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純
【摘 要】 低碳經濟是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旨在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碳排放量、開發清潔能源的一種新型經濟模式。在全球變暖的氣候條件下,面臨“低碳革命”所帶來的技術、產業、貿易結構等一系列的挑戰,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如何將壓力化作動力,在挑戰中發現機遇,是搶占先機、占領制高點的關鍵。針對當前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狀況,本文對其發展的途徑和發展潛力作出如下分析。
【關鍵詞】 低碳經濟 發展途徑 潛力分析
1、前言
所謂低碳經濟就是以較少能源消耗實現同樣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中國經濟低碳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有兩個:一是來自國際社會要求中國承諾溫室氣體減排義務的巨大壓力,發展中的中國必須做好迎接后京都時代挑戰的準備;二是以重化工產業為主導的中國工業化進程不可避免地要大量消耗能源和資源[1]。面臨內外雙重壓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落實節能減排政策,尋求發展與低碳排放之間的平衡,是中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長久目標。
2、經濟低碳發展的戰略意義
現階段,我國主要以燃燒化石能源為主,能源結構與經濟結構之間的矛盾依舊突出,粗放型發展方式使得資源利用率極低的同時,還背負了巨大的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壓力,經濟模式轉型既是內部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是外界大環境的總體走向。因此,積極應對氣候環境變化,對自身發展來說,可以通過提高科研創新意識,在積極尋求節能環保材料的同時,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通過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地位;對全球合作來說,政策的施行加深了國際間的交流往來,提升了業務往來力度,優化低碳能源產業結構,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借助產業的轉型引導消費者意識的轉變,擺脫粗放式發展模式的桎梏。經濟發展與低碳環保共同推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發展道路。
3、經濟低碳發展的現實途徑
3.1 優化能源利用率
煤、石油、天然氣作為我國當前使用率最高的三種化石燃料,受到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巨大的需求量影響,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經濟發展需求。而諸如水能、核能、地熱能、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我國工業建設中使用率低,如何優化能源結構、提高可再生資源利用率和低排放量能源的研發,是實現低碳排放的重點。因此需要國家強制取締高耗能產業,完善工業碳排放標準和成本損耗比率的相關控制條例,對水力發電、風能發電、地熱發電等低耗能、低排放產業實行獎勵機制,鼓勵并發展新型綠色產業的崛起,將基礎能源體系多元化、拓展化,達到對可再生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3.2 調整產業結構
受政府部門長期轄制,石油、天然氣作為燃料產業的巨頭,在產業結構中占據極大比重,且由于信息交流等的閉塞,產業模式長期處于滯后狀態,高耗能、高排放的發展態勢嚴重違背了低碳經濟發展的需要。長期依靠重工業導致環境嚴重惡化的同時,還包括以信息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新型技術產業嚴重落后于國際平均水平,傳統輕工業、種植業在激烈的市場占有份額競爭中未能脫穎而出,發展緩慢。畸形的產業結構直接導致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落后,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必須轉變發展模式,降低對重工業的依賴程度,將高新技術產業作為今后發展的重點,以低耗能、零排放作為經濟增長的先決條件。
3.3 建立適合低碳經濟發展的經濟制度
低碳產業處于發展初期,技術的完善和設備的損耗要求大量的后續資金儲備,而低碳項目的主要資金來源于政府撥款和機構捐贈,金融信貸行業對低碳產業的支持力度十分有限。以研發高純度氫氣作為發熱能源為例,如何制取不含雜質的氫氣,并且在燃燒過程中控制容器的耐熱度和抗壓力,都需要在反復的實驗中摸索,損耗的儀器設備都需要及時的補給來保證項目的可持續進行。但由于資金的不到位,不少類似的項目都被迫擱淺,制約了發展前景。面臨低碳經濟全面化時代的到來,我們必須采取相應的經濟政策,提高借貸額度、對方發展融資對象,借助企業融資、股票期貨等一系列金融工具,建立適合低碳經濟發展的經濟制度。
4.經濟低碳發展的潛力分析
4.1 緩解金融危機,推動經濟復蘇
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信貸緊縮、財政赤字導致發電站、電力線路、天然氣管道鋪設等一系列重工項目被迫中止,能源供應的短缺迫使政府尋求一種低投入、高回報的能源供應方式,既能解決能源缺口,又能實現低碳排放的低碳經濟應時而生。加大對清潔能源的開發、投資力度,倡導以風能發電、核能發熱為代表的低碳經濟生產模式,在解決能源供應不足問題的同時,依靠低排放建立新的經濟增長點,拉動經濟的大幅度上升,擺脫經濟困局。低排放產業的崛起將逐步取代重工產業的主導地位,成為今后發展的的主流趨勢。
4.2 降低對外進口能源壓力,提升國際貿易地位
由于自身需求量巨大、國家資源儲備量單薄,我國需要向中東、俄羅斯等原油出口大國進口能源。暴漲的價格、打壓的勁頭,都使得我國在對外貿易發展過程中處于劣勢地位,內外市場發展失衡。近年來天然氣、原油儲備告急迫使我國加強自主研發力度、發展低耗能經濟產業。依托是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大大減少了對原油的需求量,減弱了對中東、俄羅斯國家進口的依賴度,削弱其國際經濟往來地位,通過自身內部實力的增強,提高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擁有更多的參與度和話語權。
5、結語
低碳經濟涉及到社會、環境、經濟三方面的綜合性發展,既是對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革和再造,也是人類為適應生態系統變化而制定的戰略性經濟轉移政策。只有長期堅持低碳排放的目標不動搖,通過產業結構轉型、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才能共同構建和諧的發展未來,創造適合人類生存發展的新格局。
【參考文獻】
[1] 莊貴陽.中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J].太平洋學報.2005(11).
[2] 李翠.中國經濟的低碳之路[J].當代經濟.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