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璧
從2015年開始,國內馬拉松賽事呈現井噴之狀。由2011年的22場、2012年的32場、2013年的45場、2014年的50場、2015年的134場到2016年的306場,賽事數量年均增長率約28%。
中國田徑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共有306場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注冊,平均到每個星期就是6場,所以幾乎每個像樣的城市,都有自己的“國際馬拉松”。
國內“跑馬”的熱情可見一斑。
根據中國田徑協會的估計,2017年中國馬拉松賽事將達到500余場,甚至有業內人士預計未來三到五年,中國的馬拉松比賽或將超過1000場。整個馬拉松市場還將繼續膨脹。
這是到了“過熱”而需要“冷卻”的程度嗎?
2017年500場的“市場容量”與美國每年超過1000場的馬拉松賽事規模相比,還是少了一半,更何況中國的人口基數遠大于美國。
最近兩年,國內志同道合的跑友圈里流行“跑100個馬拉松”。但在國外跑馬圈里,早有人實現跑300~400場的“小目標”。
我認為,中國馬拉松運動的發展還遠未到達火爆的程度。不管是賽事數量、跑馬人口的絕對值以及在總人口的占比,跟這項賽事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相比,還差得較遠。
有數據統計,2015年能跑全程馬拉松的大陸跑者有近10萬人,2016年這一數量沒有太大提升,這意味著中國馬拉松發展之路仍然很長。
那么當下的馬拉松熱到底哪里不對勁?問題就出在,對中國城市馬拉松的組織者而言,這項運動的真正價值在于城市營銷與助推經濟、催生并促成各種合作。當被附加上各種各樣的內涵及期待,這項源于公元前的古老運動才會越跑越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