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妙
摘要: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但習作教學的現狀就是老師教得吃力,學生寫得痛苦,費時多而收效微。習作教學如同一根“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如何讓這根“雞肋”變成“美味”呢,我采取的方法就是將寫作教學與各學科之間聯盟,有效整合各學科的知識共通點,不僅讓語文成為各學科的基礎,更要建構起寫作教學與各類學科之間的橋梁,提取有效技能和知識點為寫作所用,讓習作教學的道路走得更加深廣。
關鍵詞:情感共振;圖文并茂數學作文微文學
《語文新課標》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用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根據課程標準,我們就應該多角度地有效整合各學科的交匯點,讓作文教學潛移默化在各學科的學習中,帶領學生走上一條輕松自由的習作學習道路。
一、情感共振,寫作與《品德與社會》的聯盟
《品德與社會》這一學科教材內容廣泛,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這正是一片能汲取學生的習作素材的沃土,老師可以有意識地提取《品德與社會》學科中的有用素材,與寫作教學進行有機整合,就能為學生打開新的寫作視野,打通思維源泉,有話可說,有感可發,有情可抒。
如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第一課是《家人的愛》,“愛”的主題是人生的永恒話題,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從生活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中感受到來自家人對自己無私的愛。相信品德老師在執教本課時肯定是落實了教學目標的,學生的情感已經受到了一定的熏陶。在此時如果能進行進一步地點撥和引導,那么學生的情感思緒是能夠傾瀉而出的,于是我趁熱打鐵,在學生上完此課之后,緊忙加入了一堂寫作指導課。
在上課開始前,我是不會宣布這是一節寫作課的——學生會立馬陷入寫作的反感情緒中。上課伊始,老師輕松自然地聊起一件自己小時候感受到濃濃母愛的事情,故事真實動人,立馬引起了學生的情感共鳴,學生自然地聯想起了自身經歷,紛紛舉著小手想要講講自己內心的“感人故事”,于是師生進入一場聊天式地交流會,有的學生說得完整感人,老師就鼓鼓掌送上溫暖的微笑;而有的學生說得疙疙瘩瘩地,老師就從旁串串語句,讓學生有表達的信心。因為聊天話題是來源于學生的生活,都是學生親身的經歷,因此每個學生都是有話想說,有話可說的。順勢引導學生把親身經歷的“親情故事”寫下來,讓老師能細細品讀。這堂課學生的寫作興奮點很高,寫下了好些真實感人,情真意切的佳作。
《品德與社會》學科教育的內容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生活,教學非常極為寬泛。葉老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因此,我們試著把寫作教學與《品德與社會》學科聯盟,這正是再給學生提供寫作的源泉。
二、圖文并茂,寫作與《美術》的聯盟
表達思想情感的方式有很多種,作家用文字傳遞情感,畫家則用繪畫表現意境,但是藝術都是想通的,繪畫和寫作都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關系密切,相輔相成。全冊語文教材中,幾乎每一篇課文都是配備了符合文本內容和意境的插圖,為什么要配上插圖呢?因為圖畫具有形象性,能夠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課文內容。根絕調查發現,85%的學生面對語文課本時,總是先看插圖,由插圖激發起閱讀課文內容的興趣,從而引發之間的思維互動。因此,看圖寫話,給作文畫插圖,繪本創作等都是訓練學生寫作能力的一種好方法。圖片不同于文字,圖片具有直觀的形象性。一張圖片的出示能夠迅速地抓住學生的眼球去觀看,但是老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良好的觀察能力和觀察方法,教會學生觀察圖畫要有順序、主次、細節等。三年級上冊的《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就是一篇能有效訓練學生觀察能力的文本,在執教本文時,我會電腦出示《清明上河圖》,引領學生由遠及近,有景到人,有面到點,有主要人物到次要任務,由人物的衣著動作到神情等進行觀察,請學生交流自己觀察到了哪些畫面信息,老師進行相應羅列。當然觀察止于表可不行,我會進一步引導學生交流透過畫面內容想象故事情節,讓畫作的內容動起來,讓人物活起來。學生的想象力非常豐富,說得頭頭是道。之后再結合文本學習,教學效果極好。有了這樣的觀察訓練,我就指導學生寫作《的農貿市場》,出示清晨農貿市場的圖片,讓學生觀察人物,場景,并且細致地觀察人物的動作、神情等,進而透過觀察讓畫面動起來,學生可以根據觀察和想象結合進行口頭表達,然后在看和說的基礎上,完成習作訓練。繪畫和寫作都源于生活,巧妙地結兩者,不僅能有效的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口語表達能力,而且能讓學生對寫作不再感到枯燥,文字會變得有色彩,有動感。
三、相輔相成,寫作與《數學》的聯盟
