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余額寶,是阿里巴巴集團支付寶于2013年6月13日推出的一項互聯網金融產品,支付和理財是余額寶兩大主要功能。余額寶的誕生給商業銀行帶來了沖擊和挑戰,余額寶利用貨幣基金通過互聯網直銷的方式,打破傳統的銀行銷售模式,介于余額寶的高收益率和靈活方便等優勢。在此背景下,對余額寶的研究及余額寶和商業銀行共贏發展的研究及其重要。
【關鍵詞】 余額寶 商業銀行 共贏
一、余額寶的發展起源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金融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互聯網金融憑借自身長期積累的大數據優勢,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滿足客戶的多種需求。余額寶是互聯網金融的典型代表,是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再一次變革。余額寶實質上是對傳統貨幣基金理財產品的創新,基于支付寶與天弘貨幣基金的合作。支付寶用戶可通過將支付寶中的備付金轉入余額寶,并且民眾手中的銀行存款也可通過支付寶平臺轉入到余額寶中,簡單的操作便完成了對貨幣基金的購買,轉入的最低限額為一元,門檻低,并且沒有最高額度限制,資金在工作日15:00之前轉入余額寶,天弘貨幣基金將在第二個工作日對資金份額進行確認,進行余額增值。余額寶業務不僅降低了支付寶的資金壓力,同時便捷了用戶的理財投資活動。
二、余額寶理財產品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一)余額寶對商業銀行存款業務的影響
余額寶實質上是貨幣基金的創新,其使用者多為資金量少的青年人,通過對青年人的消費習慣分析可知,他們不僅急需一種低門檻的理財產品,同時也需要保持資金的流動性。盡管余額寶客戶被警示余額寶本質是一種理財產品,其收益是不固定的,受貨幣基金市場所處環境的影響。但是余額寶客戶對余額寶具有較高的認可度,主觀上認為余額寶就是具有高收益率的活期存款,同時具有方便靈活的特點。因此,對于具有貨幣基金本質且簡單便捷的余額寶勢必會占據我國商業銀行的大量活期存款業務。
(二)余額寶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影響
傳統商業銀行在基金的銷售過程中占據著開放式基金60%的銷售份額,其余40%由基金公司直銷。但隨著余額寶與更多的基金公司合作,線上基金銷售的規模不斷擴大,加上其他第三方支付平臺效仿的鯰魚效應,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的基金銷售渠道必將威脅傳統商業銀行所壟斷的代銷渠道,銀行的中間業務也會大幅受挫。
(三)余額寶對商業銀行資產業務的影響
余額寶不僅提供理財服務,同時也供貸款服務,為個人和企業提供貸款。余額寶的推出標志著互聯網金融的金融服務功能更加完善。小微信貸業務是基于互聯網金融支付業務的金融服務,其中阿里小貸是我國互聯網金融小微信貸典型代表。阿里小貸的前景被業界一致看好,甚至有人傳出“若阿里小貸取得銀行牌照,三年之內超過民生銀行”。
三、余額寶與商業銀行共贏發展的分析
(一)為互聯網金融建立有效的監督管理機構
目前,我國關于建立互聯網金融機構的監管機構仍缺乏法律制度的支持,2005年我國中央銀行便公布了《支付清算組織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 ,現在該法仍處于研究中。當今,我國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仍被視為非金融機構,在監督管理方面相對銀行、保險、證券、信貸等傳統的金融行業相對薄弱,第三方支付公司卻沒有相關配套的監管機構進行管理,我國應加大對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監管投入,做到對不同金融機構的一視同仁,嚴格貫徹市場公平原則。
(二)加強支付機構的風險防范制度
目前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各家支付機構不斷地擴展業務,進行金融創新。我國目前并沒有對支付機構的業務范圍進行明確的界定,在這種背景下,支付機構的金融創新加大了金融業的風險,影響了金融業的穩定。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對支付機構的業務范圍進行明確的界定,引導支付機構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進行資金融通,進行金融創新,同時,政府也應對支付機構的創新產品進行風險評估,控制風險,防患于未然。
(三)商業銀行應積極制定大數據策略
大數據是一種新興的信息技術,已在各大行業得以實施和擴展。余額寶就是利用大數據得以成功發展的典范,余額寶通過利用淘寶賬戶長期積累的大數據,對用戶的信用狀況和消費水平進行分析,精準的把握不同層面客戶對金融服務不同需求,為用戶提供更加豐富、個性化的服務,同時有效的控制控制了風險。商業銀行應借鑒余額寶成功的經驗,積極地制定大數據策略。近幾年,商業銀行在金融電子化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創新,但由于缺少海量的客戶信息,無法對客戶的信用進行準確的評估,導致商業銀行無法突破金融創新的瓶頸。
(四)余額寶的穩健發展急需與商業銀行合作
余額寶通過對大數據的整合,判斷用戶的信用情況,為用戶提供相應的貸款服務,該方法對于中小型企業和創業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但是,隨著企業的發展成長,對資金需求量不斷增加,余額寶僅依靠對積累的信用和交易記錄的分析,無法全面準確的對企業風險進行評估,忽略了企業所在行業的發展前景。余額寶若要謀求長久的發展必然要與商業銀行進行合作,應用商業銀行的風險評估技術,對企業風險進行評估,避免損失。
【參考文獻】
[1] 龔衍斌.網絡金融風險防范措施研究[J].金融經濟,2013(4):88-96.
[2] 王琴,王海權.網絡金融發展趨勢研究[J].商業時代,2013(8):76-89.
[3] 邱勛.余額寶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和啟示[J].新金融,2013(9):50-54.
[4] 劉鵬.云計算[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35-39.
[5] 侯彬鑫.淺談余額寶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J].東方企業文化,2013(23):222.
作者簡介:劉倩楠(1994-),女,漢族,山西長治人,山西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場經濟理論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