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瑾
前段時間,我收到初中生小科寫來的電子郵件。小科覺得自己總是靜不下來,他上課時喜歡捉弄同學,小動作不斷,下課也喜歡欺負同學,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他,但他的學習成績還不錯。在家里,小科也總是靜不下來,父母感覺他沒有耐心,很是頭疼,常常批評他。老師、同學、包括父母都說他有多動癥,小科自己也非常苦惱,害怕自己生病,希望得到我的幫助。
下面把小科郵件中提到的核心問題做以回答,希望可以幫助更多的青少年解除類似的煩惱。
我是不是有多動癥?我是不是得了病?
小科同學,很高興你寫郵件給我尋求幫助。首先,你不是得了專業上講的“多動癥”。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你:你沒有生病,你只是好動,你只是喜歡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和大家交流互動。你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行為表現,主要是由于你自身的性格問題。你雖然可能惹得老師、同學、父母都對你有意見,但可以肯定的是,你并不是得了病。當然也不是說你就對了,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如何與周圍的人相處,畢竟贏得大部分人的好感對自己來說是件快樂的事情。任何時候,我們都不可以只考慮自己開心而不顧及他人的感受。
多動癥是不是由心理問題導致?什么是多動癥?
引發多動癥的原因很多,由心理問題導致的多動癥是存在的,但也只是少部分。
多動癥全名叫作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多數都發生在兒童期,100個兒童中大概有5個人會患有多動癥,男孩子的患病率是女孩子的4~9倍。但是隨著青少年年齡的增長,癥狀會緩解甚至消失,這部分患有多動癥的孩子中會有部分人癥狀一直會延續到少年時期,到了青春期甚至成人期,患多動癥的人的比例會很少。但是一旦得了多動癥,對自己、家庭及社會都會造成潛在的危害。
多動癥都有哪些行為表現?該怎樣判定自己患有多動癥?
多動癥的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多動癥表現之一—注意力不集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患者注意力不集中的程度和患者的年齡不相稱。就像我們嬰兒時才經常尿床,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就會改善、消失。患有多動癥的青少年隨著年齡逐漸增長,卻經常性地無法集中注意力。而且這部分青少年注意力短暫,具體表現為容易分心、拖拉、丟三落四、健忘。因此,基本上很多多動癥患者學習成績都不太理想。
2.多動癥表現之二—小動作特別多,不能安靜。這也是很多人就因為這點便認為對方患有多動癥的原因,一般情況下,凡是帶有“癥”的詞基本都是和疾病有關系。小科,你的行為導致老師、同學、家長誤解你得了多動癥,嚴格來說,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估計他們是因為不了解多動癥,并不是有意給你貼標簽,但是你也應該注意,不要做讓別人誤解的行為。
3.多動癥表現之三—做事容易沖動,不計后果。多動癥患者的具體表現還有以下幾點:待人沒有禮貌、辱罵同學、破壞物品,喜歡虐待他人和動物、搶劫、說謊、逃學、離家出走、縱火、偷盜等。總的來看,這些行為往往沒有什么規矩。由于多動癥患者的這些行為癥狀,往往導致周圍的人判定他們有很嚴重的品行問題。
4.多動癥表現之四—神經系統發言異常,協調力差。多動癥患者雖然“好動”,但是一些具體的動作他們反而做不好,例如不會扣扣子、拉拉鏈等。少部分患者語言表達能力差,智力偏低。而成人多動癥患者的表現多為注意力缺陷,活動減少,人際關系及社會行為比較糟糕。
如果以上四點中有60%以上你都具備,那基本上就可以懷疑你已經得了多動癥了,但不要自己憑借癥狀下結論,科學的辦法是在懷疑的基礎上求助專業的醫院及專家幫忙診斷。
患有多動癥的青少年應該如何治愈?應該怎樣調節?
多動癥的發病原因與發病機制實際還沒有確定的科學答案,但是研究發現,遺傳、人的神經化學介質、神經發育、各種產前、產中、產后環境因素、家庭及社會原因導致的心理問題等都可能會引發多動癥。
由于多動癥多數發生在兒童期與少年時期,這兩個時期的青少年基本上沒有自助能力,所以,多動癥最先應該由父母在早期科學地避免誘因,老師也應該給予充分的配合及教導。青少年多動癥科學的治愈方法就是在父母及其監護人的陪同下去專業的醫院進行檢查,尋求專業的治療。
青少年朋友們,由家庭問題及社會問題引起的心理問題往往容易引發多動癥,調節這一病癥的最佳方法是求助于老師、學校、父母及心理專家的幫助,自己也要學會堅強地面對問題。只要解決了心理問題,由心理問題引發的多動癥就很難在青春期打擾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