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11-021-01
摘 要 中國武術源遠流長,蘊含著中華幾千年的文化特質和思維習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武術文化逐漸邊緣化,其傳承和發展值得我們深思。中國武術文化傳承和發展,只有順應時代的發展,文化全球化的發展,堅持“走出去”走向世界,與世界體育文化進行碰撞、交流,走出自己的武術文化特色。
關鍵詞 武術文化 傳承與發展 走出去
經濟全球化也帶動了文化全球化發展,西方體育文化隨之走進中國,更多的國人開始追逐西方時髦的體育文化,我國傳統體育文化受到重大影響,進而導致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變得越來越困難。中國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和發展需要國民認真反思、探討和研究。
一、中國武術由來與發展
中國武術源遠流長,它是一項從遠古走來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國武術蘊藏著華夏文明所特有的文化特質和思維方式。中國武術教育本事就是一種傳承,但其教育隨時代發展而發展。
武術的萌芽出現在遠古時期,遠古的先民需要與野獸爭斗、需要與部落爭斗以獲得生存的權利,它的出現是一種生存的需求,人類需要自我保護。隨著社會的發展,“原始的斗爭”不斷注入民族文化,最終形成武術。春秋戰國時期是武術得以確立的重要時期,此時提出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的“射”是中國古代的武術的重要體現形式。中國古代帝王爭霸需要武力解決領土問題,射箭是其爭霸的主要形式,是一種力量的象征;古代君王以射箭選擇他的諸侯、卿、大夫以及士,它是一種地位的象征。古代武術最早體現的是一種技擊和爭霸,隨著文化的發展,它融入了很多文化價值。習武者通過練習武術達到強健體魄,磨練意志的同時可以深深領悟武術文化的價值,即“仁愛、禮義、信勇、和諧”等方面。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們不需要通過武力來解決問題,中國武術逐漸發展成一門體育項目,其主要作用是強身健體、競技、磨練意志,它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種教育形式。
二、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中國武術發展到今天,已經由最初的單純的技擊功能逐漸轉向養生健體、防身健體、觀賞功效以及醫療功效等方面發展,然而技擊功能終究是中國武術的核心功能,因此中國武術文化能夠更好的傳承必須體現其技擊功能。許多中國青少年更傾向于學習西方體育文化,如柔道、拳擊、跆拳道、擊劍等,值得我們深思。西方體育正是突出其技擊功能,從而“打”進奧運會,從而被更多的人熟知,從而彰顯其文化風采,使其文化得到傳承與發展。同樣,中國武術要發展傳播,首先要強調武術的技擊功能,樹立“技擊文化”形象,走出去才能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三、中國武術如何走出去
中國武術要走出國門,需要進行全新包裝,以一個嶄新的形象詮釋中國武術文化的精髓。因為武術是通過身體來演繹其文化的,因此,武術形象應包括習武人的形象以及習武人技術體系的形象。武術技術體系包括眾多拳種的技術風格與要領,這是評價武術文化的前提。習武人的形象包括習武人的自身形象以及深層的社會認知,這是武術形象的載體,能產生重要的社會效應。習武人大多身體強壯,性格樂觀,積極向上,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社會效應,潛移默化的感染其他人去學習武術,不管目的是為了強身健體還是磨練意志亦或僅僅為了觀賞,但武術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幾千年的中國武術文化沉淀,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即“實踐性、和諧性、藝術性、親情性、道德性”。現代社會充實了人們的物質生活,但也帶來了負面的影響,那就是更多的人們開始精神浮躁,空虛,感受到更大的生活壓力。更多的人們開始淡忘道德修養,審美價值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過度強調個人意志,這勢必影響未來文化體系的構建與發展。邱丕相[1]如是說:“太極拳是一種外顯運動,它是對強悍和勇猛的一種收斂,是對戰爭和暴力的一種壓抑,是對遠離急躁、標榜內存、不顯、無為的一種追求。”中國武術文化的這種關注生命與價值的特質,應該得到更廣泛的宣傳,而成為未來全球體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因此,武術走出去應定位走向世界、文化傳承、藝術交流和大眾品味的形象。
中國武術想要走向世界,就要在奧運中找準武術的位置,首先要武術標準化,全面改革競技武術的技術體系、比賽制度、評判依據。大眾化全民化是中國武術“走向世界”形象的展示,中國武術可以強身健體,緩解疲勞,放松身心,減輕壓力,是一種非常好的大眾休閑方式。武術教育是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動力。武術是一種實踐性的文化,習武者通過武術技術的練習、反復的身體行為感悟,達到強健體魄的目的;武術是一種道德性的文化,教育者在武術教育過程中嵌入傳統文化教育,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得到傳承與發展,從而達到文化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邱丕相,王崗.走進主流社會的中國太極拳文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12):48.
[2] 閆民.社會轉型期武術傳承發展與創新研究[M].吉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