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鄒云 邵竹林
鄭杰:樹蘭,打造生命化的醫療組織
文/鄒云 邵竹林
封面人物
鄭杰
樹蘭醫療集團總裁
浙江加州國際納米技術研究院精準醫學中心副主任
中華醫學會國際數字醫學學會副主席
中國非公醫療協會醫院管理分會副會長
OMAHA(開放醫療與健康聯盟)發起人
采訪的這天,是杭州G20結束后難得的晴朗天氣。鄭杰先生坐在樹蘭(杭州)醫院的健康管理部大廳,在陽光下配合攝影師拍照。為了配合此次采訪拍照,他特意穿了襯衫打了領帶,但褲子和鞋子還是“出賣”了他平時的休閑風,再加上溫和靦腆的笑容,若是初次見面,你則很可能誤認為他是在高校做研究的普通博士生之列。事實上,年屆不惑的鄭杰已經擁有多年數字醫療、社會資本辦醫等創業及投資的經驗,他致力于推動對生命科學的研究、最新醫療與健康科技的天使投資、新型社會資本辦醫療集團及醫院運營管理等領域。很多醫療行業的從業者,都看過他作序并推薦的《顛覆醫療》,他翻譯的《未來醫療》等書,也可能聽過他在TED上所做的 《醫療的未來》演講。
本期,適逢樹蘭(杭州)醫院即將一周年慶,本刊特約采訪鄭杰先生,請他聊聊樹蘭醫院的這一年歷程,以及在“互聯網+時代”的起承轉合。
為了籌建樹蘭(杭州)醫院,鄭杰和他的團隊在2014年初在杭州市東新路中大銀泰旁租下一棟6萬平方米的樓,這幢樓原是個酒店和商場的組合,想要將其作為一個三級綜合醫院來使用,則必須克服改建、裝修、審批等一系列極其復雜的過程。整個團隊齊心協力、日夜不分地奮斗了一年半后,終于使醫院在2015年12月6日按時開業。開業那天,籌建團隊的不少成員,因為忙累,嘴角都長出了皰疹,樹蘭人將之笑稱為“樹蘭痘”。
2013年,鄭樹森院士和李蘭娟院士領銜發起創立了樹蘭醫療,他們把醫療人才培養、特色學科建設與臨床科研、現代醫院經營及管理輸出、技術驅動的醫療智能等作為這個組織的核心理念。樹蘭醫院,則是這些理念的重要載體之一。
樹蘭(杭州)醫院前期投資5億元人民幣,面積達6.7萬平方米,按照國際JCI標準和全人全程的醫療服務理念創建,以建成集醫療、教育、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綜合醫院為目標。
醫院的成立,對樹蘭醫療、對正在尋求突破的整個中國民營醫療行業來說,具有不同凡響的意義。而對鄭杰本人來說,也是職業生涯的一次因緣際會。

2016年4月9日,樹蘭醫療產業基金成立,陳竺等副委員長蒞臨見證。
“我小時候對計算機感興趣,1992年時父親從香港帶回一臺‘386’,讓我完全沉迷了進去。后來上浙大混合班(現竺可楨學院)讀計算機專業,2000年開始創業做互聯網,2007年進入數字醫療領域,2012年籌建了一家健康管理公司,2014年參與樹蘭醫療項目。”對于從計算機到醫療行業的轉變和結合,鄭杰說,“這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多種原因,促使我站到現在這個位置上,來做現在的事業。如果我不做,那是種挺大的遺憾。不論是樹蘭醫院,還是醫療+互聯網這個行業,我們從事其中,是在接受一項歷史的使命。”
鄭杰說,政策、資本、市場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使我國醫療產業大變革的窗口期已然來臨。
