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紅村位于扶余市更新鄉東南部1.5公里。全村幅員面積11.9平方公里,有3個自然屯、5個村民小組,共有356戶農戶,農業人口1503人,現有耕地面積424公頃。2015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800萬元,糧食產量1300萬噸,花生產量2200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100元。
一、宣傳把握新農村建設政策,明確村屯環境整治活動思路
一是支委會,二是黨員干部會,三是村民代表大會。通過“三會”,對環境整治做到“三個明確”,即明確治理目標、明確工作任務、明確組織責任。同時,要求做到環境整治規劃與新農村建設規劃相結合,新農村建設項目與其他建設項目打捆使用相結合,國家資金與集體個人社會資金集中使用相結合。這些為村屯環境治理定了調子,明確了方向。其次,村黨支部積極抓好政策宣傳工作,利用村里的廣播和村里組織各種群眾性活動的機會向村民作政策宣傳,在全村營造全民參與村屯環境整治的氛圍,讓村民對村屯環境建設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引導村民積極參與村屯環境整治活動。積極配合環境治理各項工作,切實解決整治活動中的“取”與“舍”的問題。對村屯環境治理的認同也由最初少部分人認識,形成了現在的大多數人共識。
二、展示精神文明志愿者風采,發揮村民在整治中的主體作用
新紅村在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倡導下,成立了以精神文明志愿者劉文貴和王井庫為代表的“精神文明志愿者協會”。村委會定期組織志愿者講座,聘請精神文明形象大使張力老師授課,講授《弟子規》等國學知識,學習黨的農村各項政策,聽課的村民多達300人。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開展,志愿者人數不斷增加,現已達到56人。在村屯整治工作中,志愿者發揚“團結、互助、共建、奉獻”的志愿精神,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不計報酬,主動捐款,義務獻工,為自己居住的村屯清掃街路,清理垃圾,修路安燈,植樹栽花。志愿者向全體村民還發出倡議:希望廣大村民朋友自覺樹立公共環境衛生意識,努力摒棄不文明、不衛生習慣。規范自己的行為,提升自身的道德,培養良好的風尚,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不亂倒垃圾,不亂扔雜物,不亂垛柴草,不私搭亂建,不散養畜禽,不占用植樹臺,不隨意攀樹折花,不為環境綜合整治設置障礙,行動起來,用自己的智慧和真誠,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把自己的家園打扮得整潔清新、優美亮麗、幸福和諧。幾年來,村民自發成立衛生隊,自己拿錢購買掃帚210把,除雪工具130多件,每天早晨積極清掃大街。冬季下雪時,村民先清掃門前的街路,后清掃自家院落,這一做法已持續10多年。村民自發集資安裝路燈30盞,并且承擔電費。每年春季,村民自發栽育花苗達十幾萬株,每到春節,村民自發安裝彩燈。據統計,志愿者帶動的村民自投村屯環境整治資金累計達51萬元。在村民的義務出工出勞和積極參與下,鋪設紅磚路6.4公里,全村主路、巷路完全實現硬化。修紅磚排水溝2.5公里,栽植松樹800棵,栽植花卉樹600棵,栽植鮮花17萬株,修建了200平方米花壇2個,安裝永久性精神文明宣傳板106塊,新安裝路燈170盞,使全村路燈總數達200盞,建造迎賓拱門2個。投資25萬元建設了300平方米農村文化大院,投資2萬元搭建了農民表演大舞臺。在志愿者的引領下,經過全體村民共同努力,新紅村成了環境整潔清新、優美亮麗、幸福和諧的新村。
三、建立健全示范村工作機制,切實提高村民環保參與意識
一是建立投入機制。村里每年都要拿出部分資金與通過衛生、環保等部門爭取的資金進行整合,村民義務出工出勞,加大對村屯環境治理的投入力度,為環境保護提供保障。二是強化村民的環境意識。村里建立了文化活動室、圖書館、會議室,購買了電視機、電腦、音響等電教設備,安裝了體育器材。同時,村里組建了秧歌隊,由村委會出資統一購買服裝和鼓樂器材,每逢節日和村民家里有喜事,秧歌隊都義務演出,豐富村民文化生活,形成了一道靚麗的文化風景。三是建立健全保潔制度。通過落實農戶包保責任,保證街路、巷道、庭院、村屯整體干凈整潔,進而約束不衛生、不文明、不健康行為,提高村民衛生意識和公共道德意識,推進全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向制度化、常態化、高效化方向發展。四是建立獎懲措施。近幾年,每年村里都要舉行表彰慶祝活動,在活動中,對村屯環境整治貢獻突出的,給予表彰和獎勵,披紅戴花,上臺領獎;對表現差的,在村公示板上進行通報批評。各項工作機制的建立與完善,大大提升了村民參與環境治理和保護的自覺意識,改善了村民居住環境,使村屯環境整治再上新臺階。
(省新農村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