紅旗,鏗鏘有力的國歌聲,這樣濃郁的環境氛圍,自然地會將參加升旗儀式的隊員帶入一個富有教育內涵、莊嚴激情的特殊空間。
(2)升旗儀式能夠提高少年兒童的思想情感。情境與情境中的主體相互依存,在這種情境里,隊員從最初的直覺感受不由自主地進入了一種體驗的境界,隨著儀式的繼續渲染,隊員的思想情感也在升華,這種體驗會讓外在的情感滲透到隊員的內心世界,內化為隊員比較穩定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蘊含教育意義的升旗儀式在提高隊員思想情感的同時,也實現了儀式教育的目標。
2.升旗儀式的設計者
少先隊組織的主要教育內容是政治社會化,而升旗儀式是政治社會化在學校中的一個突出體現,同時也需要一個載體來營造莊重、嚴肅的教育氛圍[1]。因此,升旗儀式的設計者需要制定相關的制度作為保障。例如,在舉行升旗儀式時,對相關的人員就有具體的規定:中隊輔導員必須帶領隊員到操場指定區域,任課教師及學校領導必須站在指定位置上,儀式開始后不要隨意走動、交頭接耳,升國旗時要肅立、行注目禮等等。教師的表率作用也能向隊員灌輸對黨和社會主義祖國的樸素感情。
3.升旗儀式的參與者
作為升旗儀式參與者之一的儀式設計者、輔導員、任課教師、校長、校外輔導員等等,更多扮演的是維護秩序的角色,盡量讓現場進度控制在預期的范圍內,而不考慮內容設計的效果及儀式結束后隊員的感想,也就意味著對升旗儀式的主要參與者——隊員在儀式中的體驗感受關注不夠,最終造成了“重儀式,輕內涵”的后果。
二、升旗儀式忽視兒童的體驗
1.忽視兒童在儀式中的主體性
在教育的組織形式中,少先隊的孩子們通過在自己的組織里接受集體生活的教育和鍛煉,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教育方法上,則多根據少年兒童的特點,通過輔導員及教師指導,少先隊員自己設計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來進行教育。通過少先隊活動讓少年兒童“參與實踐”是少先隊教育的重要特征[2] 。2015年9月30日,某市Y小學為了迎接國慶、慶祝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而舉行了“升國旗、唱國歌,千人宣誓報效祖國大會”,當代表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圣火第一次沒有被點燃、相關人員想辦法彌補失誤時,主席臺下的隊員們不是安靜地等待著火光的出現,而是不耐煩地扭動著身軀在交頭接耳;當隊員舉著圣火繞場一周時,主席臺上的《少年中國說》的誦讀也在進行著,主席臺下的隊員們卻沒有跟著一起朗讀《少年中國說》,而是看著手舉圣火奔跑的隊員,發出一陣陣的歡呼聲,他們的目光隨著圣火移動著,直到圣火再次回到主席臺才捧起手中的臺本齊聲朗讀著催人奮進的《少年中國說》。
在這場活動中,隊員與設計者預想不一樣的表現提醒設計者需要在活動前進行指導。設計者需要在活動舉辦前利用一次隊會課向隊員們傳達一些關于儀式的“認知”層面的禮儀,通過形象化的比喻來說明哪種行為方式更符合場景。
2.無視隊員的認知水平差異
《少年中國說》中“鷹隼試翼,風塵翕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將發硎,有作其芒。”這些語句對于低年級隊員來說有一定的理解困難,雖然下發了白話文的解釋,可是筆者通過對隊員以及相關任課教師的了解發現,他們之前沒有集中學習過《少年中國說》。如果隊員對《少年中國說》比較了解,那么下面的對話也許就會轉變為符合儀式設計者初衷的對話。
筆者:今天你們要參加什么活動呀?
隊員1:要參加一個活動。
筆者:什么活動呢?
隊員1:轉頭沒理我。
隊員2 :升國旗、唱國歌,千人宣誓報效祖國大會。(隊員2 拿著稿紙讀的)
隊員3:我知道,《少年中國說》。中國強則中國強,少年富則中國富……
隊員4:不對,是少年富則中國富,中國強則中國強…
筆者:你們可明白這段話的意思啊?