“國家鼓勵社會辦醫、鼓勵互聯網醫療發展的政策,是非常好的天時條件;而浙江又有‘衛生強省’的歷史基礎,而且我們還是在杭州,作為浙江的省會城市,這里充滿了創業與變革的活力。如果沒有這些天時、地利,樹蘭想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籌建一家三級綜合醫院,是不可能的。”
而最讓鄭杰滿意及自豪的,則是創業中的“人和”因素。樹蘭的整個核心團隊里面,除了鄭樹森和李蘭娟等著名院士,以及來自大型三甲醫院的院長團隊外,還包括擁有IT背景和投資背景的其他復合型才能的小伙伴們。
“我們的團隊包括從40后到90后,年齡跨度大,包容了不同的文化基因、不同的年齡層次的優秀人才。”鄭杰笑道,也正是因為這一大批充滿活力、敢于挑戰的綜合型人才團隊的齊心協力,才讓樹蘭醫院在短時間內來者不拒地接待患者。

開業前,鄭杰和團隊沒日沒夜地加班。
腎炎讓祝老伯的腳水腫得像饅頭一樣,他輾轉去過上海、江蘇等地的三級醫院,但治療效果不明顯。今年2月,祝老伯坐著輪椅來到樹蘭醫院,得到了腎臟病中心壽張飛教授團隊的接治,從此開始了長達7個月的“醫患革命友情”。住院治療期間,醫護人員和老伯積極互動,詳細的解釋、耐心的傾聽、精心的護理……讓祝老伯從一開始抗拒做“穿刺”檢查,到最后積極配合治療,最終順利度過了幾次兇險的反復情況,將病情控制住,并得以出院。樹蘭醫院高超的醫術、良好的醫患關系,讓祝老伯十分感慨,他苦思冥想了一個星期,特意制作了兩個特別用心的牌匾,以作感謝……
開業將近一年,樹蘭醫院救治了很多像祝老伯這樣的患者,也收到了很多誠摯的感謝。這樣感人的情景,源于醫院籌建之初就定下的一個要求:不拒絕任何前來看病的患者。
由于發展空間小、準入門檻高、人才瓶頸突出、監管機制不健全、社會氛圍不理想等問題,目前國內大部分的民辦醫院都是專科醫院,綜合性醫院很少。樹蘭醫療希望能夠打破這種行業藩籬,才投資籌建了樹蘭這家高標準的綜合性醫院,并且在開業的第二天便設立了急診的做法。
勇開先河的氣勢有多足,醫院在開業之后受到的壓力就有多大。鄭杰回憶說,那時候醫院幾乎是以倒逼式的速度進行完善,包括大型手術、ICU、麻醉等環節。但是,對于樹蘭的基因來說,起點不高、氣勢不足是不可能的。因為樹蘭要做的,不僅僅是一家普通的三級綜合醫院,而是國際一流的綜合性醫院集團。

看望第一位在樹蘭(杭州)醫院出生的寶寶。
篳路藍縷,創業維艱。其中的困難,也只有經歷過才明白。
“在樹蘭醫院的籌建過程中,其他民辦醫院遇到的困難,樹蘭全都遇到了。”比如人才引進問題。只有優秀的醫療人才,才能帶來過硬的醫療水平,才能在競爭激烈的醫療領域立于不敗之地。“幸好現在這樣的情況已經得到了很大改善。”鄭杰欣慰地說,現在隨著國家《關于促進社會辦醫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健康中國2030》等一系列鼓勵社會辦醫文件的出臺,社會醫院優質人才缺乏的問題得到了一定的緩解。
在樹蘭人看來,這一年雖然“壓力山大”,但醫院運行得挺不錯:500多個床位幾乎已經住滿,門診流量正飛速上漲,且患者對醫療質量、護理水平、醫院環境的滿意度達到98%以上。
鄭杰作了一個比喻:“我們第一個醫院就像一個干細胞,當干細胞打造好以后,內部從人員到管理,到信息,到整個平臺化的組織,才能真正具備分裂的能力。這個奠定基礎和成長的過程雖然辛苦,但打造過程中的成就感是無比美妙的。”
現在,這個干細胞已經在浙江安吉、寧波余姚等地開始復制其辦醫模式。同期樹蘭還開始嘗試醫療管理的輸出,目前已托管了三家醫院,其中紹興柯橋地區正在建立的三級婦兒醫院,計劃于2017年投入使用,以及跨省托管了福建晉江的兩家公立醫院,其他還有提供了幾家醫院管理咨詢服務。鄭杰認為,未來的醫療服務必須平臺化和集團化,如此能進一步提高醫療服務的效率和性價比。
