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建春 胡藹園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成為當前教育的關鍵。醫學在飛速發展,社會需要高素質的醫學專業人才。組織胚胎學是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組織胚胎學;教學方法;創新素質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11C-0088-01
創新素質的培養是將多種能力和優良品格進行整合。傳統的“應試教育”已經無法滿足創新型醫學人才教育的培養,國家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高校應該適應時代的需要,將教育模式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A醫學教育階段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能夠具備從事創新活動的素質和能力。
一、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創新素質培養過程中必須具備的基礎元素,是創造性活動的出發點,它的核心就在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生發揮能力的內在動力。在課堂上的教學時,老師能否激發學生的興趣,是決定教學效果的一個關鍵。在組織胚胎學的授課中,緒論這一章的教學是非常重要的,課堂內容的豐富性和教學方式的多樣性會影響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如果老師還是按部就班照搬教材“滿堂灌”,學生很容易形成這樣的印象,組織胚胎學是一門很高深的課程,跟自己沒多少關系,學生的興趣會越來越淡。如果老師能夠結合現代醫學中的一些名詞,讓學生知道組織胚胎學跟人們的關系,例如,現代醫學經常提到的試管嬰兒、克隆技術、人體干細胞的培養等,這些我們在媒體上或者在平常生活中聽到的,學生都有好奇心,當聽到自己熟悉的字眼時,會將注意力轉移過來,這樣學生就會對該課程產生興趣。在介紹這些醫學成果的時候,還可以讓學生分組探討,對這些成果取得的過程進行探討,增強學生的信心,激發學生對科研創新的興趣。
在授課過程中,也可以講一些名人在該領域取得的成就,給學生樹立榜樣。每個學生都有上進心,也有心中的榜樣,都想趕上甚至超過自己的榜樣,這就在思想上刺激了學生學習組織胚胎學的興趣。例如,老師可以講一些有關克隆的例子,比如,克隆羊多利,還有器官的克隆,學生對這些技術有了一定的認知,在聽覺和內心上直接刺激了學生的思維。還可以提一些有關克隆遇到的難題和未解決的問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鼓勵學生奮發努力去解決這些未解之謎。
最后,在講解各章的時候,也可以適時給學生穿插講一些常見的疾病案例,結合這些案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現在的小兒白血病、白化病、甲亢等病癥,老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將照片和有關新聞做一下回放,和學生一起分享病變的原理。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和學習的欲望,讓學生更加熱愛組織胚胎學,堅定學醫的信心。
二、 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培養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指有創新觀點的思維方式,不僅能揭示事物發展的規律和內在的聯系,還能在這個基礎上提出新穎的觀點,從而能夠推動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對基礎醫學學習階段的學生,要鼓勵其敢于懷疑,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設想,這些都是創新思維。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激勵學生勇于挑戰、敢于探索的創造精神,提倡大膽猜想、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在介紹循環系統時,老師講到動脈結構的時候,可以聯系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這些常見病,可以讓學生大膽地猜想,這些病變出現的癥狀以及形成的原理,該用什么辦法預防或解決這些難題,學生會對此產生興趣,積極參與到課堂討論中去,讓學生對此現象結合組織胚胎學知識發表看法,大膽提出見解,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學習能力
創新能力是培養創新素質的基礎。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是學生學習的過程,也體現在老師的教學模式上,老師的教學模式直接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式。對于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老師在課堂上運用啟發式和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去探究在組織胚胎學的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讓學生能夠更深刻理解各個概念,掌握組織胚胎學的學習規律,然后將所學的內容進行總結概括歸類,將在課堂上的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例如,講到皮膚這一章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想一下與皮膚有關的病例,引導學生認識皮膚的構造。因為皮膚是我們平時能夠接觸到的,所以學生會在老師的引導啟發下慢慢去主動探索有關皮膚的秘密,并將這些知識與前面學到的知識相聯系。當學生掌握方法以后,學習的主動性就會提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創新素質的培養,需要老師打破常規開展創造性教學,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知識,并提出疑問,提出新觀點,然后實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老師的主導作用,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肖玲,張彬,朱武,文建國,蔡維君,周輝.醫學八年制組織胚胎學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和思考[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3,(17).
[2]王曉慧,姜國華,袁瑤薇,劉宏.基于科研創新能力人才培養的中醫院校組織胚胎學教學改革初探[J].西部素質教育,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