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志峰
試論公立醫院債務風險識別及其防范
文/夏志峰
目前加強公立醫院的債務風險分析,防范和化解債務風險,成為財務管理的重要課題。本文對債務風險進行歸類分析,并對其表現形式進行定量識別,提出實行穩健的融資策略、建立債務風險預警模型等建議。
公立醫院;債務;風險管理
公立醫院是政府舉辦的公益性衛生事業的載體,它以追求社會效益為宗旨,以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要為基本目標,確保醫療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隨著我國新醫改的不斷深入和醫療市場的逐步放開,醫療市場的競爭也日趨激烈。由于財政資金補償不足,靠財政投入這單一渠道,醫院難以發展,人們對醫療服務需求又日益增強,它就必須擴大規模,改善就醫條件。由于目前受到所有權以及國家政策的約束,它的外部融資受到諸多限制,為解決醫院發展和建設資金短缺的困難,醫院管理者只能采取負債經營策略以獲得所需資金,這是我國公立醫院中較為普遍的現象。
據衛生部網站統計,至2013年底公立醫院負債7668.84億元,資產負債率為44.17%,近十年來,每年以7%的速度增長。可見,公立醫院正在處于債務加杠桿時期,存在債務風險,值得重視[1]。
由于公立醫院改革滯后,法人治理機制不完善,自醫院市場化經營以來,債務規模越來越大,給醫院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風險。嚴重的是,醫院負債融資失控,出現無法按時支付到期債務甚至資不抵債的狀況,將會嚴重影響醫院的生存發展,甚至導致醫院破產,同時也會給政府主管部門進行宏觀管理和社會穩定帶來很大影響和沖擊。近年來,公立醫院的負債問題逐漸得到到各級部門的重視,并成為政府部門和醫院管理者關注的熱點。
公立醫院實施負債經營,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風險分析和識別,這對于醫院有效控制和防范風險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規模風險
規模風險是指債務規模過大而可能導致的到期債務無法完全償還的風險。現在,社會各界關注的公立醫院債務風險,大多是指規模風險。債務規模越大,風險也越大。公立醫院資產負債率從2003年的22.3%,上升至2013年的44.17%,年均復合7%的負債速度增長不可持續,按此速度,只要2年就達到距警界線50%不遠。
債務規模必須與醫院資產規模、醫療收入水平相匹配,也就是說資產負債率、債務負擔率這二個指標要適度。由于公立醫院是衛生事業單位,對醫院資產負債率更應嚴格控制。公立醫院資產負債率受國家衛生政策、行業發展趨勢及單位經營情況等影響,一般不應大于50%。債務負擔率(債務總額/醫療收入)應小于100%。
債務規模必須與醫院現金流水平相匹配。從收付實現制角度,可用以下二個指標衡量醫院現金流量對債務的償還力度:醫院業務活動現金流入量≥舉借債務總額;業務活動現金流入流出凈額≥舉借債務的年度本息償還總額。
(二)結構風險
結構風險主要是指各類債務狀況所顯示的隱患,包括直接顯性債務風險、或有債務風險和隱性債務風險。目前,醫院會計制度未對或有債務、隱性債務進行核算并反映在財務報表上,事實上,這部分風險隱患很大。結構風險最通常的表現是醫院業務收入增長速度持續低于業務支出的增長速度,收支結余出現赤字,財務結構不斷惡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下降。從現金流量角度識別風險:業務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0,即存在收支結構風險。
結構風險另為表現在資金來源短期化、資金運用長期化問題。公立醫院進行基建和采購大型醫療設備資金需求巨大,這些長期資金若用醫院自身結余即短期資金償還需要許多年。2012年1月1日全國實行的《醫院財務制度》第61條規定:“醫院原則上不得借入非流動負債,確需借入或融資租賃的,應按規定報主管部門(或舉辦單位)會同有關部門審批,并原則上由政府負責償還。”在財政補償不到位情況下,醫院只能借入短期借款,通過每年轉貸償還長期建設資金,產生期限錯配結構化債務風險。此類風險識別比較簡單:債務余額/業務活動現金流入流出凈額>1,即表明存在期限錯配風險。
(三)效率風險
