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審苦蕎新品種晉蕎麥(苦)6號的選育
苦蕎又名韃靼蕎麥,屬蓼科(Polygonaceae)蕎麥屬(Fagopyrum)一年生雙子葉植物[1-3]。苦蕎是自然界中甚少的藥食兩用作物,在我國的許多高寒山區,苦蕎麥乃是當地人民的主食之一。苦蕎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富含蛋白質、脂肪、淀粉、維生素、礦質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此外,苦蕎還含有糖醇、多肽、酚酸,以及其他禾谷類作物所沒有的生物黃酮類活性功能成分[4-5]。
目前,在生產上使用的苦蕎品種混雜,生產方式落后,耕作粗放,極大地影響了蕎麥生產的發展。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寒區作物研究所通過系統選育,選育出產量比對照品種增產5%~10%,生育期在85 d左右,成熟一致,千粒質量18 g左右,抗病性強,適應范圍廣的苦蕎新品種(系)晉蕎麥(苦)6號,以滿足生產和國內外市場需求[6-8]。
晉蕎麥(苦)6號是以靈丘縣地方農家品種“蜜蜂”為來源,通過系統選育而成。
2004年種植靈丘地方資源“蜜蜂”,在開花期和成熟期進行單株系統選擇,將優良單株分別進行編號、脫粒保存。2005—2008年參加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寒區作物研究所內品系圃、品鑒圃、品比試驗,田間編號為04-46。2009—2010年參加山西省區域試驗,參試名稱為苦蕎04-46。2011年通過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為晉蕎麥(苦)6號。
2012—2014年參加第十輪國家苦蕎品種(北方組)區域試驗,參試品種名稱為晉蕎麥(苦)6號;與此同時,參加了國家苦蕎(北方組)生產試驗。并于2015年通過了全國小宗糧豆鑒定委員會鑒定。
2.1 品系比較
2006年參加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寒區作物研究所內品鑒圃,平均單產2 545.5 kg/hm2,比對照廣靈苦蕎凈增產468 kg/hm2,增產幅度22.5%,暫命名為苦蕎04-46進行品比試驗。
2007年品比試驗平均單產2 740.5 kg/hm2,比對照廣靈苦蕎(1 708.5 kg/hm2)增產60.4%。
2008年品比試驗平均單產3 540.0 kg/hm2,比對照廣靈苦蕎增產25.7%。
2.2 山西省區域試驗
2009年平均單產2 182.5 kg/hm2,比對照晉蕎2號增產4.0%。2010年平均單產2 266.5 kg/hm2,比對照晉蕎2號增產17.0%。2009—2010年在山西省內設立11個試點進行示范試驗,增產點率81.82%,平均單產2 224.5 kg/hm2,比對照增產10.3%。
2011年5月通過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命名為晉蕎麥(苦)6號。
2.3 國家區域試驗
2012年國家苦蕎品種(北方組)區域試驗,晉蕎麥(苦)6號平均單產(不包括山西五寨)2625.6kg/hm2,較對照增產9.84%,居13個參試品種的第1位,增產點率達70.0%。2013年國家苦蕎品種(北方組)區域試驗,晉蕎麥(苦)6號平均單產2 382.0 kg/hm2,比對照增產13.16%,居13個參試品種的第1位,增產點率達71.43%。2014年國家苦蕎品種(北方組)區域試驗,晉蕎麥(苦)6號平均單產2 579.2 kg/hm2,比對照增產8.40%,居13個參試品種的第3位,增產點率達66.67%。
2012—2014年國家苦蕎品種(北方組)區域試驗,晉蕎麥(苦)6號平均單產2 519.5 kg/hm2,比對照增產9.55%,居13個參試品種的第2位,增產點率達69.23%(表1)。

表12012 —2014年國家第十輪苦蕎(北方組)區域試驗晉蕎麥(苦)6號產量結果
2.4 生產試驗

表22014 年國家第十輪苦蕎(北方組)生產試驗晉蕎麥(苦)6號產量結果
晉蕎麥(苦)6號通過國家苦蕎區試后,在適應地區表現較好,2014年在甘肅慶陽、寧夏鹽池、寧夏固原、山西大同、內蒙古赤峰5個試點進行國家生產試驗,結果表明,晉蕎麥(苦)6號平均單產為2 104.2 kg/hm2,比對照品種九江苦蕎增產5.74%,比當地對照品種增產13.41%(表2)。在甘肅慶陽、山西大同試點較對照品種九江苦蕎和當地對照品種表現增產;在內蒙古赤峰較對照品種九江苦蕎表現增產;在寧夏固原試點較當地對照品種表現增產[9-10]。
2015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楊凌)測定,晉蕎麥(苦)6號(北方組)籽粒中碳水化合物含量67.81%、脂肪含量2.43%、蛋白質含量13.23%、水分含量10.98%、黃酮含量2.03%。
4.1 植物學特征
植株根系健壯、發達,株型緊湊,田間生長整齊一致,生長勢強,子葉綠色,幼莖綠色,真葉綠色,花黃綠色,籽粒形狀長三棱型,籽實灰黑色。
4.2 生物學特征
生育期85 d左右,屬中早熟品種。株高110~120 cm,主莖節數13~15節,一級分枝4~6個。株型緊湊。單株粒質量3.8~5.3 g,千粒質量17.1~18.5 g。抗病性好,抗倒伏,抗霜凍,適應范圍廣。
該品種適宜在甘肅慶陽、平涼,山西大同,內蒙古赤峰,寧夏固原、吳忠等蕎麥種植區域推廣。
6.1 合理輪作
切忌連作,前茬作物以豆類、薯類、瓜菜類、玉米、綠肥等為好。
6.2 早施肥
苦蕎生育期短,對肥料敏感,要施足底肥,滿足苦蕎對肥料的要求,以羊糞最好。羊糞施用量是根據當地農家肥腐化程度和地力情況來確定的,一般情況每公頃施用腐化稀釋后的羊糞30 t。
6.3 適時播種
當地溫達10~15℃時,為春播苦蕎的適宜播種期,在晉北地區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種為宜。
6.4 合理密植
適宜種植密度為每公頃60萬~120萬株,肥地宜稀,薄地宜密。
6.5 加強田間管理
適時中耕,以苗期(苗高5~6 cm)和開花封壟前為宜。
6.6 及時防治病蟲害
近些年,苦蕎麥在晉北地區發現有褐斑病、輪紋病,可噴灑多菌靈或代森鋅防治。蟲害有草地螟、雙斑螢葉甲等,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或辛硫磷乳液噴灑防治。
6.7 適時收獲
當70%的籽粒成熟即可收獲,收獲時間應選在早晨和上午,以免嚴重脫粒。
[1]任長忠,趙鋼.中國蕎麥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5.
