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艷霞
(太原市小店區農業局,山西太原030032)
咪鮮胺與異菌脲混配對辣椒枯萎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的增效作用
洪艷霞
(太原市小店區農業局,山西太原030032)
為了探討咪鮮胺和異菌脲混配對辣椒枯萎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的增效作用,采用抑菌圈法測定了咪鮮胺和異菌脲混配不同比例對辣椒枯萎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的聯合毒力。結果表明,異菌脲與咪鮮胺以1∶7比例混配對辣椒枯萎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為10.65 μg/mL,增效系數(SR)為4.73;異菌脲與咪鮮胺以9∶1比例混配對西瓜枯萎病菌的抑菌效果較好,其EC50為12.45 μg/mL,增效系數(SR)為1.43。
咪鮮胺;異菌脲;西瓜枯萎病菌;辣椒枯萎病菌;混配;毒力測定
目前,農業生產防治枯萎病的主要方法有選育抗病品種、嫁接防治、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1]。針對該病害,不同方法有不同的優缺點。培育抗病品種存在育種時間長、效果相對滯后、抗性易丟失的缺點,同時成本和價格也過高,這些原因使得該方法難以推廣應用;農業防治和物理防治成效緩慢,物理防治對種子和土壤都帶有病菌的瓜田防效并不顯著;生物防治相對而言比較安全,但是在生產過程中穩定性差、持續時間短,效果也并不明顯。因此,該病害還是以化學防治為主[2]。
咪鮮胺主要用于防治真菌引起的多種農作物病害,同時也可用于種苗處理及防治蔬果儲存期發生的病害。它可與多數殺菌劑、殺蟲劑、除草劑以及多種農用化學品混配使用,增大其防效[3-6]。25%咪鮮胺乳油3 000倍液對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達89.69%[7]。
異菌脲是二甲酰亞胺類高效、廣譜、觸殺型殺菌劑,適用于防治果樹、蔬菜、瓜果類等作物上的多種病害,同時異菌脲也是一種保護性殺菌劑,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也可通過根部吸收起內吸作用,有效防治對苯并咪唑類內吸殺菌劑有抗性的真菌[8-9]。
西瓜枯萎病和辣椒枯萎病的防治主要以化學防治為主,但藥劑的單一或不合理使用,使病原菌抗藥性、農藥殘留、環境污染等方面的問題越來越嚴重。而農藥混配具有延緩抗性、降低成本及提高防治效果等優點。
本試驗通過20%異菌脲與25%咪鮮胺不同比例的混配分別對西瓜枯萎病和辣椒枯萎病病菌進行毒力測定,旨在研發高效低毒的新型混劑,以延緩抗藥性產生、減少用藥量提供理論依據。
1.1 材料
1.1.1 供試病菌供試的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 f.sp.niveum)、辣椒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于PDA培養基上培養4 d后用于試驗。
1.1.2 供試藥劑25%咪鮮胺(江蘇輝豐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20%異菌脲(阿拉丁生化科技股價有限公司)。
1.1.3 供試培養基馬鈴薯葡萄糖瓊脂(PDA)培養基:馬鈴薯200 g、葡萄糖20 g、瓊脂20 g、蒸餾水1 000 mL。
1.1.4 儀器移液槍、HD-920超凈工作臺、RE-52旋轉蒸發儀、KF2102電子天平、DHP-500電熱培養箱、HD-920高壓滅菌鍋、JM-X16A電爐。
1.2 方法
1.2.1 PDA培養基的制作新鮮馬鈴薯去皮后稱取200 g,切小塊;量取1 000 mL蒸餾水同切好的土豆倒入鍋中,加熱至土豆變軟為止。用4層紗布將鍋中的土豆過濾,再稱取20 g葡萄糖,加入到過濾后的土豆濾液中,攪拌均勻。稱取20 g瓊脂,加入到濾液當中,加熱溶解,待瓊脂溶解完全后再過濾。過濾后將其定容至1 000 mL,分裝到三角瓶中。密封三角瓶,并于121℃高溫高壓滅菌[10]。
1.2.2 藥劑不同配比設計將20%異菌脲(A)與25%咪鮮胺(B)以相同的濃度分別配成體積比為1∶1,1∶5,1∶7,1∶9,5∶1,7∶1,9∶1 7種不同的配比,再將每種比例的藥劑設置8種濃度梯度:800,400,200,100,50,25,12.5,6.25 μg/mL,每組3個重復。
1.2.3 接種
1.2.3.1 帶藥培養基的制備與接種菌餅制備:在無菌條件下,將備用供試菌種用5 mm的打孔器打菌餅,每皿接1塊菌碟。
待培養基熔化后,取1 mL藥液和9 mL培養基倒入培養皿,迅速混勻,制成厚薄均勻的平板,1 mL無菌水加9mL培養基作對照,標記備用。然后接菌餅于培養皿中,置于25℃的培養箱中黑暗培養4 d[11]。
1.2.3.2 菌絲生長測定待枯萎病菌在含藥培養基培養4 d后,采用十字交叉法對菌絲生長直徑(mm)進行測定,計算生長抑制率,用DPS軟件計算藥劑毒力回歸方程式和抑制中濃度(EC50)及95%置信限,根據公式(1),(2)求出不同配比混劑的增效系數(SR)[12]。

