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農業產業化的高端形式,是包括產業、加工、投入、裝備、科技、素質、組織、流通、服務等為一體的宏觀運行系統。而現代農業的競爭就是現代產業體系的競爭,在當今世界農業發展中,凡是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的國家,都建立了緊密相連且分工明確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在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大背景下,建立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核心。隨著吉林省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的經濟形勢,農業相對于其他產業的人均產值正在逐步減少,越來越多的農民脫離土地,加入到遷徙的農民工行列,逐漸脫離農業生產,這對吉林省農村農業發展帶來了嚴峻的考驗。在這樣的背景下,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解決吉林省農業發展問題的根本出路。
關鍵詞:吉林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中圖分類號: F320.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6.23.003
1吉林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現狀
近年來,吉林省遵循現代農業發展思路,明確產業發展重點,注重整合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以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為核心,積極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集約化、機械化、科技化、水利化、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已初具雛形。
1.1農業產業結構逐步優化
在全省經濟結構中,雖然農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呈遞減趨勢,二、三產業比重不斷提高,但農業產值一直保持持續增長的態勢,2015年第一產業增加值1596.28億元,增長4.7%,依然是全省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支撐力量。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構成中,農業(主要為種植業)、牧業是吉林省農業的主導產業,比重較大。特別是畜牧業產值所占比重提高較快,初步走上了設施化、集約化、標準化的發展道路。實現了以糧食為主、糧食以玉米為主的單一生產結構逐步向糧、畜、林、綠色經濟作物多種生產結構的轉變。
1.2龍頭企業核心競爭優勢形成
2015年末,培育全省各類其中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500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達47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700億元,占全省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的60%以上。2015年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輻射帶動種植業基地達4000萬畝,畜禽養殖量達3億(頭、只),帶動210萬種養殖戶參與一體化經營,農戶增收70億元,直接安排5.6萬農村勞動力就業,推動了現代農業發展,促進了基地農戶的增收。
1.3農業科技支撐能力穩定提升
全省基本實現了由粗放型向集約型、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變,農業科技推廣領域不斷拓展。2015年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7%,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糧食作物良種普及率達到100%,一些重大的增產增效技術得到應用推廣。
1.4農業產業的裝備水平逐步提高
2015年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3152.5萬千瓦,拖拉機保有量達到117萬臺。水稻插秧機、水稻收獲機和玉米收獲機保有量增長較快,農作物綜合農機化水平達到82.5%,農業機械正由小型化向大型化、由單一生產向綜合配套作業方向發展。
2促進吉林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的對策與建議
從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看,吉林省還存在著農業多功能開發不足、基礎設施薄弱、現代農業產業技術水平低等問題。原因是缺乏高度發達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作支撐,農產品比較優勢的逐步弱化,導致吉林省雖然農產品數量供給比較豐富,但大部分農產品不具備比較優勢。因此,加快吉林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是促進吉林省農業現代化實現的當務之急。為此,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2.1推進優勢產業建設,完善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
堅持把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首位,在糧食播種面積保持穩定的基礎上,優化糧食品種結構,提高糧食單產水平,增強其綜合生產能力。要加快發展畜牧業,轉變養殖的傳統觀念,加強品種改良和疫病防控,支持規模化飼養和健康養殖,打造養殖業生產加工的精品名牌。立足吉林省自然資源優勢,發展區域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形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產業帶,并引導加工、儲運、流通設施建設向優勢產區集聚。發展特色塊狀農業,東部重點發展中藥材、經濟動物、食用菌和長白山山珍食品;西部重點發展瓜菜、油料及特色經濟作物;中部重點發展棚膜經濟及露地瓜菜。