[2]林汝法.中國蕎麥[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
[3]張耀文,邢亞靜,崔春香,等.山西小雜糧[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4]趙剛,唐宇,王安虎.中國蕎麥的育種現狀與展望[J].種子世界,2002(7):3-4.
[5]張以忠,陳慶富.蕎麥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種子,2004,23(3):39-42.
[6]劉寶泉,閆昊,王博.國審大豆新品種吉育86選育報告[J].吉林農業科學,2011,36(1):11-12.
[7]楊媛,楊明君,王慧,等.苦蕎麥新品種晉蕎6號的選育及豐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2(3):128-129.
[8]馬寧,賈瑞玲,魏麗萍.優質甜蕎新品種定甜蕎3號選育報告[J].甘肅農業科技,2014(10):5-6.
[9]呂慧卿,郝志萍,穆婷婷,等.晉蕎麥(苦)5號新品種選育報告[J].山西農業科學,2011,39(12):1247-1248,1251.
[10]李海,楊如達,梁海燕.高產優質廣適糜子(糯性)新品種雁黍11號的選育及栽培[J].山西農業科學,2016,44(1):11-13.
[11]楊明君.蕎麥高產栽培技術[J].山西農業科學,1989(8):17-18.
[12]陳有清,楊明君.晉西北黃土丘陵區蕎麥高產栽培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1992(9):12-14.
[13]陳有清,楊明君.播期對蕎麥產量的影響[J].內蒙古農業科技,1994(3):4-6.
[14]楊明君,楊媛,郭忠賢,等.旱作苦蕎麥籽粒產量與主要性狀的相關分析[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0(2):49-50.
[15]楊明君,楊媛,郭忠賢,等.苦蕎麥綜合高產栽培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0(3):129.
[16]石金波,楊媛,趙萍.淺談蕎麥的特征及其種植管理技術[J].中國農業信息,2011(8):57.
[17]楊明君,楊媛,楊芳,等.旱作苦蕎麥最佳栽培組合探討[J].中國農業科技通訊,2011(6):51-53.
楊媛,王慧,石金波,郭忠賢,李占成,李蔭藩,楊芳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寒區作物研究所,山西大同037008)
苦蕎新品種晉蕎麥(苦)6號是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寒區作物研究所由靈丘縣農家種“蜜蜂”經系統選育而成。2012—2014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2 519.5 kg/hm2,比對照品種九江苦蕎增產9.55%;2014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2 104.2 kg/hm2,比對照品種九江苦蕎增產5.74%。該品種于2015年6月通過了全國小宗糧豆品種鑒定委員會鑒定,其主要特點為高產穩產、黃酮含量高、適應性廣。
苦蕎;新品種;晉蕎麥(苦)6號;選育
Breeding of a New State Approved Variety Jinqiaomai 6 of Buckwheat
YANGYuan,WANGHui,SHI Jinbo,GUOZhongxian,LI Zhancheng,LI Yinfan,YANGFang
(Institute ofthe Crops in High Latitude&Cold Climate Area,Shanxi AcademyofAgricultural Sciences,Datong037008,China)
Newbuckwheat variety Jinqiaomai 6,was bred from the'Bee'of Lingqiu local variety through the pedigree selection in the Institute of the Crops in High Latitude&Cold Climate Area,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he results of regional trials during 2012-2014 showed that average yield was 2 519.5 kg/hm2,which was 9.55%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cultivar Jiujiang Buckwheat.The results ofproduction test in 2014 showed that its average yield was 2 104.2 kg/hm2,which was 5.74%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cultivar JiujiangBuckwheat.Jinqiaomai 6 was certified bythe National minor grain and bean varietycertifyingcommission in June 2015.Its main characters were high and stable production,high flavonoid content,wide suitability,and soon.
buckwheat;newcultivar;Jinqiaomai 6;breeding
S517
A
1002-2481(2016)12-1758-03
10.3969/j.issn.1002-2481.2016.12.04
2016-07-11
國家現代農業燕麥蕎麥產業技術體系(大同綜合試驗站)建設專項資金(CARS-08-E-07);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育種工程項目(16yzgc092);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育種基礎項目(Yyzjc1402)
楊媛(1982-),女,山西應縣人,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蕎麥育種及其栽培技術研究工作。楊芳為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