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力的讀者朋友們,很高興又與大家相聚在甘本祓老師的“硅谷新視野”欄目。2017年已經開始,先給大家拜個年。新年說點新鮮事,聽聽甘老怎么談。
熱熱鬧鬧的學術界
創新一直在干,時代不斷在變。
“科技革命”常在耳,“高新技術”也常見。
如今又出新名詞,朋友是否已聽慣?
近年來,一個新詞在世間熱傳——顛覆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
“創新”本就是“守舊”的對立面,推陳出新、破舊立新,變革意味本已很濃,為何還要在頭上再戴上“顛覆性”這樣一頂“帽子”?
君不知,這可不是為了嘩眾取寵,而是經學者們反復磨礪之果。這詞,聽起來也許不太習慣,但已不算新鮮。早在二十年前,就有人提出這個概念。此人名叫克萊頓·克里斯坦森(Clayton M.Christensen,下文簡稱為克氏),是美國哈佛商學院的教授。1995年,他與約瑟夫·鮑爾(Joseph L.Bower)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發表《顛覆性技術:趕上浪潮》(Disruptive Technologies: Catching the Wave),首創了這一新概念。1997年,他又撰寫了專著《創新者的窘境:當新技術導致大企業失敗》(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奠定了顛覆性創新理論的基礎。
在這本書中,他以大量案例,指出那些曾經讓許多管理者羨慕且競相效仿的、因創新和執行能力而聞名遐邇的優秀大企業,是如何從龍頭企業的位置走向衰落、甚至倒閉,其原因就是忽略了顛覆性創新!一石激起千層浪,學術界議論紛紛,企業圈人心惶惶。書籍暢銷,被奉為經典;門庭若市,朝圣者絡繹不絕。幾年工夫,就把一個助理教授擁上了“創新大師”的寶座。
克氏也不負眾望。接下來的這些年,許多志同道合的學者聚集在他周圍,他(或與他們合作)又發表了多篇有關顛覆性創新的文章,推出了多部暢銷書籍,并多次獲獎。這些著作的分析明確中肯,涉及面廣,從制造業到服務業,從社會到個人。例如,《迎接顛覆性變革的挑戰》《社會變革的顛覆性創新》《創新者的解答:建立和維持成功的增長》《創新者的基因》《創新者的處方:醫療保健的顛覆性解決方案》《創新型大學:改變高等教育的基因》……由此,一座創新(特別是顛覆性創新)的理論大廈巍然屹立。
沉沉浮浮的企業圈
需要提醒的是,克氏書中所論及的顛覆性創新是廣義的,不僅包括科學技術,也包括產品和商業模式。而克氏作為商學院的教授,他在引入顛覆性這個概念時,自然是從顛覆性創新對企業的影響入手,從而在企業圈也掀起了顛覆性的風浪。
顛覆性創新理論為什么如此受到企業圈的青睞?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它關系到企業的成敗!
想當初,人們認為一個企業只要是精英領導、制度嚴密、管理良好、規劃周全、重視客戶反應、積極投資研發,就能立于不敗之地,但是歷史卻是那樣無情,往往一些這樣的公司,甚至是行業領頭的大公司,卻敗走麥城。克氏準確地找到了病根:正是他們那看似“完美無瑕”的管理,導致了對顛覆性創新的忽視,讓他們栽了跟斗。同時,也正是由于抓住了某項顛覆性技術,使得一些公司由小做大,甚至快速崛起,成為行業龍頭。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那么,企業究竟應該怎樣做,才能抓住“顛覆性”的龍脈,培育出顛覆性基因,創造出顛覆性技術,開發出顛覆性產品,制定出顛覆性決策,進行顛覆性運營呢?于是,在企業圈掀起了“顛覆性”浪潮。微軟的老板比爾·蓋茨這樣形容:“自從克氏提出顛覆性理論后,出現在我桌上的每一個提案,都自稱是‘顛覆性的。”

?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奠定了顛覆性創新理論的基礎
其實,大家對顛覆性技術并不陌生,人類歷史上的歷次產業革命都是由顛覆性技術促成的。例如,蒸汽機、火藥、汽車、火車、飛機、槍炮、電力、電話、無線電通信、雷達、電腦、手機、互聯網……每一項都顛覆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時代的變遷。
小e插話:在這里甘老師托我提醒讀者,比爾的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是要趕上浪潮,二是要辨別真偽。甘老強調:本文是介紹顛覆,自然也熱捧顛覆,不可否認顛覆是當今的潮流,各國都重視顛覆,但顛覆不能概括一切,一切也不都是顛覆。
實實在在的大變革
既然克氏的理論如此受寵,那就讓我們來領略一下這本《創新者的窘境:當新技術導致大企業失敗》中關于顛覆性創新理論的精彩內容吧。
在書中克氏指出,創新有兩種類型:
①延續性(Sustaining)創新
它的特點是,根據主要市場的主流消費者一直以來所看重的性能層面,來提高成熟產品的性能。因而,它只能從市場領導者手中搶奪現有市場。
②顛覆性(Disruptive)創新
它會改變原有的游戲規則。通常,其產品價格更低、使用更方便、體積更小,因而它能開辟新市場(稱為“新市場顛覆”),或者能扎根于現有產品忽視的低端客戶群(稱為“低端顛覆”),并隨著技術的進步、性能的提高,進而取代和重新定義現有市場。
典型案例
書中列舉的計算機行業龍頭企業的興衰,就是最典型的被顛覆案例。以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為代表的大型計算機市場,被數字設備公司(DEC)為代表的微型計算機市場顛覆;在DEC如日中天之時,又被以蘋果公司為代表的臺式個人電腦市場顛覆……
正因為如此,顛覆性創新這一理論被各國、各行業從科技專家到軍政首腦廣為接受,這幾年也更加受到媒體的熱捧,“顛覆性”一詞由此在世間熱傳開來。如今,不僅是比爾·蓋茨的桌上放著一個個“顛覆性”提案,而且在各國政府首腦的桌上也放起了一疊疊“顛覆性”議案和規劃,警示著顛覆性科技的發展,描繪著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五十年后令人感到無比顛覆的、神奇美妙的明天。

?顛覆性技術顛覆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顛覆性創新之谷——硅谷
該書出版至今已20年,顛覆性理論也經受了20年的考驗,各界更多的案例都證明克氏的顛覆性創新理論是經得起考驗的。這20年我就住在硅谷,而硅谷說到底就是一個顛覆性創新之谷。在這里,不斷開發出的顛覆性技術,推出的顛覆性產品,或者創造出的顛覆性商業模式,正在顛覆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帶動著全球各地的顛覆性創新,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這方面的例證甚多:當智能手機與你形影不離之時,當你坐上Uber叫來的車飛奔之際,當你帶上VR頭盔做“白日夢”之時,當你在移動互聯網上“血拼”之際……你難道沒有感受到顛覆性技術對你的生活和工作的顛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