式中,A代表異菌脲;B代表咪鮮胺;a,b分別代表異菌脲和咪鮮胺的混配比例。
根據增效系數(SR)作出聯合作用評價:當SR大于1.5時為增效作用,即藥劑混用時毒力大于各單劑單用時毒力的總和;當SR在0.5~1.5時為相加作用;當SR小于0.5時為拮抗作用,即藥劑混用時毒力低于各單劑單用時的毒力總和。最后測定異菌脲和咪鮮胺及二者不同比例混配后對西瓜枯萎病菌和辣椒枯萎病菌的毒力,計算EC50和95%置信限。
2.1 藥劑不同配比對西瓜枯萎病菌的毒力測定
異菌脲和咪鮮胺及二者不同比例混配后對西瓜枯萎病菌的毒力測定結果列于表1。由表1可知,異菌脲單劑對西瓜枯萎病菌的毒力低于咪鮮胺單劑,異菌脲的EC50為51.53 μg/mL,咪鮮胺的EC50為13.21 μg/mL。說明西瓜枯萎病菌對咪鮮胺比較敏感,不同混配比例的EC50為12.45~152.50μg/mL。

表1 20%異菌脲與25%咪鮮胺混配對西瓜枯萎病菌室內毒力測定結果
由表2可知,對于西瓜枯萎病菌來說,20%異菌脲與25%咪鮮胺以7∶1和5∶1的比例混配的增效系數(SR)分別為0.33和0.43,都小于0.5,為拮抗作用;以1∶1,1∶5,1∶7,1∶9,9∶1比例混配的增效系數(SR)分別為0.83,0.56,1.34,0.95,1.43,均大于0.5小于1.5,為相加作用。

表2 異菌脲與咪鮮胺混配增效作用測定結果
2.2藥劑不同配比對辣椒枯萎病菌的毒力測定
異菌脲和咪鮮胺及二者不同比例混配后對辣椒枯萎病菌的毒力測定結果列于表3。由表3可知,異菌脲單劑對辣椒枯萎病菌的毒力低于咪鮮胺單劑,異菌脲的EC50為251.51 μg/mL,咪鮮胺的EC50為43.70 μg/mL。說明辣椒枯萎病菌對咪鮮胺比較敏感。不同混配比例的EC50為10.65~73.54 μg/mL。

表3 20%異菌脲與25%咪鮮胺混配對辣椒枯萎病菌室內毒力測定結果
由表4可知,對于辣椒枯萎病菌來說,20%異菌脲與25%咪鮮胺以1∶5比例混配的增效系數(SR)為0.65,大于0.5小于1.5,為相加作用。以9∶1,7∶1,5∶1,1∶1,1∶7,1∶9比例混配的增效系數(SR)分別為1.43,3.54,4.54,2.14,4.73,2.15,均大于1.5,為增效作用。

