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清
中藥行業發展趨勢
文/郭清

郭清
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后
麻省醫藥學院名譽博士
浙江中醫藥大學副校長
榮獲: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中國十大醫改新聞人物
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
中國健康管理杰出貢獻獎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
中國(浙江)全面小康特別貢獻人物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國家健康總費用將從目前的3萬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8萬億元,健康費用GDP占比將翻番,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與醫藥體制改革,醫保從低水平廣覆蓋進入了多樣化高保障的階段,誘導性醫藥消費正在轉向社會人群的剛性需求,個人健康支出加大,未來中藥產業總量的增速將保持在較高水平。這對中醫藥行業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利好政策。
十三五規劃期間,國家布局了一系列規范措施來促進中藥行業的快速轉型發展。2015年5月國務院正式發布了《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這就是中醫藥領域的“十三五規劃”)。該規劃首次提出,中醫藥可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與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開展中醫藥交流與合作,提升中醫藥健康服務國際影響力。規劃中明確了中醫藥健康的豐富內涵:運用中醫藥理念、方法及技術維護和增進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活動,主要包括醫藥養生、保健、醫療、康復服務,涉及健康養老、中醫藥文化、健康旅游等相關服務。2016年2月《中醫藥發展戰略綱要規劃(2016-2030)》出臺,從國家層面編制中醫藥發展規劃,標志著中醫藥發展已被列入國家發展戰略,依據戰略部署,中醫藥從長期來看將迎來廣泛的發展空間。規劃提出,推進重要工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加速中藥生產工藝和流程的標準化、現代化,逐步形成大型中藥企業集團和產業集群,中藥工業總值占醫藥工業總值的30%以上,這對中醫藥行業和企業而言,是一次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為了推動中藥產業的快速崛起,我們必須要利用好中藥行業發展的利好政策,拋棄傳統觀念,樹立“大中藥產業”理念。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搖籃,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為技術依托的產學研聯盟;建立市場機制下的合作模式和運行機制,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綜合開發中藥優勢特色資源與產品,培育壯大國內外市場,促進中藥產品結構調整,推進中藥現代化、產業化進程。
加強中藥基礎研究和創新能力的建設,具體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加強國家創新研究基地的建設;加強以企業為核心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實施力度;加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的建設;扶植科技型中小企業;構建中醫藥標準化研究中心、中藥化學對照品中心、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中心、中醫藥信息網絡中心;支持開展行業共性技術研究的國家中藥工程中心建設;加快中醫藥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等。
中藥材種植業是中藥產業化的基礎,以農業為基礎的中藥材產業化,就是以千家萬戶的自主生產為基礎,依靠龍頭企業及多種中介組織的帶動,把千家萬戶的藥農與千變萬化的市場結合起來。要采取農、工、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等形式,將中藥材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聯結起來,實行一體化經營,引導中藥材生產由供給型向效益型轉變。
中藥材的生產種植活動不僅需要實行一體化的經營,還要密切關注市場信息。因為中藥材的生產經營活動與市場密切相關,一旦脫離了市場信息,中藥材種植極易產生盲目性,造成產量大起大落,價賤傷農,影響生產和市場供應。因此,要重視市場和信息的作用,認真研究和分析市場需求變化和價格動態,為中藥材的種植提供信息指導,穩定中藥材的生產和供給,平衡市場價格,從而為中藥材的種植提供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
營銷是企業與市場聯系的橋梁,一個企業的營銷能力是企業生產技術、服務技術和管理技術水平的綜合體現。良好的市場營銷能力對于增加企業效益,推動企業的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增強中藥企業的營銷能力是中藥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中藥企業的傳統營銷觀念是企業以產品為中心,忽視消費者的需求。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這種傳統的企業經營模式已經不適應市場的狀況,中藥企業在經營管理的程序和內容上也應該做出相應的改變,將以前的以生產為中心變成以消費者的需求為核心,企業的管理者要注重對市場銷售活動的管理和控制,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的需求,提升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提高中藥企業的市場營銷管理水平,就要針對企業和市場的實際情況,制定可行的市場營銷管理計劃和實施方案。現代企業市場營銷不應局限于傳統的媒體廣告,更要注重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特別是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通過開拓年輕人的市場,擴大市場影響力。中藥企業要積極拓展營銷渠道,宣傳企業的產品,讓更多的消費者接受和認可企業的產品,才能進一步做大做強企業,從而帶動整個中藥產業的振興。
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標準是走不遠也走不長的。國家要盡快制定與中藥相關的各種標準體系,給中藥產業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這樣才能使得中藥企業不斷地發展壯大,保證整個中藥產業健康有序地發展。
目前,我國還未能建立適合中藥特點的質量控制標準體系,這不利于中藥產業本身的發展,也阻礙了中藥走出國門。要逐步建立并完善國家質量標準,將指標成分含量測定、浸出物測定、雜質檢查、水分測定、重金屬測定、農藥殘留量檢測、微生物限量檢測等有選擇地列入藥材質量標準或相應的飲片和制劑質量標準,保證中藥產品質量的穩定。此外,還要健全GAP認證的配套標準,增強認證客觀性和可操作性;淘汰未通過GMP認證的中藥飲片企業,繼續采用GMP“飛檢”等方式監督中成藥生產企業;對藥品銷售企業執行GSP情況進行監管,杜絕假冒偽劣中藥的流通。
要培育大品種,扶持大品牌。今后競爭的核心必將是產品的科技含量。企業要重視保健品的應用與基礎研究,努力提高新產品的科技含量和質量水平,使高科技含量的新產品成為主流。只有中醫藥保健產品企業不斷更新技術和提高技術含量,開發出效果好、質量高、有特點的第三代保健品,締造我國中醫藥保健品的世界品牌,才有能力進軍國際市場。
話題

這幾年,隨著在媒體的大肆宣傳下,人們幾乎談反式脂肪而色變。“避免反式脂肪”也成為食品行業一個重要的努力方向。其實,許多人對反式脂肪的恐慌,在于他們對其的不了解或懵懂,為此,本刊特別邀請了食品安全博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鐘凱,為讀者揭開反式脂肪的神秘面紗,共同了解它的健康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