由于債務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率不高,可能導致的債務資金不能得到有效補償的風險。從對債務的管理和使用情況來看,因缺乏科學的管理方法,導致公立醫院債務的效率風險較高;沒有科學民主的投資決策機制,導致投資無效或低效,回報率低;資產管理制度有漏洞,浪費嚴重。這些都將造成醫院營運資金狀況不良,進一步影響醫院的償付能力,使其陷入財務困境。
效率風險的識別主要是當項目投資回報收益率<債務資金成本(主要參考貸款利率),借債就不能發揮財務杠桿效應,項目投資負債策略就存在債務風險。
醫院要培育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包括風險管理的組織職能體系、風險管理策略、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和內部控制系統、風險監控和預警等,做好債務規劃,合理控制債務規模和債務結構。
(一)適度負債,實行穩健的融資策略
公立醫院的發展建設應當循序漸進、量力而行,而不是盲目擴張規模,甚至不惜大規模負債來獲得投入資金。醫院應當根據發展的不同階段,綜合權衡負債與發展的關系,考慮業務收入及其增長和自身資金等情況,選擇恰當的負債比例,以防止出現資產和負債的結構失衡,從而防范債務風險的發生。
負債是有限度的,根據自身不同特點的公立醫院,對其資產負債率有不同的要求。公立醫院應當采取穩健的融資策略,充分估計未來各種不確定因素對醫院發展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努力在控制融資風
險與謀求最大收益之間尋求一種均衡。
公立醫院舉借債務須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嚴禁向個人借高利貸,嚴禁醫院內部集資,避免高危性債務金融風險和法律糾紛。公立醫院不得向機關、事業單位或個人舉借債務。公立醫院可以向正規合法的金融機構舉債,通過拓寬融資渠道,選擇綜合資本成本最低的融資組合,使財務風險降到最低。
(二)建立債務風險預警機制,跟蹤分析債務風險情況
公立醫院應當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借助醫院管理信息系統,選擇有效的預警指標,進行科學組合,建立風險預警模型。通過及時快速地收集和計算分析財務等數據,使得債務風險預警的質量和效率得到極大的提高,而且解決了現行財務分析成本高、時效性差的缺陷。
在建立債務風險預警模型時,實證中過分注重財務指標導致預警性不強,應重視先行指標,如門診人次的同比/環比增長、病人投訴率等,還要重視外部變量,如利率的變化。只有將先行指標與確認指標相結合,將宏觀指標與微觀指標相結合,才能找出債務風險存在的蛛絲馬跡,及時防范風險的發生。
通過預警模型,對風險超過警戒線的進行風險提示,并責成其制定化解債務風險工作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償債力度,嚴格控制新增債務。對已超過風險警戒線的,債務余額原則上不得增加,如確需新增債務余額,須報上級部門批準。上一年度債務風險未超過警戒線的,其下一年度債務增幅原則上不得超過業務收入增幅,且債務風險不得超過警戒線。
(三)轉移風險
轉移風險就是將相關風險轉嫁至第三方以避免風險給醫院帶來的不良影響。以購買保險將風險轉移到保險公司承擔,如醫院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參加醫療業務保險,決定其投保額度和方式,購買了保險的醫生出現醫療事故,保險公司負責賠償。
(四)完善對外信息披露
為實施有效監管、加強風險控制,借鑒企業的經驗,建立并完善醫院財務信息披露發布制度。通過該制度,規范醫院信息發布的內容與方法,及時、真實、透明地報告醫院運營效益和重大投資項目執行情況,進一步提高醫院資金使用、負債融資運作的透明度,督促醫院增強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能力[2]。
[1]衛生部網站http://www.nhfpc.gov. cn/zwgkzt/tjnj/list.shtml或歷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電子文獻)
[2] 趙紅梅.醫院負債經營中的財務風險預警與管理[J].會計之友,2009(20):28-29.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徐舍醫院)