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停停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新教材的改編,我們不難發現在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上有一亮點:在每一個單元后面都安排有“綜合性學習”,這是新教材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是一個全新的“板塊”,是與“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相并列的五大板塊之一,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基本目標,即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大力倡導。”語文綜合性學習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方式,把學生從被動、接受式的學習中轉變到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確立了新的課程觀和教學觀,但也因為它的新,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對語文綜合性學習不能引起足夠重視。面對全新的課程,新型的學習形式,空間廣闊的學習內容,不少老師都有一種無從下手的茫然。如何有效地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呢?
一、精心指導,有序開展
綜合性學習的真正意義,在于學會用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去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教師在活動中應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熱情為前提,注意對學生活動的指導。更重要的是要為學生營造實踐情境,通過引導,讓學生能夠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特別是學生能夠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現實問題,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主動地去探索、發現、體驗、獲得解決現實問題的真實經驗。如在進行綜合性學習《獻給母親的歌》時,首先讓學生回到家里仔細留意觀察,全身心感受自己母親的一言一行;其次讓學生各抒己見,口頭表述你所感受到的母愛;再次閱讀課文中的有關內容,搜集描寫母愛的詩歌、歌曲、故事、感人事跡等在班內交流;最后讓學生寫出自己的真切感受或分類收集一些材料,辦一期“感受母愛”的板報或開一次主題班會。這一設計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愿望和興趣,又能充分體現他們學習主體地位。
二、精心研究,豐富資源
1、活用文本資源,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文本是語文學習的最主要資源。利用好文本資源,是開展綜合性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如指導開展“綜合性學習”《戲劇大舞臺》時,我將學生由課內引向課外,由文本走向生活,令人耳目一新。首先在課前要求學生課前收集資料,通過影視作品聽戲、看戲,學唱戲曲,學演戲曲,然后安排學生自制臉譜并且表演戲曲片段,親身體驗戲曲的魅力。同時還指導學生辦一份綜合性學習小報在全校展出。在搜集、查閱的過程中,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又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搜集資料的能力。在這次活動中,學生們的合作意識、創新精神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寫作、口語交際得到了很好的展現,拓寬了語文學習的空間。
2、加強學科整合,豐富語文綜合性學習內容。《語文課程標準》“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配合。”語文教師要有意識的突破學科界限,加強與各學科的聯系。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比如,進行綜合性學習《黃河,母親河》則可通過與地理、歷史等學科的結合,開發其綜合性學習資源:通過地理學科了解黃河起源、流經哪些省區、有多長,為什么有“跳進黃河洗不清”之說等;通過歷史學科了解為什么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通過政治學科了解人們呼吁保護黃河的聲音及當代人民對黃河的治理;還可通過與音樂學科的結合來激勵學生們的愛國熱情。通過活動讓學生明確語文學習不只是掌握課本知識,還需要利用各種有效資源提高語文能力。在讓學生獲取資料的同時,不僅要學會獲取資料的方法,還要學會如何整理資料,以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
3、利用當地自然風光、民俗文化,開發綜合性學習資源。生活處處皆語文,生活的空間有多大,語文學習的空間就有多大。一切自然風光、人物古跡、風俗民情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題的資源。我們地處古絲綢之路,有黃河三峽、炳靈石窟等自然風光;而且我縣發現了世界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恐龍足印化石。這些自然、人文等地方資源,是語文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三、面向全體,形式多樣
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提倡學生人人參與,讓不同的個體能在綜合性活動中更好地發展自己的個性,既展示自己的特長,又在合作和探索中發展自己的學識、膽識。我們在綜合性活動中,一般應采取的是小組合作的形式,事先綜合考慮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興趣、責任心等),然后讓每小組盡量由不同個性、不同層次的同學組成,以便在展開活動時發揮各自的特長,同時每一小組,明確分工,確立責任人,保證活動的全員參與,如果教師不注意這些方面的問題,綜合性學習往往就成了優生的學習舞臺。總之,一定要讓學生人人參與學習,人人得到鍛煉,人人取得進步,從而使人人得到綜合素養的培養,在此基礎上可以采取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
1、競賽:有計劃地開展語文競賽活動,對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有極大的作用。競賽可在不同范圍、不同場合隨時舉行,不必拘泥形式的大小。比如:查字典比賽、成語串聯、朗誦會、辯論賽、演講賽等。
2、表演:小學生很喜歡模仿故事中的角色,通過表演課本劇或童話劇,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記憶,還能在某些課文的情節空白、濃縮處,拓展想象,在富有創造性的表演過程中培養想象力,促進語言發展,增強自信和勇氣。如:《白雪公主》、《草船借箭》等都可以改成課本劇。
3、辯論:小學生好勝心強,不服輸,常常為了自己的觀點與別人爭得面紅耳赤。根據這一特點,常常在課上開展一些小小的辯論會,可以極大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為了在辯論中立于不敗之地,辯論前積極準備資料,編寫提綱,辯論中唇槍舌箭,既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的敏捷性,又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
4、游戲:愛玩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游戲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
5、賞析: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可以開設一些賞析型活動課,由各個小組確立一個主題,分頭搜集資料,集體展示。如:“走近冰心”、“神游水滸”都可以設計成賞析課。
6、研究:研究性學習是培養教師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一種重要途徑和載體。尤其到了小學高年級,我們更應該倡導這種學習方式。例如在小學高年級,我們就可以開展“學生在校學習狀況”、“同學們每周生活開支情況”等社會調查活動。
四、注重過程,展示成果
綜合性學習就是提出一些學習的活動和要求,讓學生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和合作意識,然后人人積極主動地投身其中,共同完成活動的內容,達到活動的目的。教師應盡量捕捉、放大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的閃光點,及時做出評價。如在教學汪曾祺《端午的鴨蛋》時,先讓學生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找出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然后安排學生訪問搜集整理自己家鄉端午節有哪些風俗習慣,最后在全班交流。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熱情高、興趣濃,有的還列出了活動計劃……到了交流時,同學們都有自己的整理成果,有的還把形狀不一的各色香包及粽子帶到班里讓大家欣賞、品嘗,以體現自己的參與能力及家鄉的文化底蘊。這一活動也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到民間采風去。這樣,學生在綜合性學習活動過程中有話可說,表達大膽,既激發了興趣,也鍛煉了膽量,更提高了能力,還真正參與了實踐活動,成為學習的主體。語文綜合性學習注重對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培養。
綜上所述,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一種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如一場三月春雨,帶給師生心靈的陶冶,滋潤著語文學習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