今年77歲的蔡阿姨于6年前被診斷為帕金森病。期間雖然用藥物治療過,但病癥逐漸加重,藥效減退,非常痛苦。前不久,家人把蔡阿姨送到樹蘭醫院接受DBS技術治療。DBS是通過遠程調控治療帕金森病手術的腦深部刺激術,在大腦中植入一套精致小巧的微電子裝置,在術后通過程控儀調節參數,使得患者可以達到獨立生活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借助互聯網技術,患者不需要再去醫院讓醫生調節刺激參數,在家通過視頻就能做到。
未來醫院是什么樣子,是一件頗受普通老百姓憧憬的事。醫院能否更加智能化,不需要排隊取號,排隊看病?患者能否獲取更全面的數據用于自身健康的評估?在疑難雜癥面前,能否借助醫療機器人的幫助,更科學地進行診斷和治療?
從上文案例中,我們或許已能窺見未來醫院的雛形:更先進的技術、更人性化的服務、更便利的溝通……而“互聯網+”則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計算機專業出身、多年從事互聯網創業的鄭杰,當之無愧地成為了樹蘭醫院擁抱互聯網轉型的總工程師。這些年,他一直從事醫療信息化、數字醫療方面的工作,關注醫療數據的健康生態和如何打破“數據孤島”等問題。
2016年1月,歷經三年的籌備、醞釀,他主導發起的OMAHA(Open Medical And Healthcare Alliance)開放醫療與健康聯盟正式成立。該聯盟的理念來源于美國“藍鈕計劃”,致力于成為一家推動醫療、健康領域,數據信息開放、共享、開源的民間非營利性組織。同時,樹蘭醫療本身,創立之初就從數據觀、時空觀角度,強調全人全程的健康服務理念,通過院前、院中、院后的健康服務和管理,建立連續、實時的個人健康檔案,從完整生命數據集構建BIM(Body Information Model)人體信息模型,從而通過數據驅動實現預防、預測、個性、參與、精準的5P醫學模式降低患病率,造福人類。
鄭杰說:“現在,一旦患者轉院問診、治療,所有的檢查都得全部重新做一遍。拋開錢財浪費不說,這樣的操作更有可能耽誤病情。究其原因,就是各大醫院之間缺乏對于患者數據的互認機制。”
而在互聯網時代,這樣的醫療信息壁壘將被打破。未來,樹蘭旗下所有醫院的用戶數據都將實現互認和互聯。
例如,樹蘭醫院正在積極打造國際多學科協作診療平臺(樹蘭會診-iMDT),聯合了數十名臨床院士專家和一批著名的醫學專家,并與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國際一流大學醫學中心、醫療機構的優勢學科及著名專家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該平臺通過互聯網和移動醫療技術,對涉及多學科疑難危重病人發起權威聯合會診,實現醫學資料和遠程視頻、音頻信息的傳輸、存儲、查詢、比較、顯示及共享,為病人提供優質、快捷、個體化的最佳診療方案。
鄭杰在“八個閉環詮釋未來醫療”中概括說,未來醫療就要“開放生態、數據驅動、平臺支撐、整體思想和回歸自然”。樹蘭已經在為此積極推動資源共享。這是大勢所趨,是所有醫院和醫療機構都要面對的挑戰和未來。

2016年8月5日,安吉樹蘭健康養生項目簽約。

鄭杰譯著的《未來醫療》中文版新書發布會。