表4 異菌脲與咪鮮胺混配增效作用測定結果
目前,我國使用的農藥大多數是混劑,混劑的應用大大減少了開發一種新型殺菌劑的難度,而且有利于延緩病菌對殺菌劑抗藥性的產生[13]。迄今為止,殺菌劑混劑已經占到殺菌劑總數的50%以上,而且還在不斷增加,成為有效防治病害的主力軍[14]。近些年,很多科研工作者對化學藥劑之間的混配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植物提取物、農用抗生素分別和化學藥劑的混配有一定的增效作用,但是植物內生菌代謝產物與化學藥劑混配的研究報道較少。本試驗就植物內生放線菌代謝產物異菌脲與化學藥劑咪鮮胺混配對病原菌的聯合毒力效力進行測定,結果表明,異菌脲和咪鮮胺進行混配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本試驗測定了異菌脲和咪鮮胺及其混劑對西瓜枯萎病菌和辣椒枯萎病菌的毒力,結果表明,20%異菌脲與25%咪鮮胺的比例為9∶1的混劑對西瓜枯萎病菌的抑制起最佳增效作用,增效系數(SR)為1.43,比例為1∶7的混劑對辣椒枯萎病菌的抑制起最佳增效作用,增效系數(SR)為4.73。
為了防止單劑的過度使用造成農作物產生抗藥性,農藥應合理混配,這不僅能提高農藥的藥效,還能有效地延緩病害抗藥性的產生和發展。不斷尋找各種農藥的混配比例達到增效作用,是降低農藥使用量、降低農業成本、減少環境污染的好方法。本試驗是在室內進行的測定,并沒有嘗試藥劑和寄主進行試驗,因此,只能為田間試驗提供理論依據,其田間藥效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1]簡霖.辣椒枯萎病的綜合防治措施[J].農技服務,2010(3):334-335.
[2]謝興剛,王果萍,周小梅,等.西瓜枯萎病防治現狀與展望[J].山西農業科學,2007,35(4):64-67.
[3]徐妍,馬超,胡奕俊,等.咪鮮胺生產現狀與市場分析[J].農藥,2008(9):21-22.
[4]魏繼剛,馬峰,侯偉.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對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2014(5):17-19.
[5]陳平,柳訓才.咪鮮胺的應用概況及其殘留檢測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07(3):478-480.
[6]Hao W Y,Ren L X,Ran W,et al.Allelopathic effects of root exudates fromwatermelon and rice plants on Fusarium oxysporum f.sp. niveum[J].Plant and Soil,2010,3361.
[7]王漢榮,方麗,任海英,等.西瓜枯萎病防治藥劑篩選[J].植物保護,2011(1):150-152.
[8]王新茹,白偉,趙建昌.嘧霉胺和異菌脲對番茄灰霉病的室內毒力和田間防效[J].西北農業學報,2008(4):18-20.
[9]王霞,田作金.50%異菌脲懸浮劑防治番茄灰霉病藥效研究[J].上海農業科技,2010(2):11-12.
[10]費鏞.常用培養基的配制[J].食品工業科技,1986(4):31-35.
[11]張舒亞,周明國.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的生物學及應用技術研究[M]//周明國.中國植物病害化學防治研究(第3卷).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2:1210.
[12]劉浩,張娜,陰春暉,等.兩種測定化合物對真菌菌絲生長抑制活性方法的比較[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09(4):577-580.
[13]孫克.全球十大殺菌劑的市場與展望[J].農藥,2013(7):11-12.
[14]劉學敏,李立軍.殺菌劑混劑的增效作用[J].農藥科學與管理,2002(5):21-22.
Synergistic Effect of Prochloraz and Iprodione Mixture toFusarium wiltin Pepper and Watermelon
HONGYan-xia
(Xiaodian District Agricultural Bureau ofTaiyuan City,Taiyuan 030032,China)
To discuss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prochloraz and iprodione,its combination toxicity potential to Fusarium oxysporum was tested by the inhibition zone method in the laboratory.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mixtures of prochloraz and iprodione at the ratio of 1∶7 had additive effect tothe Fusarium oxysporum and the EC50was 10.65 μg/mL.The synergistic ration(SR)was 4.73.However its to the Fusarium f.sp.niveum the best ratiowas 9∶1 and the EC50was 12.45 μg/mL.The synergistic ration(SR)was 1.43.
prochloraz;iprodione;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Fusarium oxysporum;mixed;toxicitydetermination
S436.3
A
1002-2481(2016)03-0382-03
10.3969/j.issn.1002-2481.2016.03.27
2015-11-15
洪艷霞(1962-),女,山西太原人,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