隊員3和隊員4笑著搖搖頭。
這樣的千人宣誓報效祖國大會將儀式教育關注的重點放在最后的標志性階段,如場景的規模、 儀式的影響力(社會效益)、 場面的隆重程度、 程序的完整性,甚至儀式的奢華程度,以至于儀式教育重“式”輕“儀”,重“結果”輕“過程”,重“形式”輕“效果”,重“瞬時表現”輕“潛移默化”,重領導“意圖展示”輕師生“精神養成”,重個體“口號呼吁”輕群體“躬身踐行”[3],當然也就無法讓設計者注意到參與主體的認知水平差異。
3.儀式缺乏創新性
在升旗儀式中,每周一個主題的“國旗下講話”、表彰優秀中隊、講解優秀隊員事跡以及特殊儀式活動等等,都是一本鮮活的愛國主義教材,這種多樣化的儀式內容,經過幾個學期的提煉,在潛移默化中能對少先隊員進行潤物無聲的教育。比如,Y小學這次活動中的“集體誦讀少年中國說”環節,就可創新性修改為高年級領讀環節、高年級向低年級隊員解讀少年中國說環節、低年級隊員談談自己的理解以及隊員家長談談傾聽感想等。各個中隊因分工不一樣,可以把承擔升旗儀式的機會當作展示中隊風采的平臺,少先隊員在其中的表現也會使升旗儀式的教育內涵在不斷地自我回顧與反思中得到升華。創新性的升旗儀式不但不會減少升旗儀式的莊重感,還會增加升旗儀式的深刻性與有趣性,進而營造一個寬松自由的氛圍,實現意蘊豐富的教育意義。
三、升旗儀式的情感訴求
1.尊重兒童的體驗
雖然儀式設計的框架很完美,但設計內容只有真正觸動隊員的內心、符合隊員的興趣、激發隊員的好奇心,能快速與隊員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才能將外在高層次的愛國情感轉化為內在的個人情感,從而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表達愛國熱情,潛移默化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升旗儀式只有在形象生動的表層設計上更關注儀式前的細致指導、儀式中的真實體驗、儀式后的豐富感想,才能揭示設計者設計活動的用心所在。
2.注重儀式的創新性
將升旗儀式與中國比較隆重的節日相結合是儀式中的創新設計。節日是具有中國文化意蘊的象征符號,象征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思想,凝結著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因此學校的儀式教育必須具有創新性。例如每周一的升旗儀式,如果儀式設計者不注重形式的創新性、內容的豐富性、主題的時代性,那么全體參加人員就會覺得枯燥乏味,將一項本來莊嚴肅穆的升旗儀式看成不得不完成的任務,固定的程序、相同的講話,必然難以在學生心中留下記憶。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重復率與態度改變呈倒U型曲線相關[4] 。因此,在小學階段,學校如果能夠將儀式教育很好地融入兒童的思想意識里,那么他們走向社會后在任何一個組織里都會有積極向上的態度。
3.深化儀式的文化內涵
儀式是學校文化的載體,將儀式所蘊含的文化意蘊形象地傳達給學生,有助于學生自覺地產生自我身份認同感和對于組織的深層理解,在情境中感受儀式的符號體驗與對于組織的記憶。學校儀式活動的本然目的是通過種種感性手段,設置具有強烈的情緒喚起和渲染作用的儀式情境,讓學生個體感知并接受各種象征符號所傳達的理念文化、情感態度以及生命體驗等正向的教育內容,潛移默化間實現學生的成長進步[5] 。學校要重視儀式主題的選擇,根據主題設計貼切的活動形式,讓富有文化內涵及新穎外觀的儀式活動傳承學校的文化精神。
參考文獻
[1] 張文博.淺談主題升旗儀式的思想性和教育性[J].教學實踐,2004(9).
[2] 陳德杰.談新時期少先隊文化建設[J].教育教學研究,2013(12).
[3] 王秋芳.小學儀式教育的異化和重構[J].教學與管理,2014(12).
[4] 郭毅然.重復率與學校德育實效性的社會心理分析[J].教育導刊,2011(1).
[5] 張家軍,陳玲.學校儀式教育的價值迷失與回歸[J].中國教育學刊,2016(2).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