語文和數學看似是兩門獨立的學科,但仔細思考會發現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存在著多樣的宏觀與微觀的聯系。《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稿)倡導:“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于學生體驗、思考與探索。”“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見,數學的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都需要學生進行觀察、體驗、交流、實踐,這豈不是和寫作的學習方式不謀而合么,因此數學就可以成為學生寫作的素材,這就是數學作文。
讓學生把作文和數學的學習聯系起來,讓作文成為數學學習的工具,成為數學學習的助手,大大拓寬了作文內容。在數學作文中,學生可以描述數學現象、發表對數學問題的看法和探索,總結對知識點的認知過程,還可以寫課堂活動的情景,學習中的趣聞,解題的過程,合作交流的經歷,知識點背后的故事,甚至可以用童話的形式表現知識的生發、運用的故事等,可寫的內容很多,涉及各種作文形式,各種表達方式,都是可以利用的寫作訓練點。如學生學習了《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后,很多學生總是會粗心地遺漏掉小數點,那么我們就寫寫數學作文,可以寫《我和小數點不打不相識》、《生活中的小數點》、《我把小數點弄丟了》、《小數點闖禍記》……可以寫的內容很多,可以寫數學課堂的學習記錄,也可以展開想象寫寫“小數點”的童話故事等等。通過這樣的數學作文的練習,不僅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更是讓學生把數學學習內容進一步強化入腦,學習效率明顯提高。寫作素材來源于生活,而生活處處皆數學,讓寫作與數學進行聯盟,兩者真的是相輔相成,在數學作文的訓練中,學生的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表達力和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都是能夠得到提高的。
四、躬行實踐,寫作與《信息技術》的聯盟
當今時代,以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和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總是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據調查,我們班上幾乎每個學生開通了QQ空間,有的學生還有自己的博客。“微信”“微博”“博客”這些網絡名詞對于學生而言極具吸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強大動力,那么,我們何不把寫作教學與信息技術進行結合呢?根據學生對當前網絡“微文學”產生的強大興趣,我就順應學生的實際需求,在教室墻面的一角開設了“微信朋友圈”一欄,要求每位學生都給自己起一個微信名,我會在“微信朋友圈”上為每一個“微信賬號”劃分好“微信發布區”,教師定期發布一個主題,學生就這一主題自由發表意見,要求語言簡練優美,把“微信”寫在便條貼上發布于“微信朋友圈”上,全班學生都可以對“朋友圈”上分享的“微信”進行“點贊”(畫一顆)和“@”,人氣旺的“微信”會由班級“微信管理員”收錄到“班級微信賬號”(美詞佳句記錄本)里。開設“微信”的目的主要是訓練學生謹慎地用詞造句,準確地表情達意。沒有了寫長文字的要求,寫“微信”對于學生而言,少了一份壓力和畏懼,更多的是一份輕松和自由,這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輕輕松松地有話可說。
“微信”訓練的是學生簡練有序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此基礎上,我就要訓練學生“生動具體”的文字表達能力,于是我就實施寫作訓練與信息技術結合的第二步——開設個人“博客”。每個學生的周記本就是各自的“博客”,要求每位學生給自己的“博客”起好“博客名”,設置好“博客訪問地址”,還可以設計好“博客主頁”,每一篇周記就是一篇“博文”, 為了讓自己的“博客”有較高的“點擊率”,博主們可以給“博文”加插圖或照片等。每周設置一次“博文共賞”環節, 所有的“博文”一起展示給全體“博主”欣賞,學生可以在任一“博文”下面進行“點贊”和“評論”。 因“博客”的開放性,學生會格外重視“上傳”作品的質量,也會認真閱讀他人的作品,并做出認真的評價。根據“點贊”和“評論”的數目,每周評出5篇高人氣“博文”,老師不僅會頒發自制榮譽證書,還會將優秀“博文”錄入“班級博客”(這是真實的網絡博客,學生和家長都可以上網賞閱)。網絡寫作與現實寫作之間的有效“銜接”,改變了寫作教學的模式,激起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寫作不再是任務,而是興之所至,這就是利用信息技術為作文教學帶來的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寫作教學這條路上,確實是路途艱辛。我們試著抓住每一次可以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契機,希望能夠得到欣喜的成效。但是,教育是慢的藝術,寫作教育更需一份耐心。我所嘗試的學科聯盟促進寫作教學的新途徑,路途漫長,寫作教學可以結合的有價值學科信息尚不止這些,我且需一份耐心、細心、和熱情讓這一路走得更遠更寬。
參考文獻
[1] 教育科學研究所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 付小悅.“微博泛寫作時代的傳統文學力量何在”.來源《光明日報》2011-11-09.
[3] 盛登.“數學作文價值研究”.四川師范大學2005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