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元
機器人的安全風險還需時日才能避免,但其智能化之路看起來卻遙遙無期,要想達到科幻電影里的程度更是天方夜譚
“劇變”,這是到過中國20多次的帕克(Jong-Oh Park)對中國機器人行業發展的最直觀感受。他是國際機器人聯合會執行委員會委員,也是韓國機器人研究院院長。
在帕克看來,中國的機器人產業雖較西方發達國家起步晚,但發展速度卻快得多,且市場消費潛力巨大,“未來可能趕超西方國家,在全球機器人產業發展中占得先機。”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售為6.8萬臺,已連續三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2016年1~10月工業機器人產量達5.7萬臺,較2015年全年產量增長了71.5%。
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國外機器人目前仍在中國市場占據近70%的份額,國產機器人只占30%左右。更為關鍵的是,國產機器人在諸多核心技術上還受制于國外。
而2016年11月深圳高交會期間的機器人傷人事件,也給快速發展的中國機器人產業招來了外界的非議。
在12月14日于安徽蕪湖舉行的2016中國機器人產業推進大會期間,《瞭望東方周刊》專訪了帕克。
核心技術不是問題
《瞭望東方周刊》:中國的工業機器人發展起步較晚,與國外差距較大,長期受制于人,所以很多國內外專家都認為,中國無法在這一領域趕上發達國家了。你是否贊同這一觀點?
帕克:我覺得這個說法不太準確。工業機器人是整個機器人產業的基礎,中國在這一領域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而且中國的市場非常大,能幫助中國在機器人產業上占得先機,這才是最重要的。
因為市場是推動技術進步的最大動力,龐大的機器人市場會促使中國在機器人產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助推整個行業的發展。這不僅僅是說工業機器人,中國的服務型機器人產業也是一樣的。
我們知道,在過去30年,美國和日本在全球機器人領域處于領先地位,但它們的產業在這30年里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反而是中國在這段時間內實現了快速發展。
可能在未來5年內,中國就會在全球機器人產業發展中處于龍頭老大的地位。
《瞭望東方周刊》:但有一個公認的事實是,中國國產工業機器人的傳感器、伺服器等核心零部件仍然長期依賴國外進口,這對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不是一個問題嗎?
帕克:我覺得不是,這方面中國可以看看韓國,從韓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中或許能得到一些啟發。
韓國機器人的核心技術也不發達,在全球也不具備競爭力,企業也沒有投入很多的精力、財力去做技術研發,而是把大量的財力、物力花費在從國外進口先進的機器人,但韓國的機器人使用率是全球最高的。
從這點來看,我認為中國不必過于擔心核心技術問題,這并不是說技術不重要,而是說中國應該兩條路并行:一方面加大國外機器人的進口,一方面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加強自主研發。這兩方面并不矛盾。
機器人和人都無法百分之百安全
《瞭望東方周刊》:你剛才也提到服務機器人,很多人認為,服務機器人產業會迎來大爆發,在整個機器人產業中的比重會超過工業機器人。你覺得有可能嗎?
帕克:服務型機器人現在還處于剛起步的階段,目前服務機器人的市場份額只是工業機器人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在未來5年或者10年,服務機器人在全球可能會達到一個需求的高峰期。
根據我們的預測,到2019年,全球會有4200萬的個人服務機器人用于市場,主要用來家庭清潔或者娛樂休閑,也會有一些幫助老年人和殘障人士的護理型機器人。
具體來說,大概有3100萬的服務機器人用于家庭生活,市值約為130億美元,比如洗塵機器人;有1100萬的服務機器人用于娛樂休閑,市值約為90億美元,比如玩具機器人、多媒體機器人、遠程遙控機器人等。
《瞭望東方周刊》:但隨著服務機器人的應用愈加普遍,其安全性也備受質疑,因為這些機器人很多都跟人類有親密接觸,在上個月的深圳高交會上還出現過機器人傷人事件,這類安全事故能不能避免?
帕克:機器人的安全確實非常重要,企業在做機器人研發時也都非常關注這一點。無論是服務機器人還是工業機器人都面臨這個問題。
但就目前的現實來看,確實不能百分之百地避免機器人出現安全事故。無論是在歐美等國,還是在中國,要想保證機器人安全的使用,都還需要一段時間。
我覺得這是正常的,大家應該理解。比如醫療機器人,一些病人因為機器人的事故死亡了,但即便不使用機器人,一些病人也可能會死于醫生的錯誤操作。也就是說,不論是機器人還是人都無法達到百分之百的安全。
人腦、機器腦未來或可互換
《瞭望東方周刊》:那有沒有可能發生很多機器人類科幻電影,比如《I Robot》、《超能查派》里出現的情況,高度智能化的機器人殺死人類的事情?
帕克:這些都是科幻電影里想象出來的場景,反正未來十年、二十年肯定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但一百年后,誰也不敢保證。
即便發生這種事,也不是說機器人本身想殺人,可能是其內部出現了故障導致的事故。
但正如一個非常著名的西方機器人研究專家所說,未來可能會實現人腦跟機器大腦的互換,就是人可以安裝機器人的大腦,人腦也可以安裝到機器人里面去。如果這樣,那些科幻電影里出現的場景就可能真的發生。
《瞭望東方周刊》:這就屬于高度智能時代了,不過外界一直對這種人工智能心存戒備,著名科學家斯蒂芬·霍金便對人工智能持保留態度,認為它可能會威脅人類。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帕克:有很多人支持人工智能,當然也有很多人反對人工智能,這都可以理解。
雖然說人工智能是人類智慧的一個產物,但它跟人類的智力是不能相提并論的,因為它的很多程序都是人類預設的,它本身不可能主動去適應環境的變化,主動去作出反應。
所以我認為,人工智能要想趕上真正的人類,達到跟人類平起平坐的程度,甚至像很多科幻電影里演的那樣可以跟人類進行情感交流,這是不可能的。說到底,人工智能是軟件的問題,而不是硬件的問題。
《瞭望東方周刊》:但機器人在全球范圍內的高使用率已經是一個事實,未來這個趨勢會一直持續下去嗎?
帕克:會的。尤其是在制造業領域,比如多用途工業機器人,在德國、韓國、新加坡的覆蓋率都很高,但在中國相對較低,這就意味著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市場空間還很大。
而在服務機器人領域,家庭清潔類的機器人和醫療手術類的機器人都會成為比較熱門的應用領域。盡管不同區域的機器人產業發展速度不一樣,但全球的機器人產業確實在保持一個良好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