在對未來醫療的諸多展望中,鄭杰及其團隊提出了一個宗旨性的醫療精神,即NASH精神。所謂NASH,源于《美麗心靈》這部電影中男主人公的名字“納什”,作為一個著名博弈論科學家,他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經濟學理論叫NASH均衡。而樹蘭醫院的NASH,則代表著自然、藝術、科學和人文。
N(Nature)代表自然,是樹蘭醫院對于醫療服務的本質思考,整個醫療的未來應該是道法自然的。A(Art)代表藝術,即要用充滿美的方式去看待、設計整個醫療環境。S(Science)代表科學,科學的核心想法就是醫學本身要用科學的方法,尤其是如何做到真正的數據驅動,這對未來醫療服務是非常重要的。H(Humiliate)代表人文,在技術高速發達的時代,似乎醫生和患者之間缺乏眼神交流,醫生低頭寫東西、看設備,和患者的交流越來越少。回歸人文,醫生關愛患者,這是醫療的未來。
在其他民營醫院還在宣傳“效率”“安全”等基本服務概念時,樹蘭醫院立足生命化的NASH理念,以其博大包容的人文底蘊,在行業內外聲名遠播。它給醫生和患者的心理以愉悅感,就如樹蘭醫院運用湖藍、粉紅和檸檬黃的裝修色彩一樣,散發著清新和充滿希望的味道。

2016年9月23日,樹蘭罕見病中心正式揭牌。
今年6月3日,鄭杰在上海召開的健康界峰會上發言:“醫生們會意識到,相比過去,患者掌握的信息量越來越大,自己與患者的平等性越來越強,這標志著傳統的家長式醫療將向民主化協作醫療過渡。”家長式醫療是“醫生最懂、醫生說了算”,而民主化協作醫療則是“醫生最懂專業知識、患者最了解自身情況”。未來,醫療不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醫療概念,而是立足于生命的人文概念。
今年9月,第五屆中國罕見病高峰論壇在杭州開幕。作為聯合主辦方的樹蘭醫療代表,鄭杰在會上致辭,他說,罕見病群體是在眾多個性化成體中的一員,我們因為基因差異,導致小眾人群在不同領域的差異現象,這是非常普世的。從哲學角度來講,沒有罕見病,就沒有正常人群。所以,正常人群更應該去尊重、關懷罕見病患者。
樹蘭,如是夢想,亦如是實踐者。
采訪接近尾聲時,鄭杰結語:“在樹蘭醫療的理念中,醫療產業不僅僅是醫療,更是一項生命事業。我們整個團隊的一個夢想,就是打造一個生命化的未來醫療組織。”
采訪札記:
鄭杰先生在采訪中用詞專業、知識龐博、思維敏銳,在業界被譽為“互聯網醫療的先行者”,可謂名至實歸。但如果你關注了他的個人微信,又會有趣地發現另一個鄭杰:他會為加班回家饑餓難耐而哀嘆,也會為路邊一頓美味的晚餐而滿足,還會積極地上傳最近醫學科學界一些讓人驚嘆的新發現、新技術……這樣的鄭杰,確實會被誤認為是一名普通高校的學生。但這樣的鄭杰也是真實的,因為你能輕易地從他身上感受到一種“不斷學習”的氣質。
他會為《顛覆醫療》作序推薦,悉心翻譯《未來醫療》,會在采訪中不斷強調“道法自然”的重要性,還會嘗試去擁抱中西醫融合的可能性……他感嘆說:“人體的奧秘就像大自然一樣深邃無比,99%的生命地帶還沒被破解,所以,我們所做的不僅是醫療,而且是一種對生命的不斷探索。我們樹蘭醫院成立至今,不能說在實踐操作中比其他醫院要先進多少,但是在理念上,我們擁有從0向1開局、從1到2突破的渴望,我們期待能夠在未來,對國內整體醫療環境、格局和形態做一些有用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