2.2從農產品精深加工入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從農產品精深加工入手,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要突出三個重點:一是確實落實各項優惠政策,鼓勵龍頭企業立足農業,支持具有比較優勢的企業,提高農產品加工的深度和精度,提高其競爭力。在突出主業的前提下,通過聯合、聯營、兼并等形式,擴大經營規模;二要通過和全國知名龍頭企業對接,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吸引更多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在吉林省安家落戶;三要鼓勵和引導各種能人興辦龍頭企業,包括個體生產、加工、運銷專業大戶和民營企業,鼓勵和引導外資企業和大中型工商企業創辦農業龍頭企業,支持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辦龍頭企業。加快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2.3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增加產品科技含量
切實落實農業技術研究推廣體系的政策,積極支持和引導民辦農業科技研究機構、農村專業技術組織和民辦科技型企業的發展,鼓勵農業科技人員深入農村搞技術研究,促進科技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加大科技經費投入,建議對全省農業科技機構普遍實行事業費包干和目標管理。不斷開拓技術市場,促進農業經費實現良性循環,達到農業科技成果商品化。加快農業科技推廣,加快良種培育與推廣,特別是對適應中低產田的抗旱耐旱品種的開發力求有新突破。大力推行無公害農業生產,使農業先進技術盡快轉化為生產力。
2.4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現代農業的裝備水平
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加強以節水改造為中心的農田水利建設。從吉林省糧食生產區域上看,西部地區降水量較少,常年處于干旱狀態。因此,必須把加強西部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放在首位,提高其抗旱能力。繼續加強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和重點小型水利工程的除險加固和綜合整治,完善田間渠系、泵站配套改造。引導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農田水利建設,支持農民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促進有限水資源的節約和高效利用。提升現代農業的裝備水平,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特別是糧食機械化的建設,增加大中型拖拉機和配套機具的保有量,加快發展水稻收獲、機播和玉米播種、深松等機具,提高糧食生產作業效率。發展規模經營,走以機械化為依托的規?;洜I模式,促進種植效益的不斷增長。
2.5加強農產品市場建設,帶動現代農業流通體系的構建
要加強優勢產區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建立功能齊全、設施先進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現代化的專業批發市場。建立和完善服務配套設施和功能,包括市場交易、檢測檢驗、產品貯運、配送和信息等。搭建農產品市場營銷新平臺,發展區域性的農產品物流中心;根據優勢農產品的不同特性,在有條件的特色優勢農產品產區,積極推廣各種營銷新方式,通過訂單農業、農產品展銷會、網上營銷等方式,提高對特色優勢農產品的促銷力度。逐步實現冷鏈運銷,通過建設農產品倉儲中心、農產品展示中心和進超市配送中心等流通設施,促進生產與市場的對接,創新農產品交易方式和方法;加快優勢產區農業信息化建設,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
2.6增加投入,構建現代農業投入體系
增加資金投入,有效化解農村資本約束。增加產糧大縣獎勵補助和一般性轉移支付等資金,確保主產區得到合理利益補償。優先安排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等資金,引導產銷區建立利益銜接機制,確保種糧農民得到合理經濟收益。建議從以下幾點入手。一是建立一個多元化的農業融投資體制;二是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資本投向為多功能農業產業化;三是改造農村發展銀行,助推多功能農業產業化發展;四是激活農村“金融市場”;五是建立多功能農業產業化投資基金,以農村多功能開發的中小企業為主要投資對象。
2.7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拓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領域
按照建設現代農業的建設要求,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可借助公益性服務機構這個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主渠道,調動各級農技推廣機構的積極性,著力解決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提高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能力。鼓勵支持龍頭企業、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經紀人、專業技術協會、專業服務公司及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形式多樣的生產經營服務,發展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政府應支持具有一定資質的經營性服務組織從事農業公益性服務,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招投標、定向委托等方式,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專業技術協會、涉農企業、供銷合作社等社會力量參與到現代農業經營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中來。
2.8加大農民培訓力度,提高農民整體素質
抓好農村基礎教育,加強農村九年義務教育,不斷降低農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率。通過政策和待遇,留住農村學校的優秀教師,通過“支教”活動,向農村學校增派教師,緩解農村學校師資短缺的壓力。積極發展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新型農民,促進農業剩余勞動力順利向非農產業轉移。繼續辦好農業廣播函授學校,集中辦好有示范作用的職業技術學校,還可建立業余文化技術學校。發展農村能人牽頭形成的各種農業技術協會、研究會等組織,讓農民在干中學,在學中干,讓農民學會和掌握一兩項農業實用技術。此外,加強農村法制教育,讓農民知法、懂法、守法,按法律辦事。
作者簡介:段秀萍,本科學歷,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研究方向:農業及農村經濟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