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華
這是一則有關第四名的故事,不知道同為教育者的我們,可以從中讀出些什么。
這是一次殘酷的長跑角逐。參賽的有幾十個人,他們都是從各路高手中選拔出來的。因為最后獲獎名額只有三個,所以競爭格外激烈。一個選手以一步之差成為第四名。他受到的責難遠比那些成績更差的選手多。“真是功虧一簣,跑成這個樣子,跟倒數第一有什么區別?”這就是眾人的看法。這個選手若無其事地說:“雖然沒有得獎,但是在所有沒得到名次的選手中,我名列第一!”
選手的態度遠比名次和獎品更為珍貴,這也是令人產生由衷敬意的地方。而筆者從中更聯想到自己的工作。因為在我們的學校工作中也同樣會有這樣的第四名出現,不妨來看一則現實案例。
在一次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中,學校推薦了一名年輕老師參加,經過在校內的一輪輪打磨以及團隊的通力協作,終于幫助這位老師順利地完成了比賽任務。經過不到一周時間的等待,比賽結果出來了,他獲得了第四名。而前三名是一等獎,第四名與一等獎無緣。與以往學校其他老師獲得一等獎時的待遇有著很大的不同,這次既沒有學校網站上的喜報,也沒有校內通訊平臺里紛至沓來的喝彩。無論是分管的學校中層干部,還是同一教研組的成員,都悄無聲息,對這個結果似乎都無意中忽略掉了。再看這位年輕老師,似乎也刻意回避著這一比賽結果,如果有誰問到,也只是苦笑兩聲:“不好意思,只得了個第四名。”
兩相對比,相同的是眾人的態度,而差別在于參賽選手和參賽老師的自我認知。這樣的案例在平時的工作中并不少見。難道第四名就真的這樣不值一提嗎?
比賽結果固然重要,但在參與之中不斷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挖掘自己的潛能,激發自己不斷進取的精神,才應是比賽的真正價值所在。可是,更多的時候,我們將比賽的結果放在首位,將成績看成唯一,似乎只有獎杯才是“硬道理”,評價一位老師時只唯“第一”論英雄,完全忽略了將比賽作為一個新的生長點,以喚醒老師不斷向上、向前的信心。正是因為學校管理中對于“第四名”的忽略,才造成學校集體的有意回避,更造成參賽老師的“自我否定”,甚至就此“沉淪”。
面對第四名,認可老師所做出的努力,肯定老師所獲得的進步,鼓勵老師繼續在發展的路上不停步,給老師以真誠的接納,而不是漠然,給老師以同樣積極的認可,而不是輕視,這才是學校管理需要進步的方向。管理,說到底是一種積極的引導。喚醒團隊的合作意識、上進狀態,磨礪團隊的整體能力,同時喚醒個體超越自我的意識,追求更好的發展,不滿足于昨天和過去,這是比賽應發揮的管理效能。在我們面對第四名時,應該有積極的視角,讓全體團隊成員都能從中收獲正能量,并以此為契機,產生新的生長點,以平常心接納、以進取心反思、以自信心出發,比賽可以是第四名,但我們得到的收獲應該是“第一名”——贏在當下,更贏在明天。
理性地看待第四名,進而思考如何看待第五名、第六名……就是需要用發展的眼光、主動的反思、當下的行動、更加堅定的成長來詮釋名次應有的含義。筆者以為,這是從我們個體層面所進行的最有意